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霉菌毒素及其作用機理 徐運杰 方熱軍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128)
摘 要:霉菌毒素普遍存在,嚴重危脅畜牧生產和糧食生產的安全。文中闡述了常見的霉菌毒素及其作用機理。
關鍵詞:霉菌;霉菌毒素;作用機理
Mycotoxins and Its Mechanism
XU Yun-jie Fang Re-j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Mycotoxins are ubiquitous, which bring Serious threats to safety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grain production. The common Mycotoxins and Its Mechanism were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olds; Mycotoxins; Mechanism
霉菌毒素污染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它給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據報道,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農作物或產品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Council等,1989;Mannon等,1985;Finks-Gremmels,1999)。廣義上的霉菌毒素是指產毒霉菌在基質上生長繁殖時產生的有毒次級代謝產物,以及某些霉菌使其基質發霉變質后形成的有毒化學物質。狹義上的霉菌毒素主要指霉菌在污染基質的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由于霉菌種類的多樣性,其有毒代謝產也多種多樣,現已知的霉菌毒素有200多種。本文就主要的幾種霉菌毒素進行詳細介紹。
1.霉菌毒素的起源及其分類
霉菌毒素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1962年。當年,英國倫敦發生了一場大災難,大約有十萬只火雞死亡。經檢驗分析,這個神秘的火雞“X”病與飼喂了滋生有黃曲霉次級代謝產物的花生粉有關(Blout,W.P.1961;Forgacs,J.,1962)。不久,麥角堿和棒曲霉素等霉菌次級代謝產物也歸類于霉菌毒素。同時也研究發現了如赭曲霉毒素等新的霉菌毒素。1960年到1975年,對霉菌毒素的研究非?;馃?Maggon等,1977)。要注意的是,霉菌毒素是由霉菌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但并不是霉菌產生的所有有毒化合物都可稱為霉菌毒素。這得看次級代產物的用途和引起中毒癥所需的濃度。如果主要用來殺死其它微生物,像盤尼西林,則稱為抗生素;如果對植物產生毒性,則被植物病理學家稱為植物毒素(注意要與由植物產生的毒素進行區別);而由霉菌產生的低分子次級代謝產物應如果在低濃度微量下就能夠對畜禽和人類產生毒性,則可稱為霉菌毒素。其它低分子代謝產物,如乙醇,只有在較高濃度時才有毒性,就不能稱其為霉菌毒素(Bennett,J.W.,1987)。
對于霉菌毒素的分類,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臨床工作人員常通過霉菌毒素影響的器官進行分類,因此有肝毒素、腎毒素、神經毒素、免疫毒素、致皮炎毒素、血液毒素等;細胞生物學家則把霉菌毒素分為致畸毒素、致誘變毒素、致癌毒素和致變態反應毒素;有機化學家依結構的差別將霉菌毒素劃分為內酯環類、二呋喃環類、醌類、環氧類、有鹵素原子類、靛基質環類等;生物化學家根據霉菌毒素合成途徑進行分類,如通過聚酮途徑產生毒素,通過氨基酸衍生(amino acid-derived)產生的毒素等;霉菌學者則根據產生毒素的霉菌名稱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已被廣大學者承認和接受。
2.主要的霉菌毒素
在飼料中常見的產毒素霉菌主要有: 曲霉屬(Aspergillus) 中的黃曲霉(A.
flavus)、赭曲霉(A. ochraceus)、雜色曲霉(A. versicolor)、構曲霉(A. nidulans)、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和煙曲霉(A. fumigatus)等。青霉屬(Penicillium)中的島青霉(P. isandicum)、桔青霉(P. citrinum)、黃綠青霉(P. citreovinide)、紅色青霉(P. rub-
rum)、擴展青霉(P. expansum)、圓弧青霉(P. cyclopium)、純綠青霉(P. Viridicatum)和斜臥青霉(P. decumbens)等。鐮刀菌屬(Fusarium)中的禾谷鐮刀菌(F.gramine-
arum)、三隔鐮刀菌(F. tritinctum)、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zeae)、梨孢鐮刀菌(F. poae)、尖孢鐮刀菌(F. oxysporum)、雪腐鐮刀蒲(F. nivale)、串珠鐮刀菌(F.manilib-
orme)、擬枝孢鐮刀菌(F.sporotrium)、木鐮刀菌(F.equisti)、茄病鐮刀菌(F.solani)、粉紅鐮刀菌(F.roseum)等。另外,麥角菌屬(Claviceps)、鵝膏菌屬(Amanita)、馬鞍菌屬(Helvella)和鏈格孢菌 (Alternaria)等也是較為常見的產毒霉菌。
2.1 黃曲霉毒素
黃曲霉毒素(Aflatoxins,AF)是由黃曲霉和寄生曲霉通過聚酮途徑所產生的一種對人類和畜禽危害最大、最常見的霉菌毒素。黃曲霉毒素在1961年首次從霉變花生粉中發現(Blout,W.P.1961,Goldblatt等,1969)),后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許多黃曲霉毒素的衍生物和相似物,所以它是指一類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的總稱。
黃曲霉毒素的基本結構單位是含有一個雙氫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鄰酮。天然產生的黃曲霉毒素根據其在藍色(Blue)或綠色(Green)紫外光下所產生的熒光以及在薄層色譜法過程中的相對遷移率不同,主要有B1、B2、G1、G2四種。另外還有多種黃曲霉毒素的代謝產物、異構物和相似物,如P1、Q1、B2a、G2a等。 其中毒性最大研究的最多的是AFB1(如圖1),是已知致癌毒性最強的霉菌毒素(Squire,
1981)。通常所說的黃曲霉毒素主要是指AFB1。黃曲霉毒素分子量是312-346,難溶于水、己烷和石油醚,可溶于甲醇、乙醇、氯防、丙酮等。對熱穩定,在280℃才開始分解。
黃曲霉毒素對動物的主要影向是致腫瘤、免疫抑制、致突變和致畸。影響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臟,可引起肝臟出血、肝臟脂肪變性、膽管增生等,并可導致肝癌的發生。不同動物對黃曲霉毒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禽類對黃曲霉毒素特別敏感(Klein等,2OO0)。Schuller等(1986)報道,飼料中允許的AFB1含量是10-600ppb。飼喂奶牛的玉米中AFB1含量不得超過20ppb;飼喂肥育牛與豬的玉米中不得超過300ppb;飼喂繁殖家畜的玉米中不得超過100ppb(Ezzell,C.,1988)。飼用棉籽中AFB1的含量不得超過300ppb(Park,D.L.等,1986))。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規定,牛奶中AFB1的代謝物AFM1的含量最大允許量是0.5ppb。
圖1:黃曲霉毒素B1
2.2 桔青霉素
桔青霉素(Citrinin, 如圖2)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從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中分離出來(Hetherington,A.C.和H.Raistrick,1931)。隨后研究發現,包括常用來生產干酪的Penicillium camemberti在內的十幾種青霉和幾種曲霉如Aspergillus terreus、Aspergillus niveus、Aspergillus oryzae等都可代謝產生桔青霉素(Manabe,2001)。Blance P.J.等(1995)從工業上常用來生產紅色素的紅曲霉(Monascus ruber)和紫色曲霉(Monascus purpureus)的代謝產物中也分離出了桔青霉素。
桔青霉素不易溶于水,在酸性及堿性溶液中對熱均敏感,易分解。Carlton,W.W.等(1977)研究報道,桔青霉素幾乎對所有的動物都有腎毒性,但急性毒性在不同的品種之間有所差異。對鴨來說,半致死劑量是57mg/Kg;雞是95mg/Kg;兔子是134mg/Kg(Hanika等,1994)。桔青霉素與赭曲霉毒素A有協同作用,可抑制鼠科動物腎臟RNA的合成(Sanging等,1976)。小麥、燕麥、黑麥、大麥、玉米、稻谷等都可生長桔青霉(Abramson等,2001)。
圖2:桔青霉素
2.3麥角生物堿
麥角又叫麥角菌,小麥角。寄生在小麥、黑麥、拂子茅、大葉章、披堿草、老芒麥等多種禾本科植物上?;瘜W成分主要是含麥角生物堿、胺類麥角紅及脂肪油等。生物堿約0.1%-0.4%、脂肪油30%-40%。生物堿中主要為麥角新堿,麥角胺和麥角高堿等。在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中,麥角堿的外表比較漂亮,是“最迷”人的一種霉菌毒素。麥角異新堿的結構圖如下:
圖3:麥角異新堿
人較少發生麥角堿中毒,畜禽特別是牛、羊、豬、雞發生較多。臨床癥狀是壞疽、流產、抽搐、過敏、共濟失調等,以壞疽和抽搐兩種癥狀最常見。壞疽影響機體血液流動與供應,抽搐影響中樞神經系統(Bennett等,1999)。要注意的是,藥物與毒物有時只是在量上的差別。麥角生物堿就是這樣。經觀察,當孕畜采食了長有麥角菌的牧草后常發生流產,從而表明麥角生物堿能夠誘導平滑肌收縮。也正因其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有許多生理功能而受到內科醫生和藥理學家的關注。所以麥角也是一種中藥,可用其來墜胎和助產(Riddle等,1997)。
2.4 伏馬毒素
Gelderblom,W.C.A.等1988年首次對伏馬毒素(Fumonisins)進行了闡述。以伏馬毒素B1最常見(如圖4)。許多鐮刀菌可產生伏馬毒素,其中以串珠鐮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層出鐮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為主,常污染玉米。高濃度(50-500ppm)的伏馬毒素B1對畜禽和實驗動物可引起各種具有種屬特異性的毒理作用,如馬(Marasas等,1988)、兔(Bucci等,1996)的腦白質軟化癥,豬的肺水腫和水胸(Harrison等,1994),鼠、羔羊、小牛的肝細胞凋亡和腎毒性(Pozzi等,2000; Haschek等,2001),還有肝毒性和致癌效應(Gelderblom等,1988,1991,1996)。給畜牧業帶來嚴重經濟損失。Lombaert等2002報道,加拿大由伏馬毒素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0億美元;Windel等2000報道,從1990-1999十年間,僅伏馬毒素就使美國損失25億美元之多。與大多數其它真菌毒素不同的是,伏馬毒素是親水性的,不溶于有機溶劑,這就給研究帶來了很大困難(Blackwell等,1996)。伏馬毒素還與人類的食道癌密切相關(Yoshizawa等,1994;Marasas,1995; Ueno等,1997;Groves等,1999)。
圖4:鐮刀菌毒素B1
2.5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是由曲霉屬及青霉屬中的某些菌種產生的一類結構相似的有毒次生代謝產物,其中以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最強( Creppy等,1995 )。Van der Merwe,K.J.等1965年從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的次級代謝產物中最先發現了赭曲霉毒素A(如圖5)??扇苡跇O性有機溶劑,微溶于水,對熱的穩定性好。
赭曲霉毒素A可感染大麥、燕麥、黑麥、小麥和其它植物產品中,而以大麥的可能性最大。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與黃曲霉毒素相當。腎是其主要的靶器官,幾乎對所有的動物都有腎毒性,尤其是人類。除腎毒性外,還有肝毒性、抑制免疫、致畸和致癌性。低量攝入量時可造成生殖性能下降。最新研究表明,赭曲霉毒素A還具有遺傳毒性,可使細胞中染色體斷裂增加(Lioi等,2004)。赭曲霉毒素A通過多種方式干擾細胞正常生理,但主要與苯基丙氨酸代謝的酶有關,抑制參與苯基丙氨酸-tRNA復合物合成的酶的活性(Buuge等,1979;Marquardt等,1992)。還可抑制線粒體中ATP的產生(Meisner等,1981)和促進脂質過氧化(Rahimtula等,1988)。赭曲霉毒素可代謝到動物的血液、乳汁和其它組織中(Marquardt等,1992)。因而可間接通過生物鏈效應危脅人類健康。據報道,一種名叫地方性巴爾干腎病的人類疾病與赭曲霉毒素有關(Hult等,1982;,Krogh,1987)。
另外要注意,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常廣泛用來生產酶和檸檬酸,具有很重要的工業價值(Heenan等,1998;,Teren等,1996)。盡管有報道青霉菌也可產生赭曲霉毒素,但Chu(1974)和Pitt(1987)研究表明:常生長在大麥上的Penicillium verrucosum是青霉屬中唯一能產生赭曲霉毒素的青霉菌。
圖
5:赭曲霉毒A
2.6 棒曲霉毒素
棒曲霉毒素(Patulin)是由青霉、曲霉和絲衣霉等不同霉菌產生的一類有毒次級代謝產物。1940年首次從青霉菌Penicillium patulum(后來叫Penicillium urticae,稱為Penicillium griseofulvum)中分離出來,最初作為抗生素用來抗革蘭氏陽性菌。正因如此,許多早期研究主要是針對它的藥用功能。例如,可用它噴霧治療普通感冒或作為膏藥來治療皮膚真菌感染(Ciegler,1971和1977)。其化學結構如圖6。然而,1950-1960年研究發現,棒曲霉素除了有抗細菌、抗病毒、抗原蟲等作用外,對動植物也有毒性作用。1960年,將其重新歸類于霉菌毒素。
霉變的水果如蘋果、梨子、櫻桃等最有可能產生棒曲霉毒素。用霉變的水果研究表明,藍色的霉菌—擴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出現的概率最高。Tapia等(2005)每天給瘤胃連續培養物中添加0、20、40、80mg棒曲霉毒素,結果降低了揮發性脂肪酸的產生、纖維的消化以及瘤胃中細菌數量。Sabater-Vilar等(2004)報道,棒曲霉素對家畜的毒性較低。
圖6:棒曲霉素
2.7單端孢霉烯毒素
單端孢霉烯毒素(trichothecenes)是由鐮刀菌產生的結構相似的一類化合物的總稱。種類超過148種,其中以T-2毒素(T-2 toxin,圖7)、雪腐烯醇(nivalenol,圖8)和脫氧雪腐烯醇(deoxyni-valenol,DON,圖9)為主。
Hulan和Proudfoot(1982)、Kubena等(1997)實驗表明,雞和火雞等家禽對脫氧雪腐烯醇的敏感性較低。然而,Huff等(1986)、Kubean等(1989)、Harvey等(1991)、Swamy等(2004)報道,日糧中脫氧雪腐烯醇含量16-18mg/Kg就使肉雞生產性能明顯降低,免疫功能減退,血清生化指標發生改變,特別對小雞影響較大,中成雞敏感性較低。家畜低量采食感染有脫氧雪腐烯醇的飼料或牧草后表現生長減慢,拒食等;而大量采食后,則出現反胃、嘔吐、腹瀉等癥狀,所以脫氧雪腐烯醇又叫嘔吐毒素。主要由禾谷鐮刀(Fusarium graminearum)和大刀鐮刀菌(Fusarium culmorum)產生。T-2毒、鐮刀菌毒素與嘔吐毒素之間具有協同作用,能夠強化嘔吐毒素的毒性(Kubena 等1989;Smith等,1997)。但Rotter等(1992)報道沒有協同作用。
家畜采食了感染單端孢霉烯毒素的飼料后所出現的食欲減退或喪失、肌肉失調和嘔吐等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和腦中的神經化學物來調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是5-羥色胺,可降低采食量,其前體物是色氨酸。當畜禽發生單端孢霉烯毒素中毒后,腦和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大量的色氨酸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增加了腦內5-羥色胺的合成。這是單端孢霉烯毒素使動物厭食與嘔吐的原因之一。MacDonal等(1988)和Cavan等(1988)用鼠、Prelusky等(1992)用豬、Swamy等(2004)用仔豬和肉雞進行實驗證實了這個觀點。Chung等(1991)用高色氨酸日糧對豬實驗觀察到嘔吐現象的發生。
圖7:T-2毒素 圖8:雪腐烯醇 圖9:脫氧雪腐烯醇
2.8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Fusarium graminearum、Fusarium culmorum、Fusarium equiseti和Fusarium crookwellense等鐮刀霉菌通過聚酮途徑合成的對哺乳動物具有雌激素樣效應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適宜的條件下,所有的谷物類作物或飼料產品都可受到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Hagler等,2001)。豬對玉米赤霉烯酮最敏感。早在1920年就發現豬食用了感染有玉米赤霉烯酮的飼料食出現雌激素過多綜合癥。Kurtz等(1978)報道,日糧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濃度達到1ppm就可致使豬發生雌激素過多綜合癥,母豬表現為子宮擴張、乳房與陰戶腫脹、排卵量減少、發情周期延長,公豬表現為雌性化(Newberne等,1987),甚至低至0.1ppm就有相關癥候出現(Mirocha等1977);高濃度的可導致不孕、假孕、流產等。兒童食用了激素較多的畜產品出現早熟現(Szuetz,P.等,1997)。因而,玉米赤霉烯酮又叫霉菌雌激素,另還有α和β兩種異構體。除豬外,對牛、羊等反芻動物的生殖健康(EI-Nezami等,1998)以及家禽的生產性能同樣有不良影響(Branton等,1989)
從化學特性而言,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種二羥基苯甲酸內酯,屬非甾類化合物,沒有真正的毒性。Hidy,P.H.等(1977)報道,雌鼠的半致死劑量大于10000mg/Kg;幾內亞母豬的半致死劑量是5000mg/Kg。其結構式如圖10。 由于在微量情況下就可導致相關癥狀出現以及半致死劑量高,所以有學者建議,將玉米赤霉烯酮稱為霉菌雌激素似乎更加合適。
圖19:玉米赤霉烯酮
3. 霉菌毒素的產生條件
霉菌產生毒素的先決條件是霉菌污染基質并生長繁殖,其它條件包括基質的種類、水分、相對濕度、溫度以及空氣流通情況等。
3.1適宜的基質 霉菌生長所需的基質因其種類不同而各異,如黃曲霉最宜在花生、玉米、水稻、麥類等植物上生長,而鐮刀菌則易在小麥秸稈上大量繁殖,T-2毒素則易污染玉米,黑斑病霉菌最適的基質是甘薯等。
3.2 適宜的溫度 各種霉菌最適宜的產毒溫度不盡相同,如黃曲霉產毒溫度在12~41℃之間, 當高于12℃或低于41℃時,其產毒能力明顯下降。鐮刀菌在8~16℃之間產毒能力最強。
3.3 適宜的濕度 霉菌繁殖和產毒時所需的濕度也不相同,但當基質的含水量在10%~15%之間、環境相對濕度在70%~80%之間時,各種霉菌繁殖能力高,產生毒素也相對較多。
3.4 通風和透氣條件 各種霉菌產毒時所需的氧氣相對濃度不一樣。當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在1%以下,CO2濃度增加到100%時,黃曲霉產毒能力明顯下降。
4.霉菌毒素的作用機理
霉菌毒素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作用機理十分復雜。學者們主要就霉菌毒素對蛋白質等大分子的合成、細胞膜功能等幾個方面做了相關研究。
4.1 抑制蛋白質、DNA和RNA的合成
早在1973年,Ueno,Y.等就研究報道,單端孢霉烯毒素在真核細胞中能夠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木霉菌素(Trichodermin)是第一個發現能抑制肽轉移酶活性的單端孢霉烯毒素(Stafford等,1973;Wei等,1974)。隨后研究證明,所有的單端孢霉烯毒素都能夠通過60S-核糖體亞基結合位點而抑制肽轉移酶活性進而阻止蛋白質合成(Feinberg等,1989)。Bondy 和Pestka(2000)同樣研究報道,單端孢霉烯毒素是蛋白質合成強有力的抑制劑。在完整的核糖本中,它能夠抑制蛋白質合成的起始、延伸、終止(Cundliffe等,1977)。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研究表明,T-2毒素的C-4與C-5位置或C-8位置的異戊?;鶎ζ湟种频鞍踪|的合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Thompson等,1986)。如果C-3位置的異戊酰基被乙?;〈?,則對蛋白質合成的抑制作用減弱。12,13-環氧基團是單端孢霉烯毒素抑制蛋白質合成的必需基團(McLaughlin等,1977)。Middlebrook等(1989)報道,T-2毒素對核糖體的鍵合具的特異性與可飽和性,每個核糖體鍵合一個毒素分子。Marc Maresca等(2002)用嘔吐毒素對人小腸上皮細胞進行實驗,結論是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是其發生毒理作用的主要機制。棒曲霉素能名夠抑制外周淋巴細胞DNA的合成。半胱氨酸可減輕其對DNA合成的抑制作用。這表明,巰基對棒曲霉素誘導的DNA合成抑制具有調節作用(Corray等,1982)。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都夠抑制蛋白質、DNA和RNA的合成,從而導致細胞周期紊亂,使丙二酫的濃度增加。黃曲霉毒素還可直接作用于核酸合成酶,抑制mRNA的合成,進一步抑制DNA的合成。
4.2 改變細胞膜結構,誘導細胞凋亡
因為T-2毒素是親脂性的,它它能夠嵌入細胞質膜的脂質與蛋白質,干擾正常膜功能(Pritchard等,1979)。Bunner等(1988)用8.5×10-12M的T-2毒素處理L-6成肌細胞,結果表明:細胞膜對鈣、葡萄糖、亮氨酸和色氨酸的吸收能力十分鐘之內就顯著減弱。用T-2毒素對紅血球細胞處理也得到同樣的結論,但所需濃度稍高(Gyonggyossy-Issa等,1986)。Suneja等(1989)用小白鼠口服T-2毒素實驗發現,NADPH-細胞色素C還原酶和NADH-細胞色素b5還原酶活性降低,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還原酶活性增加,機體發生脂質過氧化,導致細胞大量死亡。T-2毒素還可抑制線粒體中電子的轉運(Pace,1983)。Marc Maresca等(2002)實驗報道,腸道粘膜吸收功能減弱的主要機理是霉菌毒素抑制了蛋白質合成和誘導腸道細胞凋亡。
4.3 競爭受體的結合位點
Klang等(1978),Kawabata等(1982)用鼠研究證明,玉米赤霉烯酮和其代謝產物的作用機制就是與雌激素競爭受體。玉米赤霉烯酮對字宮以及輸卵管中雌激素受體的親和力強度因動物品種不同而各異。Fitzpatrick等(1989)用豬、鼠和雞進行實驗,結論是豬最大,鼠次之,雞最小。
麥角生物堿的毒性作用主要在于神經受體,基本效應是刺激平滑肌,與α-腎上腺素受體結合,抑制β-腎上腺素受體,導致子宮和血管收縮。另外,麥角生物堿可刺激多巴胺受體,抑制動物和人催乳素分泌,降低產奶量。麥角生物堿與生物胺相似,可作用于生物胺受體,影響神經遞質。
4.4 影響鞘脂的代謝
伏馬毒素的作用機制很復雜,涉及到幾個分子作用位點(Riley等,1998)。但最主要的機制是影響鞘脂的代謝,打破血清、肝、腎中二氫鞘氨醇(Sa)與鞘氨醇(So)之間的平衡。目前認為,Sa/So是對伏馬毒素B1中毒最為敏感的生化指標之一(Ledoux等,1996;Henry等,2000;Tardieu等,2004)。Tran等(2005)用含伏馬毒素分別是0、2、8、32、128mg/Kg的日糧對鴨實驗表明:伏馬毒素B1抑制了神經酰胺合酶的活性,誘導鞘脂代謝的中斷,而且在低劑量2mg/Kg時就表現出來。這與Voss等(1999)用鼠實驗、Zomborszky-kovacs等(2002)用豬實驗的結果一致。
5. 結語
總之,飼料或農產品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是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它牽涉到飼料工業與畜牧業的穩定發展,涉及到畜產品安全,影響到人類的健康,防止霉菌毒素的污染是一個永久性、世界性的課題,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躲過這些“無聲的殺手”。
作者簡介:
徐運杰:男,1980年出生,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方熱軍:男,指導老師,教授,博導,研究方向是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