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毯

樓主 |
發表于 2009-10-20 08:40: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矮子 于 2009-10-20 08:52 編輯
1、蹄葉炎:這是發生在包圍趾骨的真皮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癥,65%的蹄病直接或間接地與蹄葉炎有關。研究表明大多數奶牛的跛行是由蹄葉炎引起的,當然并不是全部。蹄炎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個階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勢以減輕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來,如后肢比正常情況更朝前放置,說明疼痛在腳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說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臥困難或走路笨拙,則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
在急性階段(最初10天),牛蹄會發熱,蹄底軟化,一周以后,臨床癥狀包括其白線變黃呈粘稠狀,蹄內真皮組織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動性,腫脹會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變熱,冠狀帶之上脈博次數增加,家畜呼吸次數和體溫都增加。
在亞急性階段(第10-45天期間),壁外及冠狀帶周圍出血,最顯著的變化是蹄壁與蹄底分離,可以看到趾很長及蹄踵分枝。從內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階段,(45天以后)蹄底開始凹陷,且蹄底與蹄踵區分不明顯,趾朝上。蹄壁外層可看到橫的紋路(小溝)趾骨刺向蹄底,進一步與蹄壁分離,由于趾骨的轉動,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營養問題總結
A.jpg (141.85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09-10-20 08:52 上傳
牛蹄血管中的組織胺(毒素)的存在導致肢蹄內血壓的上升,但血流減緩,肢蹄的毛細血管充血、炎癥,并形成血塊。由于缺少供應組織的營養,角質化組織的形成受阻,角組織疲軟無法支撐奶牛體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肢蹄狀況惡化,并發展成畸形蹄。當革蘭氏陰性菌死亡時,內毒素開始釋放,并進一步釋放組織胺。當奶牛生存的環境改變時,如從比較舒適的散放式飼養變為墊草很少的栓系式飼養時也可能釋放組織胺。關于組織胺的作用還僅僅是一種理論,然而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在奶牛蹄炎的急性階段發揮著作用。
治療及預防:蹄炎很難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非類固醇抗炎癥藥。經常削牛蹄,牛床上要有足夠的墊草,盡可能減少水泥地上的時間。當然最佳的治療方法是預防,飼料成分進行分析,日糧配制應該平衡,從一周歲開始定期對奶牛進行修蹄,提供舒適的牛床,控制產后的一些疾病,如乳房炎和子宮炎。從4月齡青年母牛開始就可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已有證據表明,青年母牛在5月齡就可能患蹄炎,不過在當時牧場場長一般不會發現問題,然而當青牛母牛投產以后以及在泌乳后期出現蹄病的時候可能與青年母牛早期的蹄炎有關。
2、蹄底潰瘍:潰瘍往往發生在蹄踵前面的蹄底部位,由于這一部位的蹄底最薄,因而骨骼與蹄底之間的組織最易受到損害,軟化的或較薄的蹄底容易受外壓或創傷的損害。由于缺少足夠的墊料而引起的牛床潮濕,奶牛休息時間不足以及修蹄不當,磨損過多都會導致蹄底軟化或過薄,由于蹄炎而引起的血液循環的變化也是導致潰瘍的因素。
治療及預防:潰瘍區域應該削掉,但盡量保留蹄壁外層以利于支撐,有些獸醫把未受影響的趾填起來以減輕受影響趾的壓力,也可以用碘液擦患處。如果發生了感染則應注射抗菌素。
3、白線病:這發生在蹄底與蹄壁的連接處,走路不小心會引起白線的擦傷。真皮組織的出血也會影響白線,使得臟物進入并形成膿瘡,治療及預防方法與蹄底潰瘍相同。
4、牛蹄腐爛:這往往涉及到蹄壁邊上的皮膚的感染,通常發生在趾間或蹄踵周圍,往往是創傷引起細菌進入導致腐爛。牛蹄腐爛有兩種類型:草場牛蹄腐爛和牛舍牛蹄腐爛。第一種來自于草場,細菌來自于泥濘的草地,尤其在雨季,這是一種趾間腐爛,牛舍牛蹄腐爛是由于奶牛經常站在潮濕的牛床上或牛糞溝而引起的,通常發生在蹄踵周圍。
治療:兩種類型都對抗菌素敏感,也可使用硫酸銅進行處理,預防是最好的處理方法,運動場應有良好的排水設施(尤其在水槽周圍)牛床上應有清潔干凈的墊草。
總之,肢蹄疾病嚴重影響奶牛場的經濟效益,那種把奶牛關養在沒有足夠墊草的牛舍內的方法必須進行改變。營養和奶牛舒適程度與蹄炎、蹄底潰瘍及白線病密切相關。應該認識到奶牛躺在水泥地上及飼喂不平衡的日糧等于奶牛患病,低產及牧場經濟效益低下。應該密切注意奶牛的各個部位并且認識到從奶牛吃的料到奶牛肢蹄的健康狀況都影響牧場的經濟效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