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產業的重要部門之一。肉、乳、蛋及其制品是人們的必需食物,隨著世界居民消費構成 的變化,不僅在發達國家,而且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消費量和比重都呈普遍上升趨勢。羊毛、禽毛、皮革、畜骨等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牲畜在某些國家還是耕田、運輸的重要動力。
畜牧業在世界農業中的地位上升 畜牧業的發展水平一般可反映一國的農業發達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目前世界總趨勢:畜牧業在農產值和土地利用構成中的比重都有所提高,已成為許多國家的主要或最大的農業部門。在發達國家表現較為明顯。如美國原以種植業為主,現畜牧業已達55%。日本戰前是“無畜國家”,只占農產值的0.5%,且以養馬為主,1980年已占農業產值的30%,與水稻、果菜并列為三大農業部門。西歐各國畜牧業多超過1/2,德國占2/3,英國占60%以上。北歐以畜牧業為主,在種植業中,飼料生產還占相當大的比重,特別是丹麥、瑞典是歐洲肉、奶及其制品的供應基地。60—80年代,東歐國家也是如此,如前蘇聯從占52.9%增加到57.4%,原捷克從49.5%~56.9%,保加利亞32.7%~45.5%,匈牙利39.2%~49%,羅馬尼亞34.7%~44%。中國從1952年占11.5%,增加到目前的1/4以上。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烏拉圭等為傳統的畜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見世界農業部門結構)。
世界畜牧業的發展 世界草原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擁有31.51億公頃草原,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1%,大于耕地面積的1.3倍。草原多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50~60年代是世界畜牧業發展的高峰時期,現仍處于發展勢頭。1990年全世界擁有牲畜(牛、羊、豬)存欄總數近40億頭(只),比1950年增加了1.5倍,牛、羊、豬分別增加了1.03倍、2.07倍、2.03倍。而養馬業由于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其存欄數有所下降,發達國家最為明顯。近些年來,現代化養雞業發展異常迅猛。70年代以來,年平均遞增超過30%,已成為世界人們肉類消費的重要來源之一。1990年世界肉類總生產量(胴體重量)為1.6億多噸,比1960年增加一倍多,其中豬肉約占44%,牛肉占32%,羊肉占4%,禽肉占20%。其產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別占60%和40%。美國(占世界的17%)、中國(占15%)、前蘇聯(12%)是世界肉類三大生產國,其次為巴西、法國、德國、墨西哥、日本和意大利等國,9國合占總產量的60%以上。
世界畜群結構類型 一般可分為6種類型:①養牛主導型。一般牛的頭數占牲畜總存欄數的80%以上。以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等為代表。印度是世界擁有牛頭數最多的國家,但受宗教的影響,不屠宰牛。②養羊主導型。一般羊的只數占總牲畜擁有量的1/2以上,以澳大利亞、新西新、蒙古和土耳其等為代表。③養豬主導型。一般豬的頭數超過牲畜總存欄數的60%以上,多者可達90%,以日本、丹麥、匈牙利和中國等為代表。④牛、羊并重型。一般牛占總存欄數的1/2,羊占40%以上,如埃及、智利、南非等為代表。⑤牛、豬并重型,各約占1/2,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⑥牛羊豬并重型,一般三者各占1/3,以意大利最為典型(各占1/3),還有英國和法國等。
世界畜牧業的主要部門 有以下四個:養牛業畜牧業最重要的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迅速。目前世界總存欄數為13億頭左右。比1950年增加1倍多。發展中國家占70%以上,以亞洲(占1/3)、拉丁美洲(占1/4)和歐洲(西歐7.5%,東歐12%)為多,其次為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印度、巴西、中國和前蘇聯都有1億頭以上。次為美國和阿根廷。6國約占世界的1/2。世界牛肉總產量為5100多萬噸(1990年)。70%以上產于發達國家。以北美洲(占1/4)、東歐(占22%)和西歐(20%)最為集中,其次為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澳大利亞、德國、荷蘭是世界牛肉主要輸出國,主要輸往美國、西歐和日本。現有奶牛2.2億多頭,占牛總存欄數的15.5%,年產鮮牛奶4.75億多噸,比戰后初期增加50%。鮮乳的80%產于發達國家。西歐、前蘇聯、東歐占60%以上,次為北美洲(占15.7%)、亞洲、拉丁美洲,非洲只占1%。世界各地區、各國養牛業的生產水平與產品結構存在明顯差異。亞洲是世界牛存欄數最多的地區,而產肉量與產奶量都不足各自總產量的10%,說明生產水平較低,牛仍以役用為主,肉、乳居次要地位,特別是印度受宗教影響,奉為神牛,不屠宰,老、殘牛多。近些年,中國、日本的乳、肉牛業發展迅速,印度的奶牛業也有起色。前蘇聯、東歐、西歐、北美洲、拉丁美洲各國奶、肉牛業發達,在世界占有突出地位。
養豬業 世界畜牧業發展最快的部門之一。現擁有8.57億頭(1991年),比1950年增加2倍多。以亞洲最為發達,僅中國就飼養3.6億多頭,占世界總頭數的42.5%,居世界之冠。次為歐洲和北美洲,以前蘇聯(占9.2%)和美國(占6.3%)為代表。巴西和德國豬的存欄數都在2000萬頭以上。上述五國合占2/3。世界豬肉產量3500多萬噸,占世界肉產總量的44%。其中中國集中世界豬肉總產量的1/3以上(1991年占34.2%),增加最為迅速,躍居首位。次為美國(占10%)、前蘇聯、德國、法國、波蘭等國。在生產水平上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生豬出欄數(屠宰數與存欄數之比)以日本為最高,次為英、法、德等,平均在170~190%之間,而巴西只有40%;屠宰胴體重量高的多為歐洲各國,平均每頭80公斤,非洲只有40公斤。世界養豬業由脂肪型向瘦肉型發展;由副業生產向集約化、商品化、工廠化方向發展。
養羊業 60~70年代以來,世界養羊業發展較為緩慢。1990年世界羊存欄數為17.47億只,其中綿羊占68%,山羊只占32%。羊群結構各地區、各國有明顯差異,歐洲、大洋洲與北美洲以綿羊為主,而亞洲、非洲綿羊與山羊兼而有之。羊多分布于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近年中國養羊業發展極為迅速,1990年羊存欄數達21182萬只,超過“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躍居首位,占世界羊總數的12.1%。其中綿羊占53.6%,居世界第三位(占9.5%),山羊占46.4%,居世界第二位(占17.6%)。澳大利亞已退居世界第二位(占9.6%),以綿羊為主,占14.1%,居世界首位。印度位居世界第三位(占9.4%),以山羊為主,占世界山羊存欄數的19.7%,占首位。還有前蘇聯和新西蘭,業已成為世界5大養羊國家。除印度外,4國都是羊肉主要生產國。70年代以來,世界污毛產量呈下降趨勢,近年又有新增加,1979~1981年,年產污毛278.6萬噸,1991年為303.7萬噸。羊毛多產于大洋洲(占40%以上),拉丁美洲、亞洲和歐洲。澳大利亞(占27.7%)、前蘇聯(占11.1%)、新西蘭(占10%),阿根廷(占3.8%)為傳統的羊毛生產國。除前蘇聯外,又都是傳統的羊毛出口國。近年來,中國羊毛生產發展迅速,1990年產毛24萬噸,占7.9%,進入世界前列(居第四位)。此外烏拉圭、南非、英國、巴基斯坦都有羊毛生產與出口。羊毛主要輸往西歐和日本。增長緩慢的原因:主要是合成纖維的競爭,國際市場需求減少,次為市場肉價上浮,多屠宰羔羊,以及一些國家為適應市場需求而改變羊群結構等。世界養羊業的發展趨勢:①過去多以毛用為主,現已向毛肉兼用、肉毛兼用型發展;②肥羔羊生產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專營肥羔的育肥,實現企業化、大型化生產;③改良山羊,發展奶山羊和馬海毛等。
養雞業 是世界家禽飼養業的主要部門之一。第二世界大戰后,特別是60年代以來,世界養雞業發展異常迅速。目前世界雞存欄數83億多只,比60年代末增加3/4。多集中分布在亞歐大陸,約占2/3。中國居首位,飼養雞近14億只。次為前蘇聯、美國、巴西、日本和墨西哥等。1991年世界產雞蛋3537.5萬噸,亞歐兩洲占總產量的70%以上。年產蛋量在100萬噸以上的有7個國家,中國位居榜首(占19.4%),其次為前蘇聯(占12.4%)、美國(占11.3%)、日本(占7.O%)、巴西、印度、墨西哥。發展中國家擁有世界雞存欄數的55%,卻只生產雞蛋和雞肉的1/3。年出口鮮蛋70~80萬噸,主要輸往歐美發達國家。禽肉產量3000多萬噸,除上述主要生產國外,還有法國、意大利等。養雞業發展迅速的原因:①禽肉、蛋營養價高,且蛋食用簡便、宜快餐;②生產周期短,生產量大,繁殖力強,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③科學飼養技術的提高,衛生防疫的發達,縮短飼養周期,保活率高;④混合飼料工業的發達,育肥快、產蛋多;⑤世界人們對禽肉、蛋需求量驟增;⑥養雞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實現大型化與工廠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