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國家投入巨資搞科研,研究的水產品種搞得好好的,在實際投入生產過程中就像四川汶川512地震一樣,震動一下就跨了。國家市場打一個鼾,中國水產業就感冒了。這到底是為啥子,開發出來的品種、引進來的品種究竟是做個花瓶大家好看還是怎么來著。到底要不要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呢?
我親眼見到了這么幾條魚有興旺走向沒落,鰻鱺就因為違禁藥品超標被日本拒之門外夭折了;接下來羅非魚一個南方冰凍低溫雨雪天氣搞得兩廣地區羅非魚一蹶不振,到現在沒真正好過;接下來時泰國的筍殼魚,現在沒下文;再接下來的是金鯧魚,他老兄是在大哥南美白對蝦遭冷落的時候粉墨登場,現在他小弟的日子也不好過啊。。。。。。這些魚在正式推廣之前,價格都是不錯的,幾十元一斤,大家就真是興趣高漲,一哄而上。現在這些魚的養殖戶發大財沒有。
大家重視技術的同時也在關心市場銷路問題,國內有的水產大學經濟貿易學院的教授也是發表了不少有見解的文章關于解決水產品銷路問題。我想說,現在究竟搞出什么實際科研成果沒有。
以上這些,我個人認為都是沒有用的。我們花大本錢搞科研還不如把產業鏈做好,發覺市場比你開發新品種重百倍。光靠幾個水產大學的經濟專家吶喊是不行的,他們不懂水產。需要有較強的水產專業基礎的同學同時還要具備經濟頭腦的復合型人才才對。
即將走向社會的水產專業大學畢業生,水產是大有可為的,不要灰心。天地之大,能力最重。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