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的營養價值很高,我國流傳著“冬吃一支參、夏吃一條鱔”的說法。在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每年夏季的農閑時節,到水田和河塘里捕捉野生鱔魚來賣錢,成為很多村民增加收入的一個主要渠道。因為10月過后,鱔魚就鉆進洞穴里冬眠了,這個時候的鱔魚價格比原來貴了幾倍。所以在鱔魚最肥美的時候,很多養殖戶就大量收購,然后暫養起來,準備到春節再賣個好價錢。這生意是有的賺,但是鱔魚的飼養只有通過細心管理才能創出收益,不然的話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2005年,國內的鱔魚市場行情非常好。湖南懷化某養殖戶,看到這里面的商機后,轉行養起了鱔魚。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收來的鱔魚苗暫時養在泥塘里,哪怕鱔魚一點不長,等到年底的時候,價格也能翻上一番,從中賺取差價。從沒有養過鱔魚的他,把買來的鱔魚苗一股腦地倒在了泥塘里,就等著年底的時候大賺一筆。可真到年底捕撈的時候,他傻眼了,投下去的鱔魚所剩無幾。
原以為鱔魚是鉆到泥土里了,結果泥巴翻起來也沒有翻到幾個鱔魚。難道,鱔魚逃跑了?可是他家泥塘周圍的泥巴很厚,鱔魚根本沒辦法打洞逃跑。后來,咨詢水產專家才找到原因:鱔魚沒有分級投放。
因為目前養殖戶投放的鱔魚苗,一般都是賣魚苗的人從野外,比如稻田,河流,湖泊邊上捕捉回來的,野生的鱔魚苗大的、小的都有。大的,大概有2-3兩重;小的,只有15厘米左右,有的還不到15厘米。大小混養容易造成大魚吃小魚的現象,也就是大鱔魚吃小鱔魚這個原因造成了鱔魚苗的失蹤。
鱔魚到了饑餓的時候,也變成了兇殘的動物。只要沒有吃的,它就會吞食自己的同類,甚至可以吃和它一樣大的鱔魚。小鱔魚經常被大鱔魚咬,如果大鱔魚咬不動小鱔魚的骨頭,就會吐出了,造成小鱔魚身上留下嚴重的傷口,很容易感染。
如果不分級飼養,大小混養的鱔魚還可以造成餌料全被大鱔魚搶食,小鱔魚就吃不到食了。大鱔魚、小鱔魚,因為生長速度不一樣,飯量和搶食能力上,都有很大差別。小鱔魚如果擠不到食物跟前,吃不上食,生長發育就會受影響。這樣大個的永遠都長得很快的,小個的永遠都長不上去了。
所以買回來的鱔魚苗一定要進行分級。不過,您或許想不到,這給鱔魚分級,其實就是分公母。因為鱔魚的大小,實際上是從公母的性別上體現出來的。
本文來源:科技苑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