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的變熱,雞群腹瀉病逐漸增多。以高產雞出現腹瀉病的情況最多。本病多發于130天以上的產蛋雞,青年雞群發病率較低,其主要癥狀為水瀉和料糞等,雞舍內有濃烈的腥臭味,嚴重時零星死亡。剖檢可見腸黏膜脫落,腸壁變薄,腸道脹氣,腸道變黑,腸系膜變黑,腸道出血等。
1更換飼料過急或是石粉添加過多造成的腹瀉病
在130日齡左右時發病,雞群大部分還未開產,未開產的雞吸收的多余的鈣會通過腎臟排泄出來,造成腎臟負擔過重,而引起代謝紊亂發生腹瀉。另一原因,更換飼料過急時,易導致代謝紊亂而引起腹瀉。
中醫來講:則是過量食用石粉,導致脾腎功能紊亂,脾失健運,腎氣不足,而至糞便稀軟。
1.1治療:在轉換飼料之前,先用3~5天的溫脾護腎、利尿排石的中藥。
薦方:黃芪90克、黨參120克、苦參100克、茯苓80克、生姜皮70克、桑白皮90克、車前子80克、白術75克、陳皮95克、白頭翁100克、豬苓90克、石榴皮120克。按此方每天早晨1次拌料,每只雞0.7~0.8克。在更換飼料后,如果還有輕微的腹瀉現象,可直接用新霉素等抗菌藥物配合中藥,中藥按上述配方加減即可,腹瀉嚴重者,減生姜皮、桑白皮,加斂腸止瀉的中藥,五味子70克、赤石脂90克、訶子80克、三顆針100克、黃連120克。按每只成雞1~1.5克,每天下午集中1次投喂,連用3~5天。
1.2如果在更換飼料后,腹瀉時間有10天左右,且比較嚴重者:
可用腸毒三效(主要成分:乙酰甲喹)2袋/天/1000只成雞,集中1次飲水,腎支康(主要成分:茯苓、黃芪、黨參)每只成雞每天0.5克早晨集中1次拌料,溫中止瀉散(主要成分:白頭翁、藿香、滑石)每只成雞每天1克,下午集中1次拌料,連用3天。后期可添加益生素,每500千克飼料拌2~3袋,連用10天或長期添加。
注:在更換飼料時應延長過渡時間,一般過渡期為7天。石粉添加量不要添加過快。
2飼料中添加的食鹽過高
為了防止雞群出現啄肛、啄羽現象,過度的添加食鹽,使雞群飲水量過多,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引起強烈性腹瀉。另外,魚粉添加過多也會出現腹瀉,因為魚粉中含鹽量也比較高,而且劣質魚粉還帶有有害菌,容易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從而造成腹瀉。
薦方:降低食鹽的添加量,多補充葡萄糖,加入食醋1千克(煮沸后與中藥一起拌料)中藥:厚樸90克、枳殼80克、焦山楂100克、黃連120克、蒼術90克、秦皮120克、苦參90克、陳皮85克、生甘草80克、魚腥草80克、柴胡70克、白頭翁100克。按此方,1只雞1克,每天下午集中1次拌料,連用3天。
3粗蛋白添加過多
夏季雞的采食量下降,蛋重也會自然下降,人們為提高蛋重,添加大量的豆粕,因為豆粕含粗蛋白在43%左右,產蛋雞需要的粗蛋白在16.5%左右,蛋白含量過高,易造成肝臟和腎臟功能減弱,導致大量尿酸鹽沉積,引起痛風征或腹瀉病。再者,多余的蛋白不會轉化成蛋氨酸,而是轉化為能量等。
薦方:降低飼料蛋白,用保肝利腎的中藥:刺五加90克、柴胡120克、生梔子80克、茯苓90克、澤瀉70克、生姜皮100克、杜仲70克、連翹90克、車前子80克、豬苓85克、桂枝95克、蒼術80克、大青葉120克,茵陳100克。(每只雞1克,每天下午集中1次拌料,連用3~5天)+腐植酸鈉(每噸飼料2~3千克)+益生素(按廠家說明量加1~3倍量使用)。
4藥物使用不當
如磺胺類藥、慶大霉素、新霉素等對腎臟刺激性較大的藥物,易造成腎腫、尿酸鹽沉積,從而引起腹瀉病?;蚴且驗檩p微腹瀉,過度投喂抗生素類藥物,使機體內的正常菌群失調以及腎臟功能失調,導致腹瀉病的發生。再者,養殖戶為防止啄肛、啄羽,在飼料中添加石膏和元明粉過多,因為石膏和元明粉都屬寒性藥物,都有下瀉的作用,所以添加過多易引起腹瀉病。
治療:葡萄糖(2.5千克/天/1000只成雞)+腎支康+維生素C(按廠家說明量添加),連用5天,然后,飼料中添加益生素,連用10天+溫中止瀉散。如果是由于石膏添加過多或時間過長造成的腹瀉,應立即停止應用。在飼料中加些暖腎健胃的中藥。
薦方:黃芪90克、山楂100克、蒼術90克、生姜70克、厚樸70克、藿香80克、黨參90克、當歸80克、益母草90克。按此方每只成雞1天1克,早晨或下午集中1次拌料,連用5天。
5飼料霉變因素引起
治療:更換飼料或停喂已經霉變的飼料原料,在飼料中添加制霉菌素+益生素+中藥。
薦方:紫蘇80克、蛇床子90克、百部70克、魚腥草90克、檳榔80克、虎杖70克、土桂皮95克、大蒜60克、柴胡90克、穿心蓮90克、生甘草80克、五味子90克,按此方每只成雞1天0.6~1.0克,全天拌料,連用7天。
6氣候原因
一是氣溫增高,最高可達到39℃~42℃,雞沒有汗腺,只能通過張口呼吸和飲水來降低溫度,這時雞的飲水量大大增加,導致水濕困脾,脾本喜燥,故水濕下注于腎,腎主水,腎水過盛,則腸鳴泄瀉,故見腹瀉現象。二是在春季與夏季交接時,氣溫忽高忽低,機體最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寒氣侵入機體后,導致脾胃腸道功能失調,脾胃虛寒,則脾臟的升降功能就會失調,便見腸鳴泄瀉,排清水等癥。
治療:夏季高溫引起的腹瀉一般沒有特效療法,只能通過改變環境,降低溫度,水中加入解暑類藥物等,來緩解雞的癥狀或降低發病率。解暑類藥物如冰片、薄荷提取物和維生素C等,夏季腹瀉易引起機體脫水,所以在水中或飼料中應添加適量的葡萄糖(3%~5%),添加一些解暑化濕,斂腸止瀉的中藥。
薦方:香薷130克、薄荷90克、藿香100克、陳皮90克、青蒿100克、柴胡80克、苦參110克、黃連90克、蒼術140克、枳殼70克、厚樸90克、赤石脂120克、冰片10克。按此方每只成雞0.3克長期添加,全天飼喂,能明顯降低腹瀉的發病率和夏季高溫造成的死亡率。
一般為脾胃受寒所引起的腹瀉,要添加一些疏風散寒,暖脾和胃的中藥。
薦方:厚樸90克、干姜70克、枳殼80克、白頭翁80克、黃芪90克、紅棗70克、山楂90克苦參100克、陳皮80克、蒼術100克、荊芥60克。每只雞1~1.5克,下午集中1次拌料,連用4天即可。
7寄生蟲病引起
產蛋雞感染異刺線蟲或絳蟲后,損壞腸黏膜,使其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使得雞體體質消弱,導致腹瀉病發生。
薦方:貫眾100克、使君子70克、檳榔120克、鶴虱90克、蕪荑60克、苦楝子90克、大黃70克、南瓜子150克、苦參150克、白頭翁120克、柴胡80克。粉碎,按每只成雞0.5~1克,每天早晨或下午集中1次拌料,連用3天。
8腸炎因素引起
腸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如大腸桿菌病、腸道梭菌病和厭氧菌病等,主要表現為排稀水便,有惡臭味,背毛有水濕印跡而打綹。
中醫辨證:內臟系統失調,脾腎功能下調,濕水下注,又見胃氣大傷,小腸受盛化物和分別清濁的功能失調,由此便見腹瀉現象。
治療:梭菌引起的:腸毒三效+溫中止瀉散+二甲硅油片(80~100片/1000只成雞/天,碾碎與溫中止瀉散一同拌料)。
大腸桿菌引起的:大家可根據當地地區的流行情況和當地藥物的敏感性進行用藥。
薦方:黃連90克、黃柏90克、三顆針 100克、苦參100克、槐角150克、柳枝200克、赤石脂90克、蒼術80克、秦皮100克、白頭翁120克。按此方,每只成雞1克/天,每天下午集中1次拌料,連用3~5天。
來源:石家莊正大鴻福動物藥業有限公司 任振亞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