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比學術腐敗更可怕的墮落
考慮一下我們的餐桌,殘留瘦肉精的豬肉,加了三聚氰胺甚至皮革水解蛋白的牛奶,染了蘇丹紅的紅心蛋,入了孔雀綠的多寶魚……這僅僅是商家利欲熏心、監管部門管理不嚴的問題嗎?你知道這些“天才發明”的源頭在哪里嗎?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源頭就在一批科技專家與學者的推波助瀾上。這是遠比學術腐敗之類更可怕的墮落,因為它已直接威脅到公共利益和我們的日常生活。
《南方周末》頭版近期連續刊發《瘦肉精背后的科研江湖》和《新型瘦肉精現身黑市》兩篇報道時,揭示了多年綿延不絕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本可在源頭上避免。早在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引進中國之前,西方國家已出現過多起中毒事件,故歐美從1988年起陸續禁止鹽酸克倫特羅作為動物飼料添加劑。但國內學者因為課題經費、職稱、地位、技術轉讓費等利益誘惑,而集體屏蔽“負面信息”,造成后來一系列瘦肉精中毒事件。
由于科學道德上的姑息,相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另一種新型“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作為非法添加劑在歐盟早被禁止,在國內卻成為飼料界研究的熱點。在2002年被農業部禁止、被刑法司法解釋列入可以作為判刑依據的非法藥物后,仍有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研發不止,并且“天才”地將生產門檻從250萬元/噸下降到普通農戶只需反應罐都能生產的地步。
這不能不令我們沉痛,我們的科研規則怎么了,科學家倫理怎么了?
最明顯的病征是中國的科研者和利益走得太近了,又缺乏足夠的規范制約。他們把科研建立在了貪婪的基礎之上,這就會從“科學無禁區”變成“道德、法律無禁區”;從對自然界的索取無度又蔓延到對人類社會本身的傷害———猶如電子游戲中的“貪吃蛇”,貪到把自己也吃掉為止。
我和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前校長朱清時交流這個判斷時,他深表認同。他認為,現在公眾對學術道德的理解往往局限在學術反腐上面,其實,學術道德、科學道德最核心的是社會責任,科學研究也必須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從核物理研究,到轉基因研究再到胚胎克隆研究再到各類食品添加劑研究,如果科學家沒有社會責任,都可能對人類造成可怕的傷害。所以,科研工作者有義務對科研活動的后果慎重考慮。不能因為個人或部門的利益,只說研究成果中好的一面,不說壞的一面。
據《學習時報》介紹,國外科學界在維護科學倫理上有比較好的傳統,1974年生物學家伯格發表公開信自動暫停重組DNA研究,引起了基因研究的潛在危害的討論。1984年,在瑞典制定的《科學倫理規范》規定:當科學家斷定他們正在進行或參加的研究與這一倫理規范相沖突時,應該中斷進行的研究,并對可能的不利結果作出公開說明。
中國在2007年出臺了《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范(試行)》規定:“不得利用科研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正確對待科研活動中存在的直接、間接或潛在的利益關系。”
但這種原則性的規定在中國顯然缺乏足夠的制度支撐。據知名科學倫理專家邱仁宗介紹,在美國,教授若是兼職一定要公布,成果的發布則要說明與所在公司的關系。美國還有學校明文規定教師不能收公司的任何禮物(比如耶魯大學),還有些學校有專門的中心來協調公司與教授之間的聯系,謹防他們之間的利益勾結。不少國家的科學倫理審查委員會還會對科研方案進行嚴格審查,若發現公司與研究者有利益關系,或研究可能傷害人類倫理、社會安全,那么方案是不能通過的。而在中國,對科研活動的倫理與道德審查,其缺失與漠視從《南方周末》關于《瘦肉精背后的專家團》報道里就可見一斑。
有鑒于此,朱清時認為瘦肉精事件理應成為中國的科學界以及公眾反思科學研究之社會責任的重要契機,由此建立詳細的規范與細則,使科研走在合乎法律與科學倫理的道路上。
(作者傅劍鋒,南方周末編輯)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