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崔若偉 于 2009-3-21 06:56 編輯
3月12日,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在京舉行招待會,歡迎飼料行業兩會代表和委員劉永好、劉漢元、溫鵬程、譚鉅添等同志。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白美清,常務副會長張延喜、譚竹洲,全國畜牧總站站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全國畜牧總站、中國飼料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副站長、副秘書長何新天,全國畜牧總站副站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鄭友民、沙玉圣出席招待會并與兩會代表委員親切座談。
在談到行業今后發展時,白會長強調,有挑戰就有機遇,面對當前環境,我們現在不能悲觀泄氣,要振奮信心,抓住機遇。只要企業注重產品創新,做到“抓創新,抓全程產業鏈建設,抓聯合,抓共贏”,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度過難關。
谷繼承同志也表示,去年是最困難的一年,我們飼料行業努力拼搏,成績來之不易。今年形勢更加嚴峻,挑戰空前巨大,機遇十分難得,希望我們做好充分準備,團結一心,開拓創新,為飼料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劉永好介紹新希望集團在面對困難形勢采取的應對措施:首先從飼料產業延伸出去,開始在生豬、家禽、水產、奶牛等產業鏈上發展壯大,成效還是很明顯的。第二,采取聯合求發展的戰略,一方面和農民聯合,一方面和行業內的優勢企業聯合。第三,采取了科技求發展的戰略,一方面科學規范的運作,一方面加大對科研方面的投入。第四就是區域戰略,我們在各個區域都進行了區域布局。實施這些戰略的效果是顯著的,2008年新希望集團的飼料銷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噸,2009年我們爭取再增長20%,實現這個目標我很有信心。
劉永好建議國家重點、優先支持規模畜牧水產業發展,讓畜牧水產業的規模化帶動非糧食主產區種植業的適度規模發展。畜牧水產業是一條包含種苗、養殖、飼料、食品加工等的產業鏈,兩頭連接著農民增收和市民食品安全。在他看來,發展養殖產業鏈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增加養殖農戶的收益,特別是可以為2000萬返鄉農民工開辟一條創業之路;二是能夠減少糞便污染,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三是從飼料抓起,從養殖抓起,能夠有效減少食品安全隱患;四是有利于穩定豬肉市場供應和價格。
劉漢元談到生豬養殖作為我國傳統養殖中的優勢產業,是城鄉居民肉食品的主要來源,在滿足國民肉食品需求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農民增產增收致富、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他指出,近年來,由于政府對養殖業大力扶持,生豬養殖開始由分散養殖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快速轉變,并對養殖的安全、環保、銷售、資金需求、技術管理以及盈利控制等方面都有了全新標準和要求,但從目前國內生豬規模化養殖總體發展情況看,還存在諸多制約。首先,由于缺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生豬養殖產業化程度不高。養殖基地、種源、農戶、屠宰加工、銷售等各方關系松散,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各環節利益分配矛盾突出,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和上下游產業鏈沒有形成,產銷信息服務網絡不完善,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形勢下生豬養殖發展的需要。其次,集約化生豬養殖帶來的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和嚴重,大大增加了規模養殖疫病防治的難度,重大動物疫情時有發生,對生豬生產構成嚴重威脅,進而影響生豬加工產品的安全。第三,養殖戶養殖成本明顯加大,且養殖戶無法從銀行借貸,阻礙了其進一步擴大生豬養殖規模,不利于生豬養殖產業的升級換代。為此,他建議,通過在新農村建設中推行和實施“可控盈利保障體系”,充分發揮該體系的綜合優勢,提高我國生豬的市場競爭力,既可穩定市場供給,也能確保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有益探索。
譚鉅添認為農民提供養殖培訓是非常必要的,要多為農民普及養殖知識,從而提高農民應用科技的水平。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