|
仔豬腹瀉,是多種因素引起一種常見疾病,以出生后3~7d、斷乳后10~18d的仔豬多發。發病后的仔豬常表現為厭食、消化機能紊亂、腹瀉、水腫、生長遲緩等癥狀。發病率為30%~50%;在死亡率15~20%.冬季發病率可達70%,死亡率20%~40%.嚴重影響養豬業的發展。
1 仔豬發生腹瀉的主要因素
1.1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瀉
在仔豬的飼養過程中,常常因飼養管理不當,造成豬舍內的環境不衛生;消毒不徹底或不消毒;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長繁殖,并感染到豬的體內;免疫失敗或其它因素造成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使仔豬發生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寄生蟲性腹瀉。
1.2 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腹瀉
1.2.1飼料與飲水 母豬和仔豬飼喂霉變腐敗的飼料、飲用污水、更換飼料不當、通風和保溫不當等都可引起仔豬發生腹瀉。
1.2.2 應激反應引起的腹瀉 當仔豬斷乳、突然更換飼料、分群等,都是對仔豬的刺激。如果做的不好,會引起仔豬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對仔豬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采食量減少,飼料利用率降低,造成消化不良而發生腹瀉。仔豬斷奶后,由攝取乳汁改為固體飼料時,在飼料中干物質磨損作用下,小腸內的絨毛很快而變短,甚至脫落;同時絨毛由高密度手指狀變為寬葉狀或平舌狀,隱窩加深,使腸道的消化吸收面積減小,嚴重影響仔豬的消化機能。此時食糜中的營養物質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而以腹瀉的形式排出。另外,仔豬斷奶后胃腸道的內環境發生改變,pH值上升,導致乳酸桿菌等優勢菌群的數量減少,大腸桿菌數量增多,也易發生腹瀉。
1.2.3 豬舍內溫度過低引起的腹瀉 仔豬對環境溫度很敏感,尤其是初生仔豬,體脂很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完善,體溫調節的機能很差。當舍內溫度低于其生理臨界溫度時,常因環境的低溫度而導致腹瀉的發生。
1.2.4 豬舍內環境不良引起的腹瀉 豬舍內不衛生,糞便不能及時清理,使糞尿堆積發酵;通風不良,相對濕度加大;產生有害氣體增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使仔豬的防御能力降低,引起仔豬發生腹瀉。
1.3 母乳的因素
母乳的因素有,①仔豬過量的吃了分泌充分、乳脂率較高母乳,造成乳汁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導致腹瀉;②母豬產仔后無乳,仔豬不能及時吃到初乳,使免疫機能降低而引起腹瀉。 ③乳頭不衛生,引起仔豬發生腹瀉。
1.4 飼料因素
①飼料中含有能引起仔豬發生超敏反應的抗原物質,如大豆蛋白中的球蛋白和β-聚球蛋白;這種物質增多,可引起小腸絨毛萎縮,腸道損傷,使雙糖酶的含量減少,活性降低,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而發生腹瀉。②因早期斷奶發生腹瀉。仔豬消化道及酶系尚未發育完全,而且胃內pH值較高,不利于胃蛋白酶原的轉化,降低了飼料中的蛋白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使蛋白質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消化、吸收不完全的蛋白質進入到大腸內,在細菌作用下產生大量腐敗物質,刺激結腸導致結腸損傷,使結腸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而發生腹瀉。③仔豬飼料配比不合理。飼料中的電解質不平衡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硒,導致仔豬發生腹瀉。④飼料受到污染。飼料受到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質的污染使仔豬感染而發生腹瀉。⑤添加藥物過量,使仔豬中毒而發生腹瀉。
2 仔豬腹瀉的防制措施
2.1 加強飼養管理 保持豬場及舍內環境衛生,做到勤起、勤墊、勤打掃、保溫、干燥。
2.2 建立嚴格消毒制度,定期消毒。可選10%~20%石灰乳、3%堿溶液、1%~2%來蘇爾溶液、0.5%~1%高錳酸鉀溶液等藥物,進行消毒,每7~15d消毒一次。
2.3 合理控制采食量
在仔豬斷奶后的前一段時間內,限制其采食量,以減少飼料蛋白質進入腸道的量,避免造成消化不良;減輕飼料蛋白質的抗原作用、腐敗作用以及對腸道損傷;有助于減少大腸桿菌等病原菌的攝入,從而降低腹瀉的發生。
2.4 減少應激
仔豬對環境適應性很差,應避免或減輕仔豬在斷奶、換料和分群等過程中的應激因素。要提早補料,可在1周齡左右開始誘食補料;采用逐漸斷奶法,讓仔豬有一個適應過程。在發生條件驟變時,應在料中添加Vc、VE和電解多維等抗應激添加劑,并對斷奶后的仔豬采用階段飼喂。即從斷奶前的高脂肪高乳糖的母乳,轉換為由谷物和豆粕組成的低脂、低乳糖、高淀粉的飼料。以減少應激反應。
2.5 合理搭配飼料
2.5.1 適宜的蛋白質 仔豬的消化液中,蛋白酶活性較低。而且飼料蛋白質是抗原物質來源之一,所以要適當降低飼料中的蛋白質的含量,并注意飼料蛋白質的品質。蛋白質含量應控制在20%以下。仔豬不適應植物性蛋白質高的飼料,在使用豆粕或豆餅提供的蛋白熟,不能超過總蛋白的60%.
2.5.2 適當提高日糧中的纖維素 適量的粗纖維,可以降低飼料養分濃度和增加飽感,使養分攝入量與仔豬消化能力平衡,并促進胃腸蠕動和食糜流動,加快病原菌的排出。減少腹瀉的發生。
2.5.3 添加酶制劑 酶制劑能減輕或消除飼料抗營養因子的影響,彌補內源性消化酶的不足,刺激仔豬消化系統的發育,促進消化酶的分泌。
2.5.4 添加促生長抗生素 抗生素可以降低腸壁厚度,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仔豬生長;抗生素還可抑制腸道內有害微生物,加速腸道的免疫耐受過程,從而減輕腸道損害,防止腹瀉的發生。
2.6 進行免疫
仔豬出生后,立即在小腿內側注射豬瘟疫苗2mL,注苗后2h開始哺乳,對控制豬瘟效果明顯。7d注射偽狂犬疫苗;14~18日齡時注射仔豬水腫病疫苗;20~30日齡時注射仔豬副傷寒弱毒苗;仔豬斷奶后,可在飼料中添加次碳酸鉍來保護腸道,每次用量為1~3mg,拌入飼料中,3次/d,自斷奶之日起連用一周;結合仔豬閹割,進行豬瘟、口蹄疫疫苗的注射。對仔豬黃、白痢可在母豬產前15~20d注射1次仔豬K88K99基因雙價工程苗進行預防;對于仔豬紅痢可在母豬產前30d和15d各注射一次仔豬紅痢氫氧化鋁菌苗進行預防。也可在妊娠母豬飼料中添加VE;或在配種前2周內及妊娠期間添加低分子脂肪酸,以提高母豬初乳中的抗體,增強仔豬的免疫能力,減少腹瀉的發生。
2.7 治 療
對于發生腹瀉的仔豬,要及時診斷和治療。要采用綜合防制措施、對因、對癥治療。
2.7.1 及時補液 對發病輕,能飲食的病豬口服:葡萄糖20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加水到1000mL.對嚴重脫水病豬要進行靜脈輸液。可用10%的葡萄糖溶液、青霉素、碳酸氫鈉溶液靜脈注射,用量可根據仔豬的大小和病情而定。
2.7.2 調節胃腸功能 內服乳酶生、胃蛋白酶、鞣酸蛋白酶和干酵母等。
2.7.3 止瀉 可用鄭州三葉生產的“百勝散”,150~200g/頭灌服,1次/d,連用3d,有較好的療效。也可用活性炭、阿托品等藥物進行治療。
2.7.4 應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在補液的同時可以添加鏈霉素、青霉素等;也可以做肌肉注射或拌料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