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已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目前,國內乳制品行業的恢復力度十分明顯。前11月,國內乳制品產量1761.4萬噸,同比增長10.23%,而乳企的收入也擺脫了虧損、下滑的狀態。可以說,目前國內乳業正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時期。
在新的發展時期,為了繼續穩定、有序的促進乳業的發展,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措施,指導和推進乳業的發展,而行業和企業也正在按照要求和規劃向前邁進。雖然我國是人口大國,但是在乳業上,無論是產量還是銷量,以及運作模式等都是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想要發展,必然要借鑒國外一些乳制品大國的經驗。在現階段重視上游奶業的發展過程中,這些經驗尤為重要。
歐盟:“有形的手”支持奶業發展
歐盟是世界第一大乳業生產地,為了支持奶業和乳業的發展,歐盟制定的一些措施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建立牛奶生產配額體系避免產量過剩、實施干預購買和私人儲備援助計劃穩定內部市場、通過對奶農直接支付支持奶業生產等。
歐盟為了避免奶業生產總量過剩,保持區內價格的穩定,減輕沉重的財政補貼負擔,在1984年建立牛奶生產配額制度,規定了牛奶生產總產量的上限,各成員國農場主根據所分配的配額進行生產。實施干預購買和私人儲備援助計劃穩定內部市場。為穩定乳制品內部市場價格,歐盟確定乳制品區內市場參考價格。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首席研究員陳晨認為,聯系到我國奶業目前的發展現狀,往往是出現惡性的周期循環,在下游市場需求旺盛時期,奶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一旦下游需求減少(比如三聚氰胺事件),上游奶業就遭遇冰凍,價格下滑、殺牛倒奶等現象就出現。
歐盟還有一個方式是通過對奶農直接支付支持奶業生產,這是以牛奶生產配額為計算單位,直接向每個生產者支付。這樣可以保證奶農的最基本利益,不會造成奶業在市場需求低溫期出現虧損以及上游奶源的減少。
奶業合作社也是歐盟值得我們國家學習的地方。雖然歐盟對奶業巨大的補貼和支持,但歐盟意識到只有通過產、加、銷一體奶業合作社這種形式,才能讓小規模農戶享受到較大資本所帶來的利益。因此,歐盟推動奶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了小規模奶農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我們國家目前的奶源比較分散,奶牛規模化養殖率僅占20%左右,大多數還是小規模化養殖。農業部日前也表示,要在未來加大發展奶農合作社組織等五大措施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和發展。
新西蘭:規模化和專業化
多年來,新西蘭政府通過政策指導,提供信息和服務,鼓勵和推動新西蘭農場主以低于世界市場平均價格的運做成本持續發展,已形成了比較有效的管理運做機制。新西蘭的牧場絕大多數是家庭式經營,并以此建立起有牧場主、草地所有者、乳制品加工商、銷售組織等共同參加的經營、管理和分配的合作體系。在這種體制下,各方都明確地承擔了在這一體系中的責任、義務與權利。
為參與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在政府的支持下,幾家大的合作公司與新西蘭乳品局于2001年合并成立了新西蘭最大的乳業集團公司恒天然(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它擁有全新西蘭乳品產業94%的生產能力,形成了資產達120億新元的世界第5大乳業集團。它的出口占全國出口收入的20%,是GDP的7%。
目前,我國乳業市場集中度不高,雖然有伊利、蒙牛等全國性大企業,但是大企業之間的競爭激烈,乳業也未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陳晨認為,只有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乳企通過不斷地創新和擴大,才能參與新的國際競爭,取得全球乳業的話語權。
此外,新西蘭的乳品合作社經營模式也可以給國內乳業的發展提供參考,新西蘭的乳業是高度縱向一體化的,最低一級是農場主,上面一級是奶農合作社,最上面一級是乳業委員會。農場主擁有合作社的股份,合作社又擁有乳業委員會的股份。農場主把生產出來的牛奶賣給合作社,合作社又把奶賣給乳業委員會,乳業委員會通過它的全球營銷網絡把這些乳制品銷售到海外。加工公司一旦從乳業委員會得到銷售收入,就按照奶農向公司提供的牛奶固形物的多少把錢支付給奶農。這種付款制度鼓勵奶農增加牛奶產量。
澳大利亞:奶業管理多樣化
澳大利亞是世界第三大單一乳制品出口國。澳大利亞奶業管理呈多種形式,體現在牛奶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中。澳奶業委員會是制定奶業政策的最高機構,ADFF、DAPF、MMFA協調牛奶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負責制定統一的政策和措施。ADIC另一項重要作用是指導ADC和澳奶業研究和發展協會的工作。
而澳奶農聯合會代表著奶農利益,在6個州有各自的奶農分會。同時奶農聯合會負責奶牛種群改良方案,主要是優化全國的奶牛品種;奶制品商聯合會代表奶制品生產商的利益。牛奶銷售商聯合會代表液態奶加工商的利益。其中ADPF、MMFA的會員互有交叉。
陳晨認為,對奶業實施多元化的管理,分開各個職能部門的重點,將有利于奶業各個環節之間的發展。我們國家目前對生產、加工、銷售這三個大的環節沒有很具體的管理和指導部門,一些涉及到這些環節的部門、協會等管理的成份要多于指導、溝通、協調等。
澳大利亞生產、加工、銷售三個環節的相關部門都有自身的利益代表,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在一定層面上也有利于乳業更好的發展和做大做強。而在我們國家,上下游的收益、投資等極為不合理和明確,這也是導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和乳業不能走出國門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的乳制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貨架期較短的新鮮乳制品,如酸奶、奶油、牛奶蛋糊和冰激凌等;另一類是貨架期較長的耐貯乳制品,如黃油、脫脂奶粉、全脂奶粉、奶酪、乳清粉、干酪素等。后者是澳大利亞主要的出口產品。澳大利亞乳制品生產在最近幾年內增加了奶酪、乳清粉和全脂奶粉的生產,同時減少了黃油和脫脂奶粉的生產。這種變化的出現主要與國際市場對這些乳制品的需求增長有關。
上面三個國家和地區還有一個值得國內乳企和行業學習,目前,由于消費習慣等原因,國內乳品中還是以液態奶為主,但是液態奶利潤低,黃油、奶酪等附加值高,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幾年前,澳大利亞發現奶酪等在全球市場的需求增大,迅速調整產品結構,目前,在新西蘭、歐盟、澳大利亞等地,黃油、奶酪、乳清等都成為重點產品。
相反,國內乳業目前還存在不足,液態奶依舊是市場的重點,短時間內,這和消費習慣等有關,但是但隨著收入的提高,購買力的增強,消費習慣的改變,今后對這些乳制品的消費會增加,國內乳企應該提前布局,改變單一的產品結構,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抗風險能力。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