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木桶理論”的爭論由來已久,到底是補“短板”、還是不斷加長“長板”,“新木桶理論”、“反木桶理論”真是層出不窮。
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上看,各種木桶理論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站在一個企業或一個團隊集體生存、共同發展的角度上看,“木桶理論”其實闡述出了一個組織如何更長久生存、更規模化發展的必由路徑。
但凡領導過一個組織、尤其是創建過企業的人也許會有共同的感受,在企業發展的最初,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往往不是什么綜合優勢,而恰恰是企業的獨特優勢或核心競爭力,亦即“木桶理論”中的“長板”。然而,隨著企業的成長與壯大,領導者會迅速感到企業發展瓶頸的制約,其實,限制到一個企業發展的因素就是“木桶理論”中的“短板”。
根據這些年做企業的感受,我對“木桶理論”的最新、最深的理解是:一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短期、初期比的是長板(長處),看誰的優勢更突出、更有亮點;但若從做強、做大一個企業的角度去看,一個企業能否長久發展、規模化發展,真的需要去彌補企業的短板(缺陷)。做企業,真的是沒有長處活不了,總有短處活不長、長不大。這也就是本文標題的由來。
而且,越是成熟的、競爭充分的行業,你一定會發現,那些長板與短板并存的企業一定是小企業,因為短板的存在制約了其發展的后勁和規模的擴大。有長板,你可以活著;但只要亦有短板存在,那么,你絕對長不大,甚至活不長。
如果從房地產策劃代理公司的角度去看待木桶理論,可以有這樣的發現,我們在評論大多數公司的時候,總是會用最強項去評價一家公司,例如某某公司銷售還可以、但策劃很爛,某某公司策劃挺厲害、但銷售不大行,甚至還會有諸如某某公司關系很不一般、有背景之類的評價。
與此同時,我們還會發現,那些代理行業里做得很大的公司往往是讓我們最難以評價的公司,之所以難以評價,其實恰恰是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了短板,而沒有了短板的映襯,長板似乎也不是那么突出了。我們總是習慣用“小而強”去評價某些小公司,卻不習慣用“大而強”去評價真正的強者,其實,很多情況下,“大”本身就是強的表現。
長板可以不斷做長,但若想做“大”,比的卻是誰的短處更“長”;雖有“長板”很突出,卻有“短板”難以彌補的企業,注定是做不大的企業。
而一個企業若總是受到短板的制約,則充其量可以憑借長板成為一個很好的資源,去等待別人的整合,卻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像一個行業里的王者、龍頭那樣去整合別的資源。當前有短板也許不會嚴重威脅到一個企業的生存,但一定會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發展。
不能成為資源整合者,注定做不大,無論你擁有怎樣強勢的長板,都會有極大的生存與發展風險,尤其是在行業的調整期、演進期,任何一個行業里,決定一個企業能否長久存在、規模發展的一定是綜合優勢。
代理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短期比的是長處,長期比的是短處。也許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是如此——生于長板,亡于短板。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