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產地和分布:黃淮山羊為中原地區的優良山羊品種。產于黃淮平原的廣大地區。主要分布在河南周口地區的沈丘、淮陽、項城、鄲城和駐馬店、許昌、信陽、商丘、開封等地;安徽的宿縣、滁縣、六安以及合肥等市郊;江蘇的徐州、淮陰兩地區沿黃河故道各縣。
2、品種形成:黃淮山羊產區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地形為平原及部分丘陵。年平均氣溫為13-16度,無霜期為21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741-10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0-80%。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多為沙壤土、黃棕壤土。農作物以小麥、水稻、雜糧及棉花為主,次為大豆和花生等,一年二熟或兩年三熟。農民素有養羊習慣,產區又有草場及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安徽的界首、河南的周口地區,歷史上就是牲畜的交易集散地,因而促進了黃淮山羊的交流和品種的選育。
3、外貌特征:黃淮山羊結構勻稱,骨胳較細。鼻梁平直,面部微凹。分有角和無角兩個類型,有角者,公羊角粗大,母羊角細小,向上后伸展呈鐮刀狀;無角者,僅有0.5-1.5cm的角基。頸中等長。胸較深,肋骨拱張良好,背腰平直,體軀呈桶形。種公羊體格高大,四肢強壯。母羊乳房發育良好、呈半圓形。毛被白色,毛短有絲光,絨毛很少。
4、品種性能:黃淮山羊初生重,公羔平均為2.6kg,母羔平均為2.5kg。2月齡公羔平均為7.6kg,2月齡母羔平均為6.7kg。9月齡公羊平均為22.0kg,相當于成年母羊體重的62.3%。成年公羊體重五光十色這33.9kg,成年母羊平均為25.7kg。 產區習慣于春季生的羔羊冬季屠宰,一般在7-10月齡屠宰。肉質鮮嫩,膻味小。個別也有到成年時屠宰的。7-10月齡的羯羊宰前重平均為16.0kg,胴體重平均為7.5kg,屠宰率平均為47.13%。成年羯羊宰前重平均為26.32kg,屠宰率平均為45.90%;成年母羊宰前重平均為51.93%。黃淮山羊皮板一般取自晚秋、初冬宰殺的7-10月齡羊的皮,面積為1889-3555平方厘米,皮重0.25-1.0kg。皮板呈蠟黃色,細致柔軟,油潤光亮,彈性好,是優良的制革原料。黃淮山羊性成熟早,初配年齡一般為4-5月齡。發情周期為18-20天,發情持續期為24-48小時。妊娠期為145-150天。母羊產羔后20-40天發情。能一年產兩胎或兩年產3胎。產羔率平均為238.66%,其中單羔占15.41%,雙羔占43.75%,3羔以上占40.84%。
5、評價和展望:黃淮山羊對不同生態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性成熟早,繁殖力強,生長發育快,皮板質量好。為充分利用該品種,應開展選育工作,提高產肉性能,推行當年羔羊肉生產。
23.jpg (181.1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0-11-18 09:00 上傳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