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藥相對于西藥有其獨特的作用機理,其功能是很多西藥無法達到的。主要在對動物免疫功能和動物微循環具有多方面的影響,以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近年來,國內外有關中藥提高動物免疫的機理研究取得可喜的進展。許多研究結果顯示,中藥可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并通過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和天然殺傷細胞、促進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增強機體的抗病力。研究和掌握中藥作用機理的特點,有利于運中藥進行動物疾病的防治,推動中醫藥在養殖業應用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動物機體免疫力下降,導致豬無名高熱、禽流感等烈性傳染病的暴發,以及各種疾病混合感染導致死亡率增高,疾病防治困難,給養殖業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因此,研究中藥作用機理,利用中草藥的獨特作用進行動物疾病的防治,既可以保障動物健康,又作為一種綠色獸藥保障了人類食品的安全。
隨著藥物殘留物、藥物毒副作用對人類危害的不斷發現,運用中藥防治疾病正日益受到全球重視,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畜禽水產品的出口必須解決好藥物殘留物問題,而且由于受知識產權的保護制約,我國絕大多數抗生素的生產不得不停止而需進口,抗生素價格上漲勢成必然,故對我國畜牧工作者而言,重視中藥防治動物疾病的機理研究、藥品生產、臨床運用尤其迫切,否則將無緣于國際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
無疑,運用中藥防治動物疾病,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防治的效果也是確定的。古人在長期的臨床運用中有了較明確的方向。然不可否認,在近代,由于西藥大規模地進入中國,且因西藥在快速防治動物傳染性疾病中的巨大優勢及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中藥在提高動物免疫力,增強動物抗病力方面有獨特的效果,而且中藥無抗藥性、無殘留的特點,對于解決養殖業中抗生素帶來的問題是一劑良方。
一、中藥防治動物疾病的作用特點
1.絕大多數中藥不能直接地作用病原微生物。已有的研究表明,許多中藥在本外實驗中無顯著性抑菌作用,即使最常用的黃連,在體外只有輕微的抑菌作用,遠不如抗生素顯著,但是,當這些中藥被動物機體吸收后,可轉化為具有顯著抑菌抗病毒作用的物質,或刺激機體產生滅菌的物質。
2.中藥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特異性較差,但作用面較廣。中藥是通過提高動物體自身機能實現防治病的。古人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即是佐證。
3.西獸醫在治療中側重于辨病,然后對病用藥,而中獸藥在治療中,側重于整體觀,側重于辨證論治。辯證施治是中獸醫精華所在。證的定義雖然尚未統一,但證不是病,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證是在四診獲得的資料基礎上經過進一步分析綜合而作出的診斷,因此,證所代表的不是機體患病局部的表現,而是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全身性抗病調控反應的綜合臨床表現,它包括了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能力兩方面的因素。總之,中藥在預防動物疾病方面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提高動物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方面。
二、中藥在提高動物機體免疫力方面的作用機制
疾病的發生絕大多數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相關。當今的研究表明,中醫和中獸藥臨床中的多數證候都與部分免疫低下相關。例:心所虛患者,其T淋巴細胞數目、E-花環型成率明顯低于正常組,但免疫蛋白無異。肺氣虛是患者,淋巴細胞的增殖功能明顯降低,肺泡巨噬細胞內的CAMP和CGMP含量明顯降低;脾氣虛患者,局部體液免疫功能紊亂,體液免疫功能下降,T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性降低;腎虛時,外周T細胞總數下降,免疫球蛋白顯著性下降,胸因子,NK細胞活性顯著性下降。
中藥可顯著性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改善免疫狀態提高疫苗的效價。絕大多數的補虛類中藥,清熱、理血類藥物均在有這方面功能。(因而,使用中藥不但可提高機能的免疫力,尚可提高疫苗使用后的效價)。
三、微循環激活后對抗病力提高的機理
1.微循環的改善可改善細胞的化學環境,有利于細胞代謝產物的排出和營養物質的獲得,使細胞結構和功能正常化。
2.可控制白細胞穿出血管。在正常狀態下,血細胞表面、血管內皮細胞的內表面均帶負電荷,以保證血液正常的流態,防止凝血的發生。白細胞出現趨化的前提是血管壁電位的改變。由于殺滅入侵的病原及抗原物都是由白細胞進入細胞執行的,故微血管功能正常決定了非特異性免疫水平。例:嗜中性白細胞大量的滲也就會產生炎癥。單核細胞滲出不足,進入組織的病原不能被吞噬,進一步導致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下降,而且清除機體內變異細胞的能力下降。嗜堿性白細胞滲出過多,易使機體出現過敏反應。等等。
3.循循環具有節律性的舒縮活動,其頻率為0~5次/分鐘。其活動過程中可釋放也有機組合的多種物理因子,包括低頻的機械振動、低頻的紅外輻謝脈沖、低頻的磁信息、生物等離子流,這些物理因子構成了細胞物理環境,對細胞執行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外,對抗原—抗體的結合起重要的作用。
4.微血管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可合成約20多種激素,例:①有利于白細胞貼壁的P選擇素。②促進凝血功能的血小板粘附蛋白(包括膠原、凝血因子Ⅴ、Ⅷ、Ⅲ、纖維連接蛋白等)、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反應蛋白。③具有抗凝血功能的硫酸乙酰肝素、抗凝血酶Ⅲ、血栓調節蛋白、α2巨球蛋白、纖溶酶原激活物、前列環素、內皮依賴性舒張因子。④作進平滑肌增殖的物質: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內皮素、血管緊張素Ⅱ、神經肽Y。⑤抑制平滑肌增殖的物質:肝素類蛋白聚糖、降鈣素基因相關肽等等,這些激素除對微血管本身具有重要作用力,與免疫力,抗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相關性。例:纖維連接蛋白可促進巨噬細胞系統對膠原碎片,細菌等進行吞噬;血管緊張素Ⅱ可誘發原癌基因的表達;內皮素可增強白細胞的趨化能力,等等。
5.微血管具有轉化和滅活活性物質的作用,滅活的物質5-羥色胺、組胺、兒茶酚胺、緩激肽、前列腺素類、P物質、胰島素、腸肽等。
中藥改善微循環的途徑,是通過提供微血管在執行功能狀態所需的各方面物質平實現的,這些物質包括①擴張血管的物質②收縮血管的物質③供收縮所需能量的物質④維持血管壁完整性的物質⑤有助于內皮細胞合成分泌物的物質⑥有利于改善血液組份的物質。
四、中藥產品的開發與展望
現代化畜牧業發展20多年來,集約化、工廠化養殖技術日趨完善,每年為市場提供大量的畜產品,不僅豐富繁榮了市場,也為廣大農民提供了科技致富的途徑,并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所有上述成績的取得無不是以追求最高經濟效益、生產效率、降低人們的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為出發點,以犧牲家畜生理和行為需要、并禁錮在人為的飼養環境中發展,其結果歷經20多年的養殖實踐,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有關資料表明:隨著國際畜產品貿易技術壁壘不斷增高,我國的一些禽類產品由于病原、獸藥殘留等技術指標超過歐盟及主要進口國日本的控制指標,曾被拒收、扣留和終止合同甚至封關等。同時歐盟也在大力開發天然植物藥,免疫調節劑等綠色環保型天然植物藥作為替代產品,在養殖生產中推廣。
在此嚴峻的形勢下,安全優質綠色畜禽產品生產呼喚天然中獸藥產品替代化學藥物,呼喚中西結合的畜禽防疫技術模式。弘揚具有民族特色傳統中獸醫藥學,在中獸醫理論指導下開發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中獸藥,強化中獸藥配合疫苗免疫程序的獸醫防疫技術模式的穩固性,盡快提高我國控制藥物殘留的水平,提高我國畜禽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已是刻不容緩。中獸藥的研制開發以及加強中獸醫藥在畜禽防疫中的作用正是適應于國家政策、國內外綠色畜產品市場需求。未來幾年,新劑型的中藥產品在市場上必定受到廣泛的歡迎。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