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肉牛業,提高草食家畜比重,有利于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有利于促進農牧民養殖增收。為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優勢區域肉牛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構筑現代肉牛生產體系,進一步提高牛肉產品市場供應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特制定本規劃。
一、肉牛優勢區域發展現狀
自2003年《肉牛肉羊優勢區域發展規劃(2003-2007年)》發布以來,中央和優勢產區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推進規劃實施,優勢區域肉牛業得到較快發展,優勢區域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一)優勢區域建設取得的成效
1.優勢區產量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經過近五年的發展,肉牛區域布局不斷優化,牛肉產量持續增長,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據統計,2007年肉牛優勢區域共存欄1232.5萬頭,比2002年增長5.6%;出欄919.3萬頭,比2002年增長18.4%。優勢區域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肉牛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增強。
2.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區)肉牛育種站、市級貯氮站、縣級冷配站、鄉鎮品改站的品改網絡體系;積極進行良種引進、改良與推廣,大力開展經濟雜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凍精液配種,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種得到改善。東北優勢區主要用西門塔爾和夏洛來進行雜交改良,以提高生長速度;中原地區加大地方良種黃牛的選育力度,著重提高肉牛品質;西部地區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進行改良,提高環境的適應性。經過幾年的改良,優勢區肉牛良種雜交改良的比重不斷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
3.規模化養殖水平逐步提高。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小區,積極推行肉牛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優勢產區的規模化飼養比重①達42%。積極推廣配合飼料、人工種草、青貯等適用技術,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區域內肉牛個體生產力顯著提高,部分地區平均胴體重已達到200公斤的國際平均水平。肉牛生產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培育了一大批養牛專業合作社和養牛協會,廣泛推行“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肉牛生產與市場銜接日益緊密。
4.屠宰加工能力不斷增強。生產加工條件逐步由開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閉的機械屠宰過渡,由熱分割向冷分割過渡,由簡單分割向精細分割過渡。一大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大品牌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在優勢區內崛起,發揮了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了優勢區肉牛業蓬勃發展。2007年,肉牛優勢區域肉牛屠宰加工廠305個,年加工能力達到38.4萬噸,年屠宰加工能力5000噸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廠18個。部分企業已具備了國際先進的屠宰加工水平,并已初步培育出一系列全國性的知名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總體評價
經過近五年的發展,優勢區域肉牛業持續、穩步發展,產品產量顯著提高,《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到2007年,肉牛優勢區域牛肉產量達151.1萬噸,比2002年提高了18.4%;產品質量逐步提高;牛肉的優質率達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比規劃目標高出15個百分點;平均胴體重比《規劃》目標提高6個百分點。《肉牛肉羊優勢區域發展規劃》的實施,對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促進我國肉牛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一期《規劃》所選優勢區域縣偏少,優勢區域覆蓋范圍較小,優勢區域牛肉產品市場主導地位尚不明顯。
二、發展前景分析
(一)產品需求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牛肉消費量不斷提高。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牛肉2.59公斤,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牛肉0.68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0.8%和30.8%。但同時,我國牛肉消費的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較大,與世界人均牛肉消費超過10公斤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07年城鎮
① 肉牛規模飼養比重指年出欄10頭以上的養殖戶合計出欄量占全部養殖戶出欄總量的比例。
16
居民人均牛肉消費量是農村居民消費量的3.8倍。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居民對牛肉的消費將不斷增加。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人口剛性增長也是肉牛的消費需求長期增長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牛肉產品在生產成本和出口價格上仍然具有較大比較優勢。隨著我國牛肉產品質量提高和市場營銷網絡逐步健全,對東南亞、中亞、中東和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潛力巨大。
(二)生產發展潛力分析
1.資源潛力。我國農區的肉牛產區大多同時也是糧食的主產區,農作物副產品資源豐富,為肉牛養殖提供了大量飼料資源。全國每年有6億多噸農作物秸稈,目前資源化利用的不足2億噸。同時,我國南方6700萬公頃草山草坡仍然有較大開發潛力,現改良開發程度不足5%。隨著秸稈養畜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和南方草山草坡開發的合理開發利用,肉牛增養空間仍然很大。
2.生產性能潛力。目前,我國肉牛的個體生產能力普遍較低。據統計,2007年全國肉牛平均胴體重為140.7公斤,與國際平均水平200公斤相比相差約60公斤,僅為肉牛業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40%左右。在優勢區,肉牛胴體重平均約為190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0公斤左右。近年來,肉牛良種體系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品種改良速度加快,科學飼養水平逐步提高,都將推動肉牛個體生產性能快速提升。
(三)制約因素分析
雖然近十年來我國牛肉產量增加較快,但總體看,我國肉牛業起步較晚,肉牛生產和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一是基礎母牛存欄量低,牛源不足。農戶傳統養牛主要是役用兼肉用,養母牛既可作役用,還可繁殖犢牛增值。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役用牛養殖迅速減少,同時由于母牛在出肉率和增重方面較公牛差,農戶養殖母牛積極性下降。母牛養殖是肉牛業發展的基礎,母牛存欄數量的不足,將嚴重影響我國肉牛業發展的后勁。
二是缺乏專用肉牛品種,高檔牛肉少。目前我國用于牛肉生產的品種參差不齊,有的屬于土種牛、有的屬于兼用型地方良種牛,有的屬于引進品種與土種牛的雜交后代,也有部分屬于淘汰的役用牛,在產肉性能好、生長速度快、肉質好、轉化率高方面,與專用肉牛品種有明顯差距,導致我國牛肉檔次提升難度很大,大多屬于中低檔次,優質牛肉和高檔牛肉的產量較少,比較效益低,制約了肉牛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產業鏈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仍然較弱。目前,肉牛產業龍頭企業的產品大多為初加工產品,精深加工產品少,品牌產品不多,高附加值產品更少。養、加、銷各環節銜接不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連接機制不健全,對農戶養殖肉牛的帶動性不強,產業的發展基礎仍有待夯實。
三、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現代畜牧業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優質安全生產為核心,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資源的同時,加強政府對優勢區域肉牛產業的扶持和宏觀調控,扶持分戶繁育,鼓勵規模育肥,實行集中屠宰,強化品牌銷售,提高肉牛產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通過優勢區域建設,帶動全國現代肉牛產業體系的形成,增強牛肉產品市場供應的保障能力,提高養殖效益,促進農牧民養殖增收。
(二)發展目標
到2015年,優勢區域的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牛肉產量達到320萬噸,年均增長3.6%以上,滿足國內牛肉需求的45%以上,形成肉牛生產核心區和優質牛肉供應基地;肉牛產業結構和布局更加合理,區域優勢更加突出;肉牛養殖組織化和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規模養殖戶參與肉牛產業相關的專業合作組織的比重達到50%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種保護體系,優勢區域雜交改良覆蓋率達到70%,牛肉優質率達到50%以上,平均胴體重達到200公斤左右;初步形成涵蓋良種繁育、標準化飼養、疫病防控、質量安全監管、加工營銷的現代肉牛產業體系。
四、區域布局
(一)優勢區域的確定
本規劃在優勢區的選擇上綜合考慮了優勢區域的資源、市場、區位、肉牛業發展基礎及未來發展潛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資源優勢。具有充足的牛源,能繁母牛存欄量較多,肉牛存欄增長較快,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二是區位優勢。毗鄰都市經濟圈,具有良好的產銷銜接,具有明確的市場定位。三是產業優勢。產業基礎較好,種群結構合理,進入優勢區的縣肉牛存欄量一般在7萬
17
頭以上;具有良好的技術服務體系,擁有一定規模的屠宰與加工能力。基地縣集中連片,可形成區域規模優勢。
在上期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各地肉牛業發展變化的情況進行調整。上期規劃共包括中原肉牛區和東北肉牛區兩個優勢產業帶。近年來,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肉牛產業發展較快,并長期為我國肉牛育肥提供充足的架子牛,因此,本期規劃擬涵蓋中原肉牛區、東北肉牛區、西北肉牛區和西南肉牛區共四個優勢區域,優勢區域涉及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7個縣市(優勢區劃分結果見附表)。2007年,優勢區域207個縣肉牛存欄占全國的35.0%,牛肉產量占40.7%。
(二)各區特點與發展方向
1.中原肉牛區
(1)基本情況。中原肉牛區是我國肉牛業發展起步較早的一個區域。該區域包括4個省的51個縣,其中山東14個縣、河南27個縣、河北6個縣和安徽4個縣。該區域有天然草場面積1320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240萬畝左右。該區域是我國最大的糧食主產區,每年可產3860多萬噸各種農作物秸稈,目前秸稈加工后飼喂量達1360萬噸左右,仍然有約50%的秸稈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點。該區域具有豐富的地方良種資源,也是最早進行肉牛品種改良并取得顯著成效的地區。我國5大肉牛地方良種中,南陽牛、魯西牛等2個良種均起源于這一地區。該區域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為肉牛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飼料資源基礎。中原肉牛區具有很好的區位優勢,交通方便,緊靠“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產銷銜接緊密,具有很好的市場基礎。
(3)目標定位與主攻方向。中原肉牛區目標定位為建成為“京津冀”、“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提供優質牛肉的最大生產基地。未來發展要結合當地資源和基礎條件,加快品種改良和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現代肉牛養殖,加強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管,提高肉牛品質和養殖效益;大力發展肉牛屠宰加工業,著力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
2.東北肉牛區
(1)基本情況。東北肉牛區是我國肉牛業發展較早、近年來成長較快的一個優勢區域,包括5個省(區)的60個縣,其中吉林16個縣、黑龍江17個縣、遼寧15個縣、內蒙古7個縣(旗)和河北北部5個縣。該區域有天然草場面積約11.8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8.85億畝;同時也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之一,每年可產約5900萬噸各種農作物秸稈,目前秸稈加工后飼喂量達1600萬噸,但仍有50%以上的秸稈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2)主要特點。該區域具有豐富的飼料資源,飼料原料價格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肉牛生產效率較高,平均胴體重高于其他地區。區域內肉牛良種資源較多,擁有五大黃牛品種之一的延邊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紅牛等地方良種。近年來,品種的選育和改良步伐進一步加快,育成了著名的“中國西門塔爾牛”,成為區域內的主導品種。同時,該區域緊鄰俄羅斯、韓國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進口國,發展優質牛肉生產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3)目標定位與主攻方向。本區域目標定位為滿足北方地區居民牛肉消費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開拓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市場。牧區要重點發展現代集約型草地畜牧業,通過調整畜群結構,加快品種改良,改變養殖方式,積極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為農區和農牧交錯帶提供架子牛。農區要全面推廣秸稈青貯技術、規模化標準化育肥技術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在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和加工工藝、產品質量和檔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產和加工體系。
3.西北肉牛區
(1)基本情況。該區域是我國最近幾年逐步成長起來的一個新型區域,包括4個省區的29個縣市,其中新疆自治區16個縣(師)、甘肅省9個縣市、陜西省2個縣和寧夏2個縣。該區域有可利用草場面積約1.2億畝;各種農作物秸稈1000余萬噸,約40%的秸稈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點。本區域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積較大,其中新疆被定為我國糧食后備產區,飼料和農作物秸稈資源比較豐富;擁有新疆褐牛、陜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種,近年來引進了美國褐牛、瑞士褐牛等國外優良肉牛品種,對地方品種進行改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疆牛肉對中亞和中東地區具有出口優勢,現已開通14個口岸,為發展外向型肉牛業創造了條件。本區域發展肉牛產業的主要制約因素是開展肉牛育肥時間較短,飼養技術以及肉牛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基礎相對薄弱。
(3)目標定位與主攻方向。本區域目標定位為滿足西北地區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產為
18
主;兼顧向中亞和中東地區出口優質肉牛產品,為育肥區提供架子牛。主攻方向是健全肉牛良繁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充分發揮飼料資源的優勢,大力推廣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技術,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牛肉質量;培育和發展加工企業,提高加工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開拓國內外市場,帶動本區域肉牛產業的快速發展。
4.西南肉牛區
(1)基本情況。該區域是我國近年來正在成長的一個新型肉牛產區,包括5個省市的67個縣市,其中四川省5個縣、重慶市3個縣、云南省的35個縣市、貴州省的9個縣市和廣西的15個縣市。該區域擁有天然草場面積1.4多億畝,每年可產3000余萬噸各種農作物秸稈,其中超過65%的秸稈有待開發利用。
(2)主要特點
該區域農作物副產品資源豐富,草山草坡較多,青綠飼草資源也較豐富;同時,三元種植結構的有效實施,飼草飼料產量將會進一步提高,為發展肉牛產業奠定了基礎。主要限制因素是肉牛業基礎薄弱,地方品種個體小,生產能力相對較低。
(3)目標定位與主攻方向。該區域目標定位為立足南方市場,建成西南地區優質牛肉生產供應基地。主攻方向為加快南方草山草坡和各種農作物副產品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廣三元結構種植,合理利用有效的光熱資源,增加飼料飼草產量;加強現代肉牛業飼養和育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努力在提高出欄肉牛的胴體重和經濟效益上下功夫。
五、發展任務與建設重點
(一)健全優質肉牛良種繁育體系
根據各優勢區域品種和資源特點,以純種繁育為基礎、雜交改良為主要手段,加快良種擴繁,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建設一批種公牛站、肉牛良種繁育場和人工授精站,逐步建成現代肉牛繁育體系。加強基礎母牛供應能力建設,形成性能優良的基礎母牛群,提高育肥用犢牛質量。
(二)完善肉牛標準化飼養技術體系
加快建立適應各優勢區特點的集營養、飼料、牛舍設計、模式化飼養管理于一體的肉牛標準化技術生產體系和技術規程。大力推行農戶繁育小牛、規模化集中育肥的生產模式,積極發展農牧結合的階段飼養、異地育肥等飼養模式。支持優勢區域發展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逐步建立牛肉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提高肉牛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盡快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活牛出欄評價體系、胴體質量評價體系和牛肉質量評價體系。
(三)建立優質安全飼草料供應體系
培育和推廣適合各優勢區光熱條件的優質高產牧草,研制出能延長青飼料保存時間、延緩青飼料養分損失、經濟效益顯著的無公害綠色添加劑,以及與各種青貯方式相配套的機械設備。開發肉牛專用安全飼料添加劑和精料補充料,改變傳統飼料結構。中原、東北和西南優勢區要建立專用飼料作物基地,大力推廣三元種植結構;西北優勢區應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下,適度建設人工草地。
(四)構筑和完善肉牛產業鏈體系
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等方式,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能為農民提供服務、產品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提高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在推行分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具有特色的牛肉制品,加強加工副產品開發力度,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加工附加值。進一步完善牛肉加工和流通體系,規范牛肉及活牛市場,逐步建立完善以質論價制度。
六、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進養牛業穩定發展
繼續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大對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肉牛原良種場、資源場、擴繁場和種公牛站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層肉牛人工授精等品種改良服務網點。爭取擴大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工程實施范圍,支持肉牛優勢區域發展標準化肉牛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擴大良種項目補貼實施范圍,對選擇肉牛優質凍精實施人工授精的養殖場戶給予補貼。協調有關部門,爭取對肉牛業更多的財稅和金融支持,適當降低或減免加工企業的增值稅和所得稅,幫助規模養殖場(小區)解決用地難問題。
(二)建立比較完善的產業預警機制,增強肉牛業抗風險能力
在健全信息網絡和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加強對產業趨勢、供求變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預測,使農牧民及時了解統一、權威的市場信息,指導廣大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加強產銷銜接,化解農
民可能遇到的生產和經營風險。
(三)積極推進健康養殖,努力提高牛肉的質量和安全水平
加快推進優勢區域肉牛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進程。制定肉牛規模化養殖標準和規范,嚴格控制養殖環節的獸藥殘留和違禁添加劑使用,改善肉牛養殖環境,扎實推進肉牛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加強養殖環節的技術指導服務,推廣各項健康養殖的飼養管理技術。
(四)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在優勢區域大力發展以養殖戶為基礎、基地為依托、企業為龍頭的肉牛產業化經營方式,形成肉牛產業鏈各個環節共同發展的格局。加快完善產業鏈各環節利益連接機制,確保母牛養殖、育肥、加工等環節合理利益。鼓勵肉牛屠宰加工企業通過訂單收購、建立風險基金、返還利潤、參股入股等多種形式,與養殖戶結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和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好地發揮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積極扶持肉牛合作社、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高肉牛養殖組織化程度。
全國肉牛優勢區域規劃分區情況表(共207個縣市,略)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