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肉雞飼養已有30年的歷史,由一個哇哇墜地的嬰兒逐步成長起來,由家庭粗放式養殖逐步發展成節約化、規模化養殖,并形成農業化產業。現在成為增加國民收入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肉雞生產性能、飼養管理模式、飼料報酬還相差很遠。
近五年肉雞養殖量不斷增加,我國相應肉雞疾病越來越多、復雜。由過去的單一感染逐步發展成混合感染,每年都有新的疾病出現,技術員在治療上也是越來越棘手。2005年的腸毒綜合癥,2006年的腺胃炎,2007年的免疫抑制病,2008年的禽流感,2009年疾病的混感…….給我國的肉雞產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有人會問肉雞會得這么多病?發病原因是什么呢?肉雞產業在我國還能發展壯大嗎?……
本人從事本行業幾年,對我國雞病發病的原因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不足之處請指正。
一、 種雞的原因
1、 國家政策對養種雞的監察力度不足。
近些年我國雖然在種禽養殖上出臺了一些制度,但產業內缺乏完整企業規劃,誰有資金誰就可以投資建廠養殖,無論是否有養殖技術,這樣會造成產業波浪式運轉,給疾病的發生造成隱患。另外對種雞我國只要求對支原體進行凈化,對商品代有影響的如支原體、腫瘤、傳貧等沒有列入凈化范圍,這也是造成商品代頻頻發病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2、 雞舍的硬件設施不適合養種雞。
一些養殖戶在養殖利益的驅使下,雞舍不具備養殖種雞的條件,盲目養殖。有的在自己家庭院養殖3000---5000只雞進行粗放式養殖,雞舍的隔熱保溫、通風、消毒條件較差,雞舍周邊環境惡劣,不利于防病、滅病。種雞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發病是不可避免。
3、 飼養管理水平低下
對種雞的飼養管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們還差的很遠,有的養殖場冬季為了保溫忽略通風,自認為沒有疾病忽略用藥,為降低成本忽略不影響種雞產蛋的免疫,為了自身的利益忽略淘汰帶病陽性雞,這樣的種雞后代能不得病嗎?
二、 商品代飼養管理不足的原因
1、 雞舍等飼養硬件設施簡陋。
我國大多數雞舍都是比較簡陋,缺乏機械化設備,有的雞舍建在村落和庭院中。一些雞舍夏季炎熱時無法降溫,雨季時舍內漏雨,濕度增大;冬季寒冷時通風保溫性能較差。有的雞舍缺乏消毒設備。雞沒有一個好的住處得病是必然的。
2、 飼養管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差低
對于商品肉雞我們沒有完整的飼養管理模式,每個養殖戶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在飼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較多,溫度、濕度的高低,飼養密度較大小,舍內通風強弱,光照強度與時間長短都會影響肉雞最佳生長;飼喂方式和時間,飼料顆粒的大小,過度料的方法沒有完全靈活應用。疫苗的選擇、用量、方法的不正確也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
三、 飼料方面的原因
1、 飼料中營養平衡差
現在的飼料配方還是參照70年代美國肉雞營養標準制定的,隨著肉雞生產性能的不斷提高和對不同日齡不同生長階段的重新認識,顯然原有的飼料配方已不能發揮肉雞最佳的生產性能。鈣磷不平、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癥、氨基酸含量不足等現象我們周圍比比皆是。剛剛出殼的小雞就出現肌胃角質層糜爛,腺胃腫跟種雞飼料營養不平是有關系的。
2、 雞對飼料中營養成分吸收差
這主要表現于飼料原料使用,有些飼料廠家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利用了一些較便宜的原料,雞的利用率較差。有的飼料通過化驗蛋白、鈣磷等各項營養成分都合格,但在實際飼喂中雞的產蛋性能,生長性能不一定好,原因是利用雞不利吸收的羽毛粉提高蛋白,用了酸價較高的油脂提高能量。這樣的飼料由于雞吸收較差,造成體內營養不良,使雞處于亞健康狀態,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得病是不可避免的。
四、 藥物的合理使用問題
1、 抗藥性的問題
雞的致病菌對藥品的抗藥正在逐年提高,有些人類還沒有用的藥在雞的身上已經用上了,這是令人擔憂的問題。主要責任在給雞看病的技術員,大量原粉重復使用,不講飼養管理,不找發病的原因,一味的用藥,一次用藥效果不好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使雞天天處于吃藥狀態,病菌能不抗藥嗎?
2、 預防與治療的問題
由于肉雞出欄時間短,屬高密度養殖,不給治療的時間,在加強飼養管理的同時用藥預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防病的感觀效果不好,有些養殖戶防病的意識不強,注重治療。發現病情應及時及早治療,有些戶剛發現病情時并不在乎,自以為沒事,等到死雞了,產蛋下降了在治療,這時已經晚了,不但多花錢,而且死著雞。特別是一些技術人員,也犯這樣的錯誤,由于前期采取的治療方案不正確,造成后期全群混合感染,無法治療。不找自己治療上的失誤,會給這次疾病帶上“禽流感”的帽子。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