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挑戰和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動物源食品的安全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抗生素和化學藥物殘留問題是影響動物源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飼用抗生素雖能預防動物下痢等疾病,促進動物生長,提高養殖業經濟效益,但是動物長期、過量或違規使用飼用抗生素后,導致養殖產品藥物殘留,通過食物鏈被人體吸收產生嚴重不良后果,同時引起耐藥菌株擴散,對動物、人和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引起動物菌群失調,抑制動物的免疫力,繼發二次感染。
近來調查表明,我國畜禽產品藥物殘留的發生率達40%~60%,每年因殘留超標而致進口國拒收、退貨、索賠、終止合同的事件時有發生,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造成不良影響。
飼用抗生素對人類健康和生存環境造成的不良后果,已引起各級政府及廣大消費者的極大關注,市場上要求“無抗養殖產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然而,飼料中不添加抗生素時,動物拉稀、下痢嚴重,發病甚至死亡率高,養殖動物生產性能嚴重下降。發達國家對飼料衛生安全、藥殘危害十分重視,早在1996年瑞士就開始限制部分抗生素用作飼料添加劑,歐盟于2006年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國、日本等國也不斷加強對飼用抗生素的限制。為了確保我國動物源食品的質量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提高我國畜禽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擴大畜禽產品的出口,同時保證我國養殖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開發生產安全高效的新型飼用抗生素替代產品迫在眉睫。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