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補充腸道的正常菌群或促進有益菌的增殖;另一方面有益菌群對病原菌有明顯的生物拮抗作用。產生化學物質。益生菌產生過氧化氫、有機酸、殺細菌素和抗生素等,不利于需氧菌及外來致病菌的生長、定植,如給雞喂乳酸桿菌后可明顯減少盲腸沙門氏菌的定居。另外,酸性環境刺激胃腸道蠕動,對病菌起到機械性排出的作用。占位性保護,厭氧菌與黏膜上皮結合緊密,形成生物膜,封閉致病菌的侵入門戶,使外來菌沒有吸附位置而被排出。爭奪營養,各種菌的營養分配是受環境限制的,以維持數量和種類上的平衡。如腸道中的厭氧菌特別多,而大腸桿菌較少,就是因為低pH環境下,厭氧菌能奪得較多的營養,致病菌得不到營養而一般不在腸內生長。 微生態制劑與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
益生菌與寡糖的協同作用:寡糖作為某些益生菌的增殖因子,增強益生菌的競爭優勢;益生菌分泌的消化酶可使寡糖消化為單糖,被益生菌或機體利用。由于許多病原微生物的表面有外源凝集素,能與腸上皮寡糖受體特異性結合,使細菌黏附在腸壁上并增殖,導致腸道疾病發生,而一些寡糖的結構與腸上皮寡糖受體相似,可與病原菌的外源凝集素特異性結合,使病原菌不能在腸壁上黏附,而隨寡糖排出體外。
微生態制劑與抗生的協同作用:對于腸道正常菌群紊亂嚴重或致病菌的危害比較嚴重時,可以先用抗生素清理腸道,然后用微生態制劑調理胃腸道。
益生菌與特異性疫苗的協同作用:益生菌刺激動物的免疫機能,當接受特異性的疫苗免疫、抗原刺激時,可促進動物產生高水平的特異性抗體,從而提高動物的抗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