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11510|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初,移民大規模至山東之河北棗強篇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9-28 17:46: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明初大移民”雖然經歷了數百年,人們總是津津樂道地傳說著關于移民的故事。移民除了家喻戶曉的山西“洪洞縣”之外,那么另一重要集散地則在河北棗強。然而棗強縣移民到底是個什么情況?人們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一直一輩一輩地在傳說著,猜測著。希望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尋找一個比較可靠的說法。我們努力在時光的隧道里尋找著遷民的足跡。
  一、棗強移民的歷史背景
  明初洪武(1368-1398)、永樂(1403-1424)年間幾十年的移民活動,不僅史實確鑿,且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太祖實錄》遷民記載達66項(次),其中規模較大18次,棗強為其中的一部分,且是個中轉站,又是歷史移民的接納地。造成棗強移民的背景主要是戰爭、自然災害和瘟疫。
  歷史上的元代只有89年。元順帝時,丞相伯顏奏請朝廷,殺盡天下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中以這五姓為最多),這一血腥恐怖的政策,終于激起了元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元末明初,中原和長江流域經歷了四次較大規模的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第一次是劉福通率領兩準、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部分的農民十余萬人與元軍浴血奮戰十三年,慘遭鎮壓以失敗告終。元軍在鎮壓過程中手段殘忍,無所其極。過皆屠城,百姓“十亡七八”,使中原呈現“春燕回來無棲處,赤地千里無人煙”的凄慘景象。第二次是元統治集團的內訌征戰。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河北、山西、陜西等地,數年之間,凡戰數百起。第三次朱元璋起兵兩準,南征北戰,推翻元統治,連年征戰,“山東北平數千里沃壤之土,自兵亂以來,盡化為荒蕪之地,土著之民流離軍伍,不存什一,地廣民稀,開辟無方”。第四次便是“靖難之役”,為爭奪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權發動戰爭,持續四年之久,殺掠無數,京、魯、豫、皖為甚,以至“道路堵塞,田疇草莽,千村辟荔,魂哭鬼狂”,“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自然災害的影響,元末明初,旱澇蝗疫之災也超過任何一個朝代,自元末至明末,270多年間,發生各種自然災害達1000多次,平均每年3次以上,其中最嚴重的是水災,幾乎每年都有大洪水泛濫。據《元史》記載,僅元末40余年旱澇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7次。因棗強縣地勢較高,遂成為明初移民集聚或四散的地區。元末明初的蝗災也相當嚴重,元至正元年(1341)年到二十六年(1366)25年中,大蝗災就有十八九次,山東河南一些地區出現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另外危害極大的瘟疫也多流行。蝗災瘟疫加之戰禍,老百姓非死既逃,使得中原一代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不少富庶地區也變得荊棘遍地,滿目瘡痍。
  二、棗強移民的規模和分布
  明初,在人口劇減,府州生產力大衰退的情況下,統治者十分清楚,也萬分著急。朱元璋言“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不單最高統治者朱元璋如此認識,地方和中央官員也紛紛上書請求充實空曠之野。發展生產,提高財力,明知州蘇琦提出“時宜三事”,其第三事既為“墾田以實中原”。
  在這種政治經濟背景下,棗強移民大致分兩個階段:一是明初,二是明中后期。明初主要是向外輸出,明中后期則以輸入為主。第一階段明初移民。民初洪武年間(1368-1399年),棗強與山西洪洞均設有移民機構。其中棗強籍居民多遷往山東西北部及西部與略東一帶。在洪武年間山東接受移民共184萬,其中來自山西121萬,占66%;來自棗強35萬,占19%,兩股主要分布在今山東的濟南、歷城、章丘、高青、青島、膠南、即墨、淄博、棗莊、滕州、德州、寧津、商河、濟陽、禹城、夏津、陵縣、齊河、武城、廣饒、濱州、惠民、墾利、陽信、沾化、利津、博興、濰坊、濰縣、諸城、安丘、臨朐、壽光、高密、益都、煙臺、牟平、文登、萊陽、棲霞、沂水、日照、莒縣、泰安、濟寧、曲阜、鄒縣、菏澤、巨野、單縣、曹縣、東阿、臨清、莘縣、金鄉、陽谷、冠縣、高唐等87個縣(目前山東省轄31個縣級市和60個縣,共91個縣市區),占全省轄縣數的95.6%,其中棗強移民以淄博市、濱州市、東營市、青州市、德州市、濰坊市最多。
  何以如此之眾?原因之一是:從河北棗強移民并非一次,既有官府組織的移民,又有民間的游居漂移;原因之二是:棗強作為當時的一級移民機構(或是移民的遷散地),既有本鄉本土的棗強土著人,又有從河北組織的各地民眾;原因之三是:卜居于棗強的流民多被遷徙,所謂“流民”既年饑或避兵他徙者,也就是未得到政府允許并且未編入遷入地戶籍的流動人口;原因之四是:河北棗強西連秦晉,東臨齊魯成為明初由山西向山東移民的必經之地。
  在移民過程中,既有棗強人,又有山西人摻雜其中,綜上所述,就構成了河北棗強數十萬移民的遷徙規模。需要說明的是元末明初棗強轄區內的很多村莊多被遷徙不存,例如相傳轄區內“七紙房、八澗里”,現在僅存五紙房一澗里,還有 村 村,這些村何去何從已無記載,有待于歷史地理研究專家的進一步考證。第二階段則是以接納移民為主,向外遷民為輔的階段。這個階段大約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根據《棗強縣志》載,明永樂年間,山西、山東等地一批移民到本縣安居。
  三、棗強移民的史實證據
  “莫道淵源無考證,私家記述最為真。”
  現在民間的譜書大多數始修于明中葉以后。《青州市地名志》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派兵來山東搜殺了三遍,殺光居民后,又于洪武二年(1369年)從洪洞縣和棗強縣遷來大批移民,建立了現在的座座村莊,許多族譜是這樣記載。經考之信史,卻找不到朱元璋搜殺山東之說……青州一帶的族譜,絕大多數說其祖先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或棗強縣遷來。這種記載是對的”。淄川縣志載“(1369年)明洪武二年七月,淄川州廢,淄川、新城隸屬濟南府,是年起,明政府從河北棗強縣、山西洪洞縣向淄川、新城、臨淄等縣移民,官府給耕牛、種子免征三年租稅”。淄川區《蒲氏族譜》記載“鄉中民則遷自棗強薊者蓋十室而八九”。經考證,該區地名資料雖達不到這樣高的移民比例,但卻有60%的村是棗強移民建立的。
  又如明洪武年間,移民入昌樂,棗強縣為最多,山西洪洞縣次之,江南也有少量。移民戶的族譜載有“奉牒”、“奉旨”、“遷發”等內容。畢都鄉響水崖村《夏氏族譜序》云:“景太祖伯叔兄弟十五人,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三日卯時,自棗強遷發青州府鼓樓西常家胡同。迨至八世祖遷響水崖。”堯溝鎮大楊家莊《楊氏族譜序》云:“余楊氏始祖諱殿禹,居河北棗強縣,有洪武二年,奉旨遷至山東益都東堯溝鎮南里許黃水東岸而居之。”臨淄區單家莊《李氏族譜序》:“我始祖原籍直隸棗強縣師友莊,自洪武二年軍遷胥延數世……單家莊李氏宗親學銘、春來、春美曾到棗強縣王均鄉大師友村尋根問祖續譜接案。2004年7月,兩支核對族譜,系同一李氏殆無疑義。”另外,單家莊祖祠碑記:“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先人窮、毅二兄弟,由河北省棗強縣師友莊輾轉遷于此福澤之地立制建村……”更是有力的佐證。
  《日照袁氏》一文作者袁錫平在族人協同下,多次到莒縣九里坡、沂水40里袁家莊、袁家城子等村探訪。2001年初又與4名同族到棗強尋根問祖。他分別查閱了日照、莒縣、沂水三縣的袁氏譜書,日照傅家疃《袁氏族譜》載:“我袁氏乃直隸省冀州棗強縣向義村人也,自大明洪武十二年已末(1397),始祖兄弟三人徙居山東,長居青州府日照縣傅家疃,次居青州府沂水縣袁家莊,三居青州府莒邑九里坡。蓋三支族繁丁盛,皆我袁氏先世陰功所致也。”沂水《袁氏族譜》家傳序云:“袁氏之先,直隸棗強人也。”莒縣西鄉(夏殿)《袁氏族譜》族譜弁言稱:“考吾先祖自明初由河北棗強縣遷居日照(傅家疃)后由日照分居莒縣袁家疃,九里坡等村,而吾夏殿始祖系由袁家疃遷來者”。袁錫平在文中說:“世遠年湮,朝代變遷,村無檔案,找一個600多年前的村莊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查閱棗強《袁氏族譜》顯然日照、莒縣、沂水三縣袁氏確屬冀州棗強袁”。
  利津老戶的居民大半都是明初移民,近年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是:南宋、北宋、店子、前劉、王莊、明集、鹽窩、利津等8個鄉鎮中,90%的村有明洪武和永樂年間的移民戶,其祖籍為棗強縣,世代流傳的歌謠是:“要問老家在哪邊,直隸省的棗強縣。”章丘王氏2004年有人到棗強鎮王洼村尋根問祖,經核對,雙方族譜確系一祖。全國政協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席李蒙,家在山東博興市利城村,其家譜記載“自明洪武年間,從河北棗強縣遷入利城村。”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家庭世系的文化的重視尤為突出。山東居民到棗強來尋根問祖的不計其數。如山東淄博市高青縣的劉剛,說根據地名志我們是從河北棗強縣搬遷來的。只知道輩份有“云、元、希、延、俊”,但不知道以后如何續。山東鄒平縣劉傳林其族譜記載洪武四年奉詔從棗強遷至山東之長山居住,傳有數世,欲尋祖源。山東壽光市廣陵村陳漢湘家譜記載始祖由河北棗強遷入欲尋祖源……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記。
  另外,從移民瑣記中也可以看到棗強移民的軼事。
  劉家夾河村,居民于明洪武年間由棗強遷來,選擇的地點在兩河之間,姓氏與地形相連,村子便叫劉家夾河;雙合村,明初李姓一家,由棗強遷來,大清河口,選擇一高地建村,取名“臺子李”;船王,明初王氏一家由棗強移來建村,村址緊靠大清河,居民以養船為業,人稱“船王”;買河,棗強移民初來時,住在河邊,有一富戶買下了舊河道開辟為良田,遠近聞名,村子也被稱為買河;七龍河,民間傳說此地有古村,因明初從棗強移民來此,地方多水患,人們以為水中有惡龍,便把匕首縛在牛角上,刺殺河灣中心的惡龍,并立村名為“匕龍河”后訛為“七龍河”;棉花王,根據《王氏族譜》記載,始祖王起長、王起安、王起遠兄弟三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河北省棗強縣遷來,各自立村為家。為使兄弟之間不失去聯系,約定村名均以“花”為記;戴家店,相傳明洪武年間戴姓始祖,由河北棗強縣遷居于此立村戴家,后因村人靠大路開店,殷勤待客,仗義疏財,由此戴家店聲譽在外,村名遂為戴家店;張樂濱,根據《張氏族譜》記載,始祖張萬五、張萬貞,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立村,因村西曾有馬場,在近水灣處搭有一馬棚,該村在這一馬棚的入口處,故曾有“馬棚口”,至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村中有一名叫張樂濱的人在當地較有名望,遂更村名張樂濱。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曹樹基教授在《從移民地名解讀我國移民史》中,所說的,“天下不獨有大槐樹,來自山西大槐樹的移民遷入濟南府境,開始遇到另一支頗具規模的移民人群,來自北平棗強的移民。”在今山東齊河縣,至少有75個村自稱元末明初來自棗強。雖然同一時期,來自山西的建村莊更多達百個,但到山東濱縣的,來自棗強的村莊多達400個,而來自山西洪洞的不足20個。陽信、沾化兩縣幾乎是棗強移民的一統天下。”
  歲月不居,滄海變遷。明初大規模的移民活動距今已有600多年,從移民史實的譜牒、碑文,字里行間流露出移民后裔那濃濃的思鄉念祖之情,他們不論身居何地,同受到父輩的教誨和影響。雖然歷經十幾代、二十幾代的人世變遷,但思念故土之情卻依舊未減。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需要互相聯系,這將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實現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共同為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
  (轉帖)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勁松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0-9-29 10:26:27 | 只看該作者
呵呵,是不是人員的配備啊。還有可能是戰爭的保護。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11-3-17 09:20:51 | 只看該作者
我老家一直有這樣的說法,今天看來還是有歷史考究的,感謝!


補充內容:
明初李姓一家,由棗強遷來,大清河口,選擇一高地建村,取名“臺子李”;
我老家離清河鎮渡口(現在是浮橋)很近,恰巧,我們老家的鎮就叫“臺子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5 08:08,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