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鴨啄羽癖的防治
作者:金本華
啄羽癖是群養番鴨的一種易發疾病,主要在規模化舍飼養殖的番鴨中發生,而小規模散養番鴨中發生較少。群養番鴨中一旦發生該病,就會發生互啄羽毛的現象。如任其發展,還會引起啄背、啄肛等不良行為,輕則造成鴨體創傷,重則引起死亡,給番鴨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因此,預防和控制該病發生,對番鴨養殖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發病原因
1.1 養殖環境因素。養殖環境惡劣與啄羽癖的發生密切相關。番鴨飼養密度過大,運動不足;舍內濕熱,通風不良,氨氣、二氧化碳超量蓄積;光線太強或光線明暗分布不均等不良環境因素,會使番鴨興奮不安,從而引發啄羽行為。
1.2 各種應激因素。這是番鴨發生啄羽癖的重要誘因。當番鴨遭受劇烈追趕、野獸侵擾、巨大噪聲、暴雨雷電、斷水斷料等重大應激時,機體內多項生理生化指標都會發生改變,引起某些營養素的“臨時性缺乏”。換言之,日糧中營養本來能夠滿足機體需要,由于應激使得機體對某些營養素的需求臨時性增加,從而誘發該病。
1.3 飼料營養因素。有的養殖戶為降低成本而自配飼料,導致氨基酸不平衡(尤其是含硫蛋氨酸不足),維生素B、D缺乏,不添加食鹽或添加不足,鈣、磷比例失調等,都可引起番鴨啄羽癖發生。在一些飼喂全價顆粒飼料的番鴨場,往往由于高能高蛋白日糧中粗纖維含量不足,也導致啄羽發生。這是因為飼喂全價顆粒飼料使番鴨采食時間縮短,空閑時間較長,鴨群長時間處于一種單調無聊狀態,無所事事,加之相互碰撞,很容易形成啄羽惡癖。
1.4 某些疾病因素。當個別番鴨發生消化不良、球蟲病、大腸桿菌病時,肛門周圍羽毛被粘結成痂,引起其它番鴨啄食;番鴨體外寄生蟲引起體表發癢,也可導致啄羽現象發生。
2 預防措施
2.1從改善飼養環境入手:實行網上養殖的,在搞好保溫防寒同時,要注意通風換氣,勤掃糞便,飼養密度要合理,防止鴨群擁擠;實行地面圈養的,每天要對鴨灘進行沖洗,及時更換添加墊草,并保持一定的洗浴時間,防止羽毛過臟引起啄羽。
2.2從平衡日糧營養入手:番鴨飼料中粗蛋白質達到營養需要并保持平衡即可。需要重點注意的有兩點:一是要適當增加日糧中粗纖維含量。在使用全價日糧的情況下,要搭配飼喂一些飼用糟渣、切碎的新鮮紅薯藤、糠麩、青草等,飼喂比例可達到10%左右。二是在自配飼料時要注意蛋氨酸、蘇氨酸的添加量,保持氨基酸平衡,并確保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滿足番鴨生長需要。
2.3 從減少人為應激入手:在番鴨規模化養殖中,不宜頻繁更換飼料,需要換料時要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等抗應激藥物;對番鴨進行防疫治療時,要盡量保持安靜,輕抓輕放,不可粗暴追趕;平時不要隨意斷水斷料,盡量不要調整鴨群;在鴨群遭受大的應激后,應根據情況補充電解質多維等抗應激藥物。除此以外,冬天要注意加強保溫措施,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溫。
2.4 從加強鴨群保健入手:給番鴨添喂砂粒,可以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促進鴨群健康生長。給番鴨飼喂的砂粒,以黃豆大小為宜,將砂粒置入飼養場所,讓番鴨自由采食。同時,對番鴨實行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減少皮膚騷癢發生。
3 治療對策
3.1 番鴨中一旦發生啄羽現象,最先被啄傷的番鴨往往會受到其他健康鴨的群攻。因此,對被啄的番鴨要盡快進行隔離治療,對啄傷部位進行消毒,并查明原因,對癥施治。
3.2 因飼料中含硫氨基酸缺乏而引起啄羽時,除了平衡氨基酸營養外,在日糧中按1-2%的比例添加天然石膏粉(硫酸鈣),連喂7-10天,可促使啄羽癖消失。
3.3 若是飼料中缺乏食鹽而引起啄羽,則應在飼料中添加0.3-0.4%的食鹽。
3.4 當飼料中粗纖維含量不足引起啄羽時,迅速添喂粗纖維飼料,延長番鴨采食時間和飼料消化量,還可提高鈉、鉀利用率,控制啄羽癖發生。
更多家禽資訊、行情、精華資料請登錄中國畜牧人網站家禽頻道:
http://www.gzdxslyou.com/poultry/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