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蟲病又稱出血性腹瀉(hemorrhagic diarrhea)或球蟲性痢疾(coccidial dysentery)。
本病是由原生動物球蟲寄生于腸道所引起,危害山羊和綿羊。其特征是以下痢為主,病羊發生漸進性貧血和消瘦。最常見于舍飼的1~4月齡的羔羊和幼羊。
【病原及其形態特征】
病原為艾美爾屬(eimeria)球蟲。幾乎各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球蟲品系,例如兔和的球蟲并不危害山羊,綿羊球蟲對山羊的致病力可疑。在英國,對山羊危害的球蟲有阿爾氏艾美爾球蟲(eimeria arloingi)、浮氏艾美爾球蟲(E.faurei)和克氏艾美爾球蟲(E.christensi)。在我國內蒙古發現的山羊球蟲有五種,其中致病力較強的有四種。
【生活史】
球蟲為單細胞寄生蟲,寄生于羊的小腸上皮細胞中。它的發育分為羊體內和體外兩個階段(圖1—3):
1. 羊體內階段 稱為內生性發育階段。當羊吞入卵囊后,通過胃進入腸道,卵囊破裂,則球蟲在腸上皮細胞中進行裂體生殖。分裂的子體進入新的上皮細胞,再經過若干代而形成卵囊。卵囊落入腸道,隨糞便排到體外。
圖1—3 艾美耳球蟲的生活史
1. 子孢子 2. 進入腸上皮細胞 3. 生成第一代裂殖體 4. 產生大量裂殖子 5. 裂殖子自破裂的細胞中出來 6. 進入新的腸上皮細胞 7、8. 生成第二代裂殖體 9、10. 產生大量第二代裂殖子 11. 自破裂的細胞中出來的裂殖子 12、13. 某些裂殖子進入新的腸細胞生成第三代裂殖體 14. 產生第三代裂殖子 15. 第三代裂殖子和大量第二代裂殖子(11)進入新的腸上皮細胞 16、17. 變為小配子體 18. 產生大量小配子 19、20. 其它的變為大配子 21. 大配子與小配子結合成合子 22. 包以厚囊壁,成為卵子囊,破宿主細胞進入糞便中 23. 卵囊內形成4個成孢子體 24. 成孢子體彎為包含二個子孢子的孢子囊;當此已經形成孢子的卵囊(24)被羊吃入體內時釋放出了孢子。
(北京農業大學主編,家畜寄生蟲學,1987)
2.羊體外階段 稱為外生性發育階段。排到體外的卵囊,在潮濕溫暖環境中,經3~4d形成4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中又含2個子孢子,便形成子卵囊,生殖階段到此告一結束。
當健羊隨吃了排出的卵囊以后,球蟲又開始新的二階段發育,進行另一個生活史的循環。如此反復,擴大感染,導致本病的流行。
本病多發生于多雨炎熱的水草旺季,在羊舍不衛生及羊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極易誘發病的流行。
【癥 狀】
病的潛伏期為2~3周,臨床癥狀可分三型:
溫和型:病羊食欲減退,慢性腹瀉。由于球蟲對腸上皮細胞和血管的破壞,可引起出血性腸炎,以致糞便中含有黏液和血液。
急性型:病羔排出暗紅色血痢,甚至含有血凝塊。初期排便時努責時間較長,后期隨著下痢次數增多,而排便失禁。后軀被糞便污染,有些羊發生直腸脫出。病羊精神萎頓,由于脫水而迅速消瘦,最后因極度衰竭而死亡。
最急性型:表現最急性綜合癥狀,于24h內死亡。看不到消化紊亂癥狀。法國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節可被應激因素激活,容易發展為腸毒血癥。
【剖 檢】
尸體后軀被稀糞或血糞污染,有惡臭,天暖時還可能含有蛆。主要病損見于消化道,其突出表現為腸炎和結腸炎。有時在回腸和結腸有許多白色結節,存在于漿膜和黏膜表面,直徑1~3mm,都是由大配子濃集形成的病灶。
回盲瓣、盲腸、結腸和直腸可能出現糜爛或直徑1~10mm的潰瘍。黏膜刮屑內通常含有卵囊。組織切片常可觀察到裂殖體或孢子,黏膜下可能有出血,潰瘍和壞死。
【診 斷】
根據流行病學和癥狀特點可作出臆斷。對急性型,可采取帶血糞便進行鏡檢,如發現有大量卵囊,即可確診。6~12周齡的腹瀉應主要考慮胃腸道寄生蟲病。
【預 防】
最好的預防法是改善羊群管理。
1. 不要在濕洼地方放牧和小死水池中飲水。
2. 每天清除糞便,進行堆集生物熱消毒。
3. 定期進行圈舍消毒,并洗滌母羊乳房和擠奶用具。
4. 對病羊及時隔離治療。
通常都認為,成年羊受過感染而產生免疫力,羔羊易感性最強。因此最好讓羔羊放牧,逐漸與球蟲接觸,以獲得抗球蟲能力。
【治 療】
1.磺胺類藥物,口服最好,因具有控制球蟲和預防繼發感染的雙重作用。常用的是磺胺甲基嘧啶(SM2),用量為0.1g/kg體重,每日口服2次,連用1~2周。如給大批羊使用,可按0.2g/kg體重/d混入或飲水中。
2.氨丙啉(amprolium),按25~50mg/kg體重/d,混入或飲水,連用2~3周。
3.磺胺脒1份,次硝酸鉍1份,矽碳銀5份,混合成粉劑,按10g/15kg體重用藥,1次內服,連用3~4d。
4.魚石脂20g,乳酸2g,水80ml,按此比例配成溶液,每只羊內服5ml,每日2次。
5.呋喃唑酮(痢特靈)口服,按7~10mg/kg體重,每日1次,連用7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