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求知人大寶 于 2009-11-10 16:18 編輯
1.低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點
各種日齡的家禽都可發生,但臨床主要多發現于蛋禽群,尤其蛋雞、蛋鴨。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主要多發于秋冬季節,尤其是秋冬交界、冬春交界氣候變化大的時節。氣候多變,飼養管理不當,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有害氣體過多損傷上呼吸道黏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發生的誘因,也極易造成細菌和病毒的多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最易感染。
2.低致病性禽流感臨床癥狀
不同種類和日齡的家禽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后有不同的表現:
雞:初期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叫聲減小,縮頸,嗜睡,采食量減少或急驟下降,嗉囊空虛,排黃綠色稀便。呼吸困難,咳嗽,打噴嚏,張口呼吸。后期部分雞只有神經癥狀,表現頭頸向后仰,抽搐,運動失調,癱瘓等。產蛋雞感染后,蛋殼質量變差、畸形蛋增多,會出現軟殼蛋、無殼蛋、退色蛋等。2天~3天產蛋開始下降,7天~14天產蛋可下降到5%~10%,嚴重的雞可停止產蛋。持續1周~5周產蛋開始上升,但恢復不到原來的水平。一般經1個月~2個月逐漸恢復到90%~70%的水平。種雞還表現種蛋受精率下降20%~40%,并導致10%左右的死胚,苗雛弱雛率增加,10%~20%的雛雞在一周內出現死亡。
鴨:鴨群和病鴨采食變化不大,有的鴨群采食量還增加。病鴨精神沉郁,離群呆立,羽毛無光澤、蓬松,脫羽。病鴨拉稀,個別鴨拉暗紅色稀糞。病程稍長的鴨出現衰竭死亡。早期死亡的鴨只往往體況較好,多為體重大的,剖檢其嗉囊和肌胃都有飼料,類似猝死癥。病鴨群產蛋量下降,7天內產蛋率可由95%迅速下降到60%;60%產蛋率的鴨群發病后,產蛋率可下降到30%左右。產白殼蛋、沙殼蛋、畸形蛋,蛋殼變薄。康復后,產蛋率僅能恢復到75%左右。
免疫過滅活苗的家禽如抗體形成不好、水平不高,其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出現無明顯的癥狀或非典型的癥狀,有時僅表現為產蛋率稍有下降。
防治措施:
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就是要建立健全各種防疫與消毒制度和設施,采取綜合性的防疫措施。
良好的畜牧生產制度和給禽群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基礎,嚴格的隔離和消毒是低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關鍵。做好對一般病毒性傳染病的常規預防措施,強化隔離和消毒,尤其注意對進入禽場的人員、車輛及物品的徹底消毒工作。嚴格禁止從有疫病的場引進種源,保證種源健康,防止禽流感病毒進入禽場內。在禽舍內堅持定期常規消毒,在疾病的流行季節,必須做到每天帶禽噴霧消毒一次。糞便要及時清理,水槽、料槽定時用消毒液刷洗。一般規模的蛋禽場(戶)要實行“全進全出”的生產制度,出禽后禽舍要嚴格清理和消毒。先清理糞便雜物———消毒液噴霧和刷洗———熏蒸(每立方米用42毫升福爾馬林、21毫克高錳酸鉀)———空舍30天~60天———再熏蒸消毒,方可進禽。
2.加強飼養管理
建立科學的飼養管理體系,包括科學的飼養管理方式,根據禽的品種和日齡,選擇合適的飼喂方式,飼喂適宜的全價飼料,給予適宜的飼喂量。按照大規模小群體的原則,分隔多個飼喂區間,確保禽群個體均勻、營養均衡、生產性能良好,避免營養不足,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禽群日常的管理,如飼喂、清糞、清掃、消毒、轉群、免疫注射等操作要盡量減少對禽群的刺激,避免應激的發生及誘發疾病。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要注意禽舍的通風換氣和禽群的飼養密度。
3.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增強機體的特異性抵抗力
免疫接種,使禽群產生均勻有效的抗體水平,增強機體的特異性抵抗力,保護禽群不受禽流感病毒的損害。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經驗告訴我們:合理實施免疫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是有效的。同樣,合理實施免疫對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也是有效的。
建議家禽的禽流感免疫程序(包括種雞和種鴨):
10日齡以內:用H9N2亞型和H5N1亞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3毫升,分別皮下注射。
25日齡:用H9N2亞型和H5N1亞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毫升,分別皮下注射。
120日齡(產蛋前):用H9N2亞型和H5N1亞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毫升分別皮下注射,或二聯禽流感疫苗,每只0.5毫升,皮下注射;3個月后加強免疫一次。
各個禽場要加強對禽流感的抗體檢測,根據檢測的結果制定本場的免疫程序,或對雖經免疫但抗體水平較低的禽群進行緊急補免。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