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林晨 徐雅玲 廣州、成都報道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在常溫奶進逼下節節敗退的巴氏奶陣營,正迎來反擊時機。
“巴氏奶對比常溫奶的市場份額已經從‘三聚氰胺’事件前的2.7∶7.3,變成了現在的3.2:6.8。”四川省乳品協會會長、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秘書長魏榮祿對本報記者表示。
去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讓伊利、蒙牛等常溫奶陣營遭遇重創,而沒有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巴氏奶則遇到了發展的良好機遇,作為巴氏奶陣營的代表企業——新希望(000876行情,愛股)成為了當中受益最大的企業之一。
“新希望乳業的巴氏奶板塊之前的增長速度一般在個位數,但是目前增長速度達到了20%左右。”新希望乳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層對本報記者表示。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乳業未來的良好預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劉永好表示,從新希望集團未來的發展戰略來看,乳業是新希望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不會壓縮這方面的投資,反而還會加大。”
巴氏奶的偶然機遇
作為常溫奶的代表,伊利、蒙牛借助規模效應,在過去的幾年當中迅速擴張,將原來巴氏奶對常溫奶市場占有率7∶3的絕對優勢,在短短幾年內,變成了“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前的2.7∶7.3的絕對劣勢。
“本來這種局勢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中國奶協常務理事王丁棉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伊利、蒙牛等常溫奶企業,通過放棄養殖上游環節,將所有資源集中到市場環節。短短數年時間,吞噬了大量奶業市場份額,將巴氏奶陣營徹底逼到墻角。
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徹底打破了這種快速的產業集中。
“去年下半年,伊利、蒙牛等常溫奶銷量至少下降了一半。”王丁棉表示,雖然目前市場有所恢復,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相差甚遠。
與此同時,巴氏奶快速發展,奶業市場格局悄然生變。奶協的數據顯示,目前巴氏奶陣營的市場份額已經較去年9月份前增長了15%以上。
“巴氏奶的市場份額還在擴大中。”魏榮祿稱。
在魏榮祿提供的一份數據上顯示,歐美發達國家巴氏奶比重普遍在八成以上,其中法國的比例為83%、德國為86%、英國為98.2%、日本為99.3%、美國為99.7%、新西蘭和加拿大的比例甚至達到了99.9%。
“巴氏奶符合國際奶業發展的趨勢。”魏榮祿表示,常溫奶因為保質期長,運輸儲藏方便而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城市的冷鏈很完善,巴氏奶其實更具優勢。
基于此,為了搶占常溫奶市場萎縮出現的市場空檔,新希望乳業正加緊今年的市場布局。
“如果算上重慶天友在內(新希望占有天友的49%股份,按其一半的銷售收入計算),新希望乳業今年的銷售目標為30億,比2008年有很大幅度的增長。”上述新希望乳業的高層表示。
數據顯示,新希望乳業2008年銷售收入為18億,那么30億的銷售目標意味著增長60%以上。
新希望的新打算
新希望正在啟動一系列市場策略。
“整合地方品牌將成為新希望乳業今年工作的一個重心。”上述新希望乳業的高層表示。
2002年開始,新希望通過一系列并購進軍乳品行業,先后將四川陽平乳業、重慶天友乳業、長春苗苗豆乳、安徽合肥白帝乳業、河北保定天香乳業、杭州雙峰乳業和美麗健、青島琴牌乳業、云南蝶泉乳業等11家企業收編。
目前,除了長春苗苗豆乳已剝離外,其他各地乳品企業基本都是以自有品牌銷售。
但是,新希望乳業要實現上述目標,品牌整合迫在眉睫。
“整合方式有兩個,一是在新希望乳業的八大重點區域推出統一的‘新希望’品牌;另外一種是用‘新希望%2B當地品牌’的‘1%2B1’的品牌策略,例如在安徽地區會使用‘新希望—白帝’品牌。”上述人士表示。
除品牌整合外,新希望乳業也沒有放棄常溫奶。
“蒙牛、伊利遭遇沖擊后,流失的消費者除選擇巴氏奶以外,也會選擇其他品牌的常溫奶,這對新希望來講是個不錯的機會。”上述新希望高層表示。
同時,奶粉也將是新希望乳業的一個重點項目。去年底,為了搶占三鹿奶粉留下的市場空間,新希望乳業開始進軍奶粉市場,主要通過旗下的云南蝶泉乳業生產“新希望—蝶泉”品牌。
“今年對奶粉銷售目標不會寄予很大期望,但奶粉是未來的一個重點方向。”上述人士表示。
根據新希望乳業的規劃,“新希望—蝶泉”奶粉將圖謀全國市場并輻射東南亞。
“但巴氏奶仍是新希望乳業突破的重點,也是新希望乳業的主攻方向。”該人士表示,新希望乳業的戰略一直是“鮮奶為主,常溫跟進”的策略,奶粉則是新希望乳業的長遠戰略項目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