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鱔(Monopterus albus)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鱔魚、鱓魚、羅鱔、蛇魚、長魚、血鱔。 合鰓魚目(Synbranchiformes)約15種細長鰻形魚類的統稱。我國分布兩種,一種即為常見的黃鱔,還有一種為山黃鱔(Monopterus cucha (Hamilton))目前只在云南隴川縣有分布,國內其他地區沒有分布。
1、形態特征
體細長,一般體長 25-40厘米。前部圓筒形,后部漸側扁,尾部尖細,呈蛇形。頭部膨大,吻端尖,口裂伸越到。眼后。眼小,為皮膜覆蓋。上頜稍長于下頜。唇發達,下唇尤為肥厚。無鱗,無須,體表粘滑。側線發達,略向內凹,直走體側部,無陶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成皮褶,與尾鰭相連,尾鰭尖小。體呈黃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點,腹面灰白色。
2、生活習性
底棲性魚類,對惡劣環境適應能力強。常棲息于湖泊、河溝、稻田、池塘、水庫等的石縫中,有晝伏夜出的覓食習性。肉食性,捕食蚯蚓、小魚、小蝦、落水的陸生小型昆蟲,也食枝角類、橈橈足類等浮游動物,兼食有機碎屑和浮游植物。滿1齡后,體長25厘米左右時初次性成熟,此時幾乎全是雌性,卵金黃色,卵徑2-5毫米。產卵季節5-8月。體長42厘米以上時,幾乎全部轉變為雄性。
3、產地及產季
除青藏高原外,全國各地均產,長江流域較多,4-8月為生產旺季。
4、經濟價值
為我國的特產經濟魚類。其肉細嫩,味鮮美,刺少肉厚,可食部分達65%。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以及鈣、磷、鐵和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食之與其他淡水魚不同,別具風味。黃鱔也有藥用價值,具有補中益氣、消炎祛毒、除風濕之功效。黃鱔死后血凝固,食之易中毒,故有關部門規定黃鱔只許銷售活體。近年南方產區經試驗研究已制成一活體宰殺放血去骨的鱔魚片、絲冷凍小包裝已獲準經銷。
黃鱔.jpg (108.23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2-15 14:42 上傳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