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因水質不良、養殖密度過大、天氣頻繁突變、飼料種類的轉換等原因常引起草魚病毒性出血病、細菌性疾病、寄生蟲病及營養綜合癥同時并發,而導致死亡。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常因不對癥用藥及亂用藥,而不斷使病情加重且導致大量死亡,為有效治療草魚各種疾病并發癥首先必須注意以下幾條治療原則:1、不良水質如濁水、寡水、黑水等,必須先改水后然后使用藥物治療;2、一旦發現病毒性出血病并發時則首先防治草魚病毒病然后待病情穩定后再治療其它疾病;3、草魚爛鰓病確診有寄生蟲后方能首先使用殺蟲藥,并在使用殺蟲藥后及時使用“解毒調水寶”改良水質;4、凡屬腸炎病并發時則必須停食1-2天。
(一)草魚病毒性出血病 1、診斷方法:病毒性出血病有紅鰭紅鰓蓋型、紅肌肉型、腸炎型三種類型,但出現這三種類型明顯癥狀時草魚基本上已大量死亡,為及時把握防止本病的有利時機,必須注意:只要發現草魚口腔充血或尾鰭嚴重充血時則基本可確診。該病常與“赤皮病”并發,因而要與赤皮病區別開來。 (一)草魚病毒性出血病 2、處方:先用“水鮮”或“解毒調水寶”調節水質,再用“聚維酮碘”、“片片一元笑(底泥過深)”或“康樂(有機質過多)”連續消毒1-2次,同時內服“穿梅三黃散”+“新肝寶”+“氟苯尼考”一個療程。 (一)草魚病毒性出血病 3、注意事項:治療該病時嚴禁使用強刺激性的殺蟲殺菌制劑如敵百蟲、硫酸銅、漂白粉、強氯精等,同時更不能對池水進行大排大灌,不能使用有機肥料及無機肥施肥。病情穩定后應用“活水素”或“底改素”等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在連續陰雨天氣、天氣突變、水質惡化等時期須使用“穿梅三黃散”+“新肝寶”+“酶合電解多維”口服預防本病的發生。 (二)細菌性綜合癥 草魚細菌性疾病如爛鰓、赤皮、腸炎、爛尾、蛀鰭常常是多種疾病同時并發,且常發生細性疾病和肝膽綜合癥并發。 1、癥狀:現場觀察時,常表現為離群獨游、黑頭黑身以及鰭條末端發白。池塘溶氧不足時,尤其是在陰雨及悶熱天氣常表現死亡量加大,且晴好天氣魚不下沉,開動增氧機魚不向增氧機靠攏。解剖時會發現寄生蟲病、細菌性疾病及肝膽綜合癥等同時并發,有時也有不良水質出現。 (二)細菌性綜合癥 2、處方:第一天上午用“解毒調水寶”全池潑灑,下午用“車指凈”或“鰓蟲凈”或“魚鳋靜”全池潑灑;第二天用“魚安”或“強效止血爛鰓停”全池潑灑;第三天用“爛鰓停”或“聚維酮碘”全池潑灑。同時內服“穿梅三黃散”+“新肝寶”+“氟苯尼考(或有其它魚類發生死亡時改用“出血克星”)”。 (二)細菌性綜合癥 3、注意事項: ①細菌性綜合癥如有爛鰓病并發生時,防治方案必須以爛鰓病為主,如鰓部有明顯鑲沙(泥)邊緣帶(塊)時,則必須使用“車指凈”殺蟲。 ②鰓部呈紫色或鰓絲末端潰爛明顯時,在未檢出有寄生蟲并發時,防治方案應以殺菌和改良水質為主,且同時必須使用“粒粒氧水寶”或“雙效粒粒底改素”改良水質以消除水體中富積的有機質。 ③不良水質發生細菌性綜合癥時防治方案應主要以殺菌改水防應激為主。 ④不能對池水進行大排大灌,更不能使用有機肥料及無機肥。病情穩定后應使用“活水素”或“底改素”等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 ⑤淺水池塘、濁水塘發生細菌性綜合癥時,應首先改良水質后再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病情穩定后應加深水位,用“解毒調水素”+磷肥+“底改素”或“活水素”培好水質。 (三)寄生蟲病 5-7月是寄生蟲疾病的發病高峰期,草魚常見的寄生蟲有車輪蟲、指環蟲、中華鳋、錨頭鳋等。 1、處方:中華鳋、錨頭鳋肉眼可見,可直接選用“魚鳋靜”或“混殺手”;車輪蟲、指環蟲一般通過魚體規格和鰓部腐爛情況進行區別,1斤以上的草魚或鰓部呈塊狀腐爛可判斷為指環蟲疾病,選用“鰓蟲凈”或“車指凈”殺滅;1斤以下的草魚,或鰓絲比較完整只是末端有淤泥附著,可判斷為車輪蟲疾病,選用“殺車靈”或“車指凈”殺滅。草魚的爛鰓大多是由于寄生蟲破壞魚體鰓組織后繼發細菌感染,因此為了防治細菌性疾病,須在使用完殺蟲藥后的第二天使用“魚安”或“爛鰓停”、“片片一元笑”、“康樂”消毒殺菌。 (三)寄生蟲病 2、注意事項: ①不良水質應首先“水寶”或“濁水寶”、“解毒調水寶”改水后再使用殺蟲藥。 ②使用“魚鳋靜”或“混殺手”、“鰓蟲凈”潑灑前,先使用硫酸亞鐵可加強殺蟲效果。 ③一斤以下的草魚無法確診寄生蟲病時,確需使用殺蟲藥殺蟲應首選“車指凈”;一斤以上的草魚無法確診寄生蟲病時,確需使用殺蟲藥殺蟲應首選“鰓蟲凈”;水庫、湖泊等大水面水體首選“魚鳋靜”或“混殺手”、“中博魚寧”。 (四)肝膽綜合癥 1、發病原因: 由于長期投喂劣質飼料、長期濫用(亂用)藥物、池塘老化、水質環境惡化,導致肝功能受損,自身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肝膽綜合癥。 (四)肝膽綜合癥
2、癥狀:患病魚上食臺但并不吃食或吃食不正常,偶有在食臺周圍上下竄游。病魚肝臟明顯腫大、增厚,肝臟表面被脂肪組織塊覆蓋,顏色為白色、花斑,甚至為綠色,肝臟易碎或產生豆腐渣樣病變,膽囊明顯腫大或萎縮。
(四)肝膽綜合癥 3、處方:外用“聚維酮碘”、“片片一元笑”或“四季安”等無刺激性藥物潑灑一次,內服“新肝寶”+“酶合電解多維”5-7天。
(四)肝膽綜合癥 如何有效防治常規養殖魚類暴發性出血病 一、如何判斷暴發性出血病 二、暴發性出血病的癥狀 常規養殖魚類一般表現為:體表、鰓蓋、眼眶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解剖后可見腹腔內有較多腹水,肝、腎顏色變淡,肌肉充血,鰓絲發白等癥狀。黃顙魚、大口鯰常表現為頭頂部充血等癥狀。 三、引起暴發性出血病的原因
暴發性出血病的致病細菌為條件致病菌,發生該病主要是因為寄生蟲寄生、拉網引起的機械損傷等,在池塘水質不良的情況下使該病暴發。因而在防治本病時尤其需要注意殺滅水體寄生蟲及拉網前后使用水質改良制劑對水體殺菌及改良水質
四、防治處方 1、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的出血病:第一天用“魚雷”或“中博魚血平”(魚蝦蟹混養塘使用“中博魚寧”)全池潑灑,配合使用“正離子銅”防治效果更好;第二天用“魚安”或“四季安”、“溴氯海因”(肥水)或“一元笑” (瘦水)、“康樂(有機質過多)”或“片片一元笑(底層魚類同時發生死亡時)”全池遍灑;病情嚴重時連續再用“出血停”全池潑灑1-2次。病情好轉后用“水寶”或“氨凈”改良水質,并于第二天使用一次“底改素”或“利生素”。 四、防治處方 2、鳊、鯽、鯉等吃食性魚類的出血病:第一天用“車指凈”或“魚雷”或“中博魚血平”(魚蝦蟹混養塘使用“中博魚寧”)全池潑灑,如配合使用“正離子銅”防治效果更好;第二天用“魚安”或“四季安”、“溴氯海因”(肥水)或“一元笑” (瘦水)、“康樂(有機質過多)”或“片片一元笑(底層魚類同時發生死亡時)”全池遍灑;同時連續3-5天內服“出血克星”+“酶合電解多維”+“新肝寶”(肝膽綜合癥并發時)+“穿梅三黃散”(并發草魚死亡時)。病情好轉后用“粒粒氧水寶”改良底質,或使用一次“底改素”(或“雙效粒粒底改素”),改善水質與底質。 四、防治處方 3、拉網后池塘魚類暴死:起捕熱水魚時因機械損傷而使暴發性出血病頻發且常引起養殖魚類暴死。治療時:第一天使用“正離子銅”全池潑灑;第二天用“魚安”或“強效止血爛鰓停”、“一元笑(瘦水)”或“康樂(有機質過多)”全池潑灑,病情嚴重時再用“出血停”連續潑灑1-2次。如吃食性魚類發生暴死時則應同時口服“出血克星”+“酶合電解多維”。病情穩定后用“粒粒氧水寶”或“雙效粒粒底改素”改良水質與底質。 五、治療過程注意事項 1、用藥期間最好是連續三天晴好天氣。 2、治療暴發性出血病期間嚴禁使用生石灰全池潑灑,嚴禁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機肥糞肥及氮銨),嚴禁對池水進行大排大灌。 3、鯉魚發生大量死亡的養殖塘應檢查鯉魚前腸,如感染吉陶單極蟲則需同時口服“孢蟲殺”。 4、為防止治愈后的暴發性出血病發生反復,應在治愈后使用“活水素”或“底改素(或雙效粒粒底改素)”改良水質。 水質顏色 1、黑色水
當池水水色呈黑色時,表明池中較多有機質未得到及時轉化,如殘餌、糞便、動植物尸體、池底腐殖質等,極易產生硫化氫、氨氮、亞硝鹽等有害物質,危害水生動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極易被病原微生物侵襲感染。一旦發現此種水色時,全池潑灑“氨凈”或“水寶”,降解有害物質,2—3小時后再潑灑“片片一元笑”或“康樂”,隔天后再施用磷肥+“活水素”或“底改素”。 水質顏色 2、紅水
池塘水色變紅主要是由于祼甲藻、多甲藻等成為優勢種群而引起。正常情況下無大礙,而一旦天氣突變(如溫度劇變、陰雨天等),藻類大量死亡,分解毒素而導致水質惡化,并毒死魚類,因而池塘水體呈紅色時必須及時改良。應選擇晴好天氣,第一天上午使用“水寶”或“ 除藻素”,下午使用 “粒立氧”,隔天后再施用“磷酸二氫鉀”+“底改素”,并加深水位與引入優良的藻種。 水質顏色 3、濃綠色水
當池水呈濃綠色時,水面往往被一層藻類覆蓋,嚴重時覆蓋整個水面,影響大氣中氧氣的溶入及水面下藻類光合作用,很容易引起魚類缺氧,導致泛池,其次死亡藻類會分泌毒素,影響魚類生長發育,滋生病原微生物。發現這種水色時,第一天全池施用“水寶”或“除藻素”,下午使用“康樂”;三天后,淤泥深時施用“磷酸二氫鉀”+“底改素”或“調水素”,淤泥淺時,施用“解毒調水素”或“氨凈”+“磷酸二氫鉀”+“底改素”或“調水素”。 水質顏色 4、白濁水
當池水水色呈白濁色時,表明池塘有機耗氧物質過多,相對而言,將大型有機質分解成營養鹽類的有益微生物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營養鹽類而大量死亡,從而使池中物質循環及能量循環不能得以正常進行,造成魚類缺氧,這種池塘一般會在凌晨3:00—5:00出現經常性浮頭。發現池水變為白濁色時,第一天施用“水寶”+“粒立氧”,第二天全池施用“底改素”、“調水素”一次,增加池中活性有益微生物,促進水體物質循環,加速有機質轉化,培育有益藻類。 水質顏色 5、渾黃色或土黃色水
當池水呈渾黃或土黃色時,表明池水較瘦,往往由于水體缺少營養元素,或水中大型浮游動物較多,從而使水中浮游植物量劇減,水體產氧量大幅減少,致使水體中的物質循環不能正常進行,生成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滋生好氧微生物,消耗水體溶氧,表層水體可通過大氣帶入部分溶氧,而中下層水由于缺少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好氧微生物消耗溶氧,致使中下層水體嚴重缺氧,使中下層魚類(如草魚、鳊魚)呈現暗浮頭現象(即在距水面10公分左右的水層活動),或白鰱適口性餌料較少,表現為個體偏小。如果水體中大型浮游動物(如紅蟲)較多,可以在早晨或傍晚沿池邊潑灑“魚鳋靜”,三天后上午全池施用“氨凈”或“有機酸肥”,下午施用“磷酸二氫鉀”+“育藻精”或“調水素”,培肥水質,使有益藻類快速定植,成為優勢種群。 水質顏色 6、醬油色水
這種水色常發生在投餌管理不當或常年不清淤的池塘。如果長期對水生動物攝食情況不了解,或不搭設餌料臺,殘餌越積越多,使池中溶解性及懸浮性的有機物質大量增加,便會促使裸藻、褐藻及鞭毛藻大量繁殖,抑制其它有益藻類生長。醬油色水中有一種含量高的有機質單寧酸時會有黃裼色到紅褐色的溶出物來,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出水色的判斷,并非藻類的顏色而是有機物質溶出的顏色。做好投食管理及清淤工作,并定期施用“調水素”、“活水素”或“底改素”等有益微生物可有效預防此類水色的發生。發現此種水色后,第一天全池施用“片片一元笑”或“康樂”,三天后施用“育藻精”、“調水素”、“活水素”或“雙效粒粒底改素”加“磷酸二氫鉀”。 水質顏色 7、云霧狀水
當池水呈塊狀的云霧狀時,多由于水體中浮游生物正常新陳代謝不能進行,表明池水水質極度老化,發現此種水色時,可抽掉部分老水,注入新水,培肥水質,可以全池施用“富漁漁肥”+“調水素”或“底改素”,培肥水質,維持水體中浮游生物的正常量,維持池中正常的物質循環及能量循環,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 水質顏色 8、藍藻水華水
當池塘形成藍藻水華時,表明池塘中含氮有機物質嚴重富集,且缺乏藻類生長必須的有機酸及磷肥。發現此種水質時如換水方便最好是連續幾天換去表層水。改良時應選擇晴好天氣,第一天上午使用“水寶”或“ 除藻素”,下午使用 “粒立氧”;第二天使用“粒粒氧水寶”或“片片一元笑”;隔天后再施用“磷酸二氫鉀”+“底改素”+“解毒調水素”。 科學施肥也是一種調水
很多養殖戶錯誤的認誤長期投喂飼料的精養魚池可以不施肥,其實長期投喂高蛋白餌料的池塘,殘餌、糞便中氨氮含量高,一般缺磷不缺氮,但適量的磷酸二氫鉀才能更好促進氨氮的轉化,保證池中正常的物質循環及能量循環,維持正常菌相與藻相。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池水體的自凈能力有限,需借助于有益微生物分解殘餌、糞便、動植物尸體等有機物,使其成為能被浮游植物及藻類直接利用的營養鹽,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維持油綠色或茶褐色的良好水色,降低餌料系數,提高餌料利用率,降低養殖成本。因此在精養魚池養殖管理過程中要重視肥料與及微生態制的使用。
科學施肥也是一種調水 施用原則是: ①淤泥厚的池塘:施用微生態制劑(如“調水素”、“活水素”或“底改素”)+磷酸二氫鉀; ②淤泥淺的池塘:施用有機酸肥(或“解毒調水素”)+微生態制劑(如“調水素”、“活水素”或“底改素”)+磷酸二氫鉀。 如何維護好中后期養殖塘的良好水質
養魚即養水,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較好的水質能減少魚類疾病的發生,更有利于魚類的生長發育。良好的養殖水體要求水色以綠藻、隱藻、硅藻等優勢藻類形成的綠色、黃褐色或裼綠色為主,透明度控制在25—35厘米,綠藻、隱藻、硅藻等有益藻類繁殖快,新陳代謝旺盛,始終保持水質“肥、活、嫩、爽”狀態,保持水體充足溶氧,促進魚類生長,提高魚類免疫力。
如何維護好中后期養殖塘的良好水質
進入養殖中后期,即7月—9月份高溫時期,殘餌、糞便、動植物尸體等有機質不斷累積,水體自凈能力有限,有機質如不能及時轉化成能被藻類利用的有機酸,易形成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滋生病原微生物,危害水產動物健康,引發疾病。有益藻類可保持池中物質循環和能量循正常進行,磷、有機酸及其它微量元素是有益藻類保持正常繁衍不可或缺的物質,一般的精養魚池不缺氮但缺磷,而缺磷時氮不能轉化成被有益藻類利用的營養鹽;再者,精養魚池高密度養殖后,水體自凈能力有限,殘餌、糞便等有機質必須借助于有益微生物才能分解成能被藻類利用的有機酸。因此,精養魚池要重視“調水素”、 “活水素”、“底改素”、“利生素”等微生態制劑及磷肥施用,長期投喂配合飼料的魚池,適合選用“調水素”或“活水素”,淹青池及用雞糞、豬糞漚肥的池塘,適合選用“利生素”或“底改素”。
如何維護好中后期養殖塘的良好水質
只有正確選用微生態制劑,經常使用微生態制劑,才能維持良好水色,提高水產動物免疫力,減少患病機率。
魚種培育階段常見疾病的防治 (一)車輪蟲病 由車輪蟲寄生于魚體的鰓部、體表、鰭條而引起,該病主要危害魚苗、魚種(特別是夏花魚種(俗稱寸片))。全國各地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引起病魚大批死亡,常發生于高密度養殖池或陰雨低溫期。少量寄生時,病魚沒有明顯癥狀,嚴重感染時,可引起寄生處粘液增多,魚體消瘦,游動緩慢,呼吸困難;患病后夏花魚種,會成群沿塘邊狂游,不攝食,俗稱“跑馬病”,常與白頭白嘴病并發。合理密養、陰雨低溫期后全池潑灑“原蟲清”可有效預防該病;發病后,全池潑灑“原蟲清”,病情嚴重時可連用一次。 魚種培育階段常見疾病的防治 (二)白頭白嘴病 白頭白嘴病多由于密度過高、餌料不足、寄生蟲寄生等原因引發,該病發病快、來勢猛、死亡率高,一日之間能造成數千上萬的夏花魚種的死亡。主要危害草、青、鰱、鳙等魚苗和夏花魚種,對夏花魚種危害特別嚴重,且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5-7月份魚種培育階段。 病魚從吻端至眼球的一段皮膚失去正常的顏色而變成乳白色,唇似腫脹,張閉失靈,口周圍的皮膚糜爛有絮狀物粘附其上,病魚在水中顯白頭白嘴癥狀比出水面明顯。加強飼養,保證魚苗有充足的食料、及時分池及做好寄生蟲疾病的防治等措施能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 治療時第一天使用“原蟲清”,第二天使用“康樂”或“一元笑”,病情嚴重時可加用一次上述殺菌藥物。 魚種培育階段常見疾病的防治 (三)氣泡病 氣泡病是由于水體中的氧氣、氮氣、甲烷、硫化氫等氣體過于飽和而引起。多因池塘施放過多未經發酵的肥料或池底腐殖質過多,肥料或腐殖質在池底不斷分解,消耗水中溶氧,并釋放出很多細小的甲烷和硫化氫的小氣泡,魚苗誤將這種小氣泡當作浮游生物吞入,氣泡在腸道內積累多時,使魚體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或因水中溶氧過飽和,當池塘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在水溫高,光照強烈時,藻類光合作用旺盛而形成。 該病主要危害魚苗,最初病魚感到不適,在水面作混亂無力游動,不久魚體表及體內出現氣泡,當氣泡不大時,魚還能抵擋其浮力而向下游動,但身體已失去平衡,尾部向上,頭部向下,時游時停,隨著氣泡的增大及體力的消耗,魚失去自由游動而浮在水面,最后魚死亡。 預防氣泡病的發生應防止水中氣體過于飽和,不使用未經發酵的肥料,控制好投餌量及施肥量,保持水質清新,不使用浮游植物繁殖過盛。發病后,迅速加注新水,可防止病情惡化,病情輕的魚能在清水中排出氣泡,恢復正常,但注意溫差不宜過大。
zhangzhaohui96 于 2010-5-30 00:00 補充以下內容
大家多頂我就多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