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羊業是草食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投資少、見效快、適宜面廣的產業。開展肉羊優勢區域布局有利于增強肉羊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保障城鄉居民肉類供給。在上一期規劃實施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整合資源,擴大優勢,加快肉羊產業發展速度,特制定本規劃。 一、肉羊優勢區域發展現狀 2003 年發布的《肉牛肉羊優勢區域發展規劃 (2003-2007 年 ) 》(以下簡稱《規劃》)劃定了 4 個肉羊發展優勢區域,主要在全國 61 個優勢縣全面實施。 5 年的發展實踐證明,《規劃》對推動優勢區域肉羊業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一)優勢區域建設成效 5 年來,優勢區各級政府部門根據《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建議,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市場信息和質量安全等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優勢區域的肉羊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優勢區域的肉羊產業布局不斷優化,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1 .優勢區羊肉產量連續增長。 據統計, 2007 年肉羊優勢區域共存欄 3334.1 萬只,比 2002 年增長 22.8% ;出欄 3060.5 萬只,比 2002 年增長 25.1% ;羊肉總產量 48 萬噸,比 2002 年增長 41.3% 。優勢區域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養羊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日益增強。 2 .良種覆蓋率迅速提高。 在積極引進肉羊良種、加強肉羊原種場、繁育場建設的基礎上,加快雜交改良步伐,肉羊良種供種能力明顯提高,無角道賽特、德國肉用美利奴、波爾山羊等良種肉羊開始大面積用于生產實際。優勢區 2007 年的肉羊良種覆蓋率由 2002 年的 30% 提高到 45% 。 3 .飼養方式轉變明顯加快。 優勢區的飼養方式轉變走在了全國前列。牧區廣泛推行草原牧區禁牧、休牧、輪牧等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措施,肉羊飼養由粗放放牧方式逐步向舍飼和半舍飼轉變;農區半農區著重推廣肉羊科學飼養管理技術,由飼喂單一飼料逐步向飼喂配合飼料轉變,反芻配合料使用量逐步提高。通過良種良法相配套,改變了肉羊飼養多年出欄的傳統習慣,羔羊當年育肥出欄比例由 2002 年的 20% 左右提高到 35% ,出欄肉羊平均胴體重提高到 15.5 公斤,瘦肉率明顯提高,羊肉品質明顯改善。 4 .肉羊飼養組織化程度提高。 截至 2007 年,優勢區域共建立肉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89 個,其中,肉羊專業合作社 34 個,肉羊協會 55 個,帶動農戶 12 萬多戶。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龍頭企業向肉羊優勢產區內集聚,建立 “ 龍頭企業 + 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 農戶 ” 等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專業化、規模化養殖,增強了肉羊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了農戶和羊肉加工營銷企業的經濟效益。 5 .一批知名品牌開始涌現。 各優勢區重視對本地品牌的宣傳,鼓勵龍頭企業申報國家產品質量認證,參加各種形式的展銷推介活動,營造良好的品牌發展氛圍。龍頭企業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優勢區從事羊肉加工的大中型企業絕大多數均通過 ISO9000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優勢區域內涌現出一批比較有影響力的地方肉羊品牌產品 , 出現了區域精心培育品牌、品牌促進區域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總體評價 在《規劃》實施五年期間,優勢區域肉羊業持續、穩步發展,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所提出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羊肉產量提高了 41.3% ,優質羊肉所占比重達到 30% ,超過了《規劃》提出的 38% 和 20% 的預期指標。《規劃》的實施,對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輻射帶動全國肉羊產業蓬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上期《規劃》所選優勢縣偏少,優勢區域覆蓋范圍較小,優勢區域羊肉產品市場主導地位尚不明顯。 (三)經驗和啟示 過去 5 年優勢區之所以能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原因是:一靠科學規劃引導發展,各優勢區域因地制宜出臺的地方肉羊業發展規劃,為肉羊業發展提供了正確方向,并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二靠推行良種良法提質提效,良種覆蓋率和科學飼養水平的提高,縮短了飼養周期,提高了胴體重,增加了養殖收益;三靠品牌效應帶動生產,增強了優勢區羊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奠定了長期發展的基礎。 二、發展前景分析 (一)羊肉需求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肉類產品市場消費結構中,豬肉比重較大,羊肉所占比重僅為 5.5% 。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逐步轉變,羊肉消費量呈上升趨勢。據國家統計局資料, 2002 年全國人均家庭消費羊肉 0.79 公斤 ,到 2007 年上升到 1.06 公斤 ,年均遞增約 6% (表 1 )。按這一趨勢外推,預計 2015 年全國家庭人均消費水平將達到 1.69 公斤 ,按 13.7 億人口估測,屆時全國羊肉家庭消費需求量將達 231.5 萬噸。如果考慮到尚無法精確統計的戶外消費部分,羊肉需求量更大。 表 1 肉羊生產供給與羊肉消費變化情況表 年份 產肉量 人均家庭消費羊肉(公斤 / 人) 全國 (萬噸) 人均占有量(公斤) 全國平均 城市居民 農村居民 平均 中等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偏上家庭 2002 283.5 2.21 0.79 1.08 1.26 1.38 0.61 2003 308.7 2.39 0.99 1.33 1.43 1.57 0.76 2004 332.9 2.56 1.06 1.39 1.50 1.62 0.82 2005 350.1 2.68 1.09 1.43 1.55 1.69 0.83 2006 363.8 2.77 1.11 1.37 1.49 1.59 0.90 2007 382.6 2.90 1.06 1.34 1.47 1.55 0.83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二)發展潛力分析 我國是世界養羊大國,羊肉產量長期位居世界之首。近幾年我國肉羊生產進入快速增長期,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落實,科技進步步伐進一步加快,肉羊生產今后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1 .飼養量增長潛力。 我國現有可利用草原總面積 3.3 億公頃 , 人工種草面積 2500 萬公頃 , 退耕還草面積 550 萬公頃,農作物秸稈 6 億多噸。目前北方草原牧區普遍處于超載過牧狀態,肉羊養殖規模不宜繼續擴大,未來增加肉羊飼養量的自然資源依托,主要是南方草山草坡和農作物秸稈。我國南方現有草山草坡面積 6700 萬公頃。目前改良面積不足 5% ,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如果加大草山草坡開發利用力度,使改良草地面積達到 15% ,按 60% 用于養羊,改良草地每公頃養 7.5 只羊計算,可新增肉羊養殖規模 3015 萬只。全國 6 億噸農作物秸稈,目前,全國作為飼用的農作物秸稈約 2 億噸,到 2015 年提高到 3 億噸,其中 40% 用作肉羊飼料,按 750 公斤養一只羊計算,可增加肉羊養殖 5330 萬只。由此估算,在加強南方草山草坡和農區半農區秸桿資源開發的情況下,到 2015 年我國新增肉羊養殖的潛力約為 8345 萬只。 2 .個體增產潛力 我國肉羊個體小,產肉量少。 2007 年全國平均肉羊胴體重為 15 公斤 ,低于養羊業發達國家 18 公斤 的水平。近年來,肉羊胴體重逐年提高, 2007 年比 2002 年提高了 0.8 公斤 。隨著肉羊品種改良步伐加快,飼養管理水平提高,肉羊個體增產潛力將進一步釋放。預計到 2015 年全國平均肉羊個體產肉量可達 16 公斤 。在現有出欄規模不變的情況下 , 僅通過提高肉羊個體生產能力 , 就可增產羊肉 25 萬噸。 3 .農民增收潛力 肉羊養殖條件要求不高,飼料來源廣泛,生長快,疫病較少,養殖成本低,所需啟動投資少,向來是草原牧區、半農半牧區和山區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近年來羊肉價格持續上漲,養殖效益逐年上升,激勵了農民的養羊積極性。據調查, 2002 年肉羊飼養平均每只純收益 100 元, 2007 年平均達 140 元,提高了 40% 。目前,很多地區把養羊業作為農牧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措施,積極加以扶持。有經濟效益的拉動,生產潛力會不斷釋放,為今后養羊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國際市場開拓潛力 目前,我國正逐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羊肉國際貿易量逐年增加,主要出口目標區域是東南亞、中東和中亞等地區。由于我國羊肉生產成本較低、不少地方優良品種羊肉風味獨特,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和一定的品質優勢。今后,隨著國際市場需求得不斷增加,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上,加強肉羊優勢區建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羊肉產品出口仍然具有較大潛力。 (三)制約因素分析 1 .良種覆蓋率低。 品種良種化程度低是我國養羊業面臨的突出瓶頸問題。盡管我國肉羊良種覆蓋率已達 40% 以上,但與發達國家 80% 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優良種羊雜交利用水平仍然比較低,雜交良種尚未得到大面積推廣。此外,全國肉羊良種改良繁育缺乏科學規劃,體系不健全,繁育手段落后,肉羊良種場建設滯后。 2 .專用飼料供應不足。 長期以來,肉羊養殖主要采取放牧方式,幾乎不補飼精料。近年來,飼養方式逐步由放牧轉變為舍飼和半舍飼,需要適量補飼草料和精料。由于肉羊飼草飼料生產發展慢,肉羊專用飼料品種少,生產能力低,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小,難以滿足養殖場(戶)的需求。 3 .養殖方式落后。 牧區普遍超載過牧,有些省區超載率在 30% 以上,生態壓力大,單純依靠放牧擴大養殖規模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適應形勢要求。農區肉羊養殖仍以農戶散養為主,一半以上農戶的飼養規模在 10 頭以下,年出欄 500 只以上的養殖戶比重更小,專業化規模化養殖總體水平較低。 4 .加工流通企業規模偏小。 肉羊屠宰分散,加工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較低。在近期專門調查的 445 個肉羊生產縣中,平均每個縣區有 5.3 家加工企業,平均每個企業的年加工量僅為 700 噸,多數小企業沒有通過國際通行質量認證,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目前,我國羊肉流通基本處于無序狀態,沒有較大型的羊肉物流企業,市場監管尚不到位。 三、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現代畜牧業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良種繁育體系和加工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加速改造傳統養殖方式,深入挖掘資源潛力,大力培育優勢品牌,在優勢區內逐步實現肉羊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肉羊養殖效益,增加農牧民收入,保障市場供給,促進肉羊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1 .總體目標 到 2015 年,打造具有飼草資源優勢、品種資源優勢、市場區位優勢的四大肉羊產業區域,肉羊綜合生產能力得到較大幅度提高,優勢產區成為我國優質羊肉供應的重要基地,建成包括肉羊良種、飼料供給、健康養殖、深度加工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條,以及對全國具有帶動示范作用的現代肉羊生產體系。 2 .具體目標 增產目標:優勢區域羊肉產量達到 240 萬噸,年均增長 5.5% ,滿足國內家庭消費羊肉需求量的 48% 以上。 科技進步指標:優勢區域肉羊良種覆蓋率達到 60% ,出欄肉羊平均胴體重達到 16.5 公斤 左右,優質羊肉比重達到 50% 以上。 產業組織化目標:通過產業化和養殖小區建設,龍頭企業帶動等形式,使 50% 的規模養殖戶參與相關的專業合作組織。 品牌建設目標:保護和壯大已有品牌,積極培育新品牌,品牌肉銷售量占到優勢區域羊肉產量的 60% 以上。 四、區域布局 (一)區域布局原則 一是資源優勢。 具有優良的飼草資源,擁有一定數量的草原、草山草坡,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資源載畜量較低,具有發展潛力。 二是產業優勢。 肉羊產業基礎較好,種群結構合理,肉羊存欄量 35 萬只以上。具有良好的技術服務體系,擁有一定規模的屠宰與加工能力,市場運銷條件較好。 三是增長優勢。 肉羊養殖經濟收益顯著,農民養羊積極性較高,肉羊養殖增長較快,具有較強的綜合生產能力。 四是 集中連片。 養殖區域應集中連片,形成區域規模優勢。 (二)區域劃分 在上期規劃的基礎上,保留原有中原產區、西北產區和西南產區 3 個肉羊優勢區域,增加中東部農牧交錯帶優勢區域,包括內蒙古中東部、東北三省、山西和河北的部分養羊縣。在分析近年來各地肉羊生產發展和資源利用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按照相對集中連片的要求,選定 2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 153 個優勢縣。 本規劃的肉羊優勢縣 2007 年羊肉產量 156 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 40.8% 。優勢區域縣選取結果見附表。 (三)各區特點與發展方向 1 .中原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 本區域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江蘇和安徽 7 省共 56 個縣(市、區、旗),其中河北南部 6 縣,山西東部 4 縣,山東 11 縣,河南 26 縣,湖北北部 7 縣,江蘇和安徽各 1 縣。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 207 萬公頃,可利用秸稈總量達 3715 萬噸,現利用率僅為 31.5% ; 2007 年本區肉羊存欄量 3575 萬只,占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 28.8% ,羊肉產量 58 萬噸,占 30.4% ,能繁母羊 1486.2 萬只,占 27.7% 。本區肉羊養殖基礎條件較好,發展農牧結合的肉羊產業仍有一定潛力。 主要特點: 本區的黃淮山羊、小尾寒羊是我國著名的地方品種,利用波爾山羊或無角道賽特雜交改良當地綿山羊潛力較大。糧食等農副產品豐富,十分有利于肉羊精飼料補飼。肉羊加工企業較多,加工能力較強,且距南北各大城市消費市場較近,運銷便捷。主要制約因素是肉羊的飼養、屠宰、加工與銷售基本采用傳統方式,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肉羊產品的檔次普遍不高,羊肉加工企業較多,但規模較小且較分散。 區域定位: 本區是肉羊生產和消費集中區域,重點發展秸稈舍飼肉羊業,主要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場提供優質羊肉產品。 主攻方向: 加大地方優良品種保護,著重對黃淮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護、開發與利用,保持合理的種群規模。加大推廣雜交改良、秸稈加精料補飼高效飼養技術,以舍飼半舍飼為主,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肉羊生產。大力推進三元種植結構,提高秸稈利用效率。整合現有加工企業,加大扶持大型羊肉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的力度,加強技術改造,創建中原優質肉羊品牌。 2 .中東部農牧交錯帶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 本區域包括山西、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河北北部 6 省區的 32 個縣市。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 143. 8 萬公頃 ( 不含內蒙和山西 ) ,可利用秸稈總量達 5256.3 萬噸,現利用率僅為 29.7% ; 2007 年本區肉羊存欄量 5156.9 萬只,占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 41.5% ,羊肉產量 81.1 萬噸,占 42.5% ,能繁母羊 2312.8 萬只,占 43.4% 。本區是我國主要的肉羊產區,通過發展農牧結合型養羊業,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率,肉羊養殖增產潛力仍然較大。 主要特點: 本區糧食生產條件較好,精飼料和秸稈資源豐富。地方良種個體大,產肉多,品質好,引進夏洛萊、薩福克、道賽特和德國肉用美利奴等國外優良肉羊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后,生長速度加快,效果顯著。羊肉加工能力較強,所產優質綿羊肉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存在的問題是氣候寒冷,羊羔越冬困難,對棚圈建設的要求較高,缺乏專用肉羊飼料配方技術。 區域定位: 以發展高檔肉羊生產為主,除滿足本區和周邊市場需求之外,可向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出口。 主攻方向: 加強良種肉羊推廣,大力推廣肉羊舍飼圈養和精飼料補飼增產配套技術,推廣羔羊育肥技術,實現冬羔和早春羔秋季出欄,提高出欄率。推進肉羊生產標準化進程,建設高檔肉羊生產基地,引導肉羊生產向飼養規模化、產品優質化、質量安全化、管理統一化的方向發展。 3 .西北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 本區域包括新疆(含生產兵團)、甘肅、陜西、寧夏 4 省區 44 個縣市。其中新疆(含生產兵團) 22 縣,甘肅 12 縣,陜西 7 縣,寧夏 3 縣。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 1309 萬公頃,可利用秸稈總量達 1864 萬噸,利用率已達 76.8% ; 2007 年本區肉羊存欄量 2715 萬只,占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 21.9% ,羊肉產量 36.5 萬噸,占 19.2% ,能繁母羊 1670 萬只,占 29.7% 。本區是我國傳統肉羊產區,生態與資源負荷較大 , 不宜擴大養殖規模 , 重點提高個體生產能力。 主要特點: 本區羊肉品質好,一些清真民族品牌享譽國內外市場,肥尾羊深受中東地區國家消費者喜愛。養羊歷史悠久,肉羊產業基礎較好,戶均飼養規模較大。制約因素主要是氣候寒冷,超載過牧,養羊設施落后、出欄率低。 區域定位: 本區是傳統肉羊生產區域,但不宜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要重點進行品種優化,發展無污染優質羊肉生產。羊肉生產應以清真產品為主體,在確保本區消費的前提下,以中東和西亞地區市場為主,提高羊肉出口量。 主攻方向: 加大草場保護力度,確保草原生態所有改善。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人工草地,建立穩定的飼草料供給基地,積極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在不增加或適當減少飼養規模的基礎上,加強棚圈建設,大力推廣肉羊舍飼半舍飼技術,大幅度提高肉羊出欄率。培育肉羊加工龍頭企業,創建民族特色和綠色有機知名品牌。 4 .西南肉羊優勢區域 基本情況: 本區域包括四川、云南、湖南、重慶、貴州 5 省市 21 個縣市。其中四川 7 縣,云南 2 縣,湖南 5 縣 , 重慶 4 縣 , 貴州 3 縣。本區現有可開發利用草原草山草坡 432 萬公頃,可利用秸稈總量達 1051 萬噸,利用率僅為 26.4% ; 2007 年本區肉羊存欄量 970.8 萬只,占全部優勢區肉羊存欄總量的 7.8% ,羊肉產量 15 萬噸,占 7.9% ,能繁母羊 409.5 萬只,占 7.6% 。本區是我國新興肉羊產區,基地縣分布較散碎,肉羊養殖基數較小,草原草山草坡和農作物秸稈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肉羊生產潛力大。 主要特點: 本區草山草坡面積大,地方優良品種較多,南江黃羊、馬頭山羊、建昌黑山羊等優良品系是雜交改良優秀母本,經改良后的地方山羊個體大,生長快,肉質好,市場反映良好。緊鄰廣東等消費水平較高的沿海市場,距港澳市場較近,出口活畜較為便利,市場條件優越。主要制約因素是草山草坡改良難度大,群體規模小,飼養分散,氣候濕熱,防疫難度大,基礎設施差。 區域定位: 以山羊養殖為主,在滿足我國南方居民消費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東南亞和南亞羊肉市場。 主攻方向: 加大保護地方優良品種力度,加快建設肉羊品種改良體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充分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為肉羊養殖提供優質的飼草資源。加強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舍飼健康養殖技術推廣,做好肉羊疫病綜合防治,提高規模化專業化程度。積極培育肉羊加工龍頭企業,加強加工產品質量控制,確保羊肉質量安全。 五、發展任務與建設重點 (一)加強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重視國內地方肉羊品種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通過引進國外優良品種,改進本地品種,培育適合我國的肉羊新品種、新品系。加快引進種羊擴繁速度,降低種羊成本,提高供種能力。廣泛開展雜交優勢利用,在優勢產區二元及三元雜交生產肉羊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肉羊優勢區域的生態條件和品種資源情況,篩選推廣相對穩定優良的雜交組合。在各優勢區域范圍內逐步建立健全羊品種協會,制定品種標準、實施品種登記與性能測定。 重點建設內容: 根據優勢區域發展需要,按梯次新建和擴建一批省級原種場、縣級繁育場和鄉鎮改良站。 (二)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 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引導養殖戶轉變養殖觀念,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在農區專業養羊戶和大型養羊場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并推行標準化生產規程。加快專業化養殖小區建設,在養殖小區突出抓好品種、飼料、防疫、養殖技術和產品等五方面的標準化工作,逐步實現品種良種化、飼養標準化、防疫制度化和產品規格化,促進安全優質羊肉產品生產。推廣標準化生產體系,使二元或三元雜交羔羊 8 ~ 10 個月體重達到 35 ~ 40 公斤上市,生產高檔羔羊肉。 重點建設內容:在 優勢區域扶持建立現代肉羊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對示范基地內養殖戶建標準化羊舍、青貯窖及其相關設施予以支持。 (三)舍飼半舍飼基礎設施建設 為改善牧區因超載過牧惡化的生態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應在穩定養殖數量基礎上,依靠科技進步,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提高生產性能。根據草場面積、草場生產力和季節變化,合理調整載畜量,達到草畜平衡,使草地真正發揮生態和經濟雙重功能。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相應飼草基地,并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 重點建設內容: 對實行舍飼半舍飼的飼養規模較大的養殖戶在飼養設施設備建設方面予以扶持,如:青貯窖和草料棚建設,切割揉碎機等牧業機械購置等。 (四)飼草料生產基地建設 飼草料是養殖業的基礎,的飼草料均衡供應體系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物質保障。建立專用飼料作物基地,實行 “ 三元 ” 種植結構,開發專用羊飼料及飼料添加劑,改變傳統飼料結構。在牧區、半農半牧區推廣草地改良、人工種草和草田輪作方式。加快建立現代草產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推動草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大對超載過牧的監管力度,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草原的違法行為,保證草畜平衡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重點建設內容: 鼓勵優勢區域增加青綠飼料生產,采取多種方式推行秸稈飼用技術,積極開發利用菜餅粕和單細胞蛋白等非常規飼料資源,擴大飼料原料來源。 (五)加強加工流通市場體系建設 加強活羊交易市場和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各級檢疫檢測體系和畜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標準體系,加大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提高加工產品質量,打造中國著名羊肉品牌,形成穩定的羊肉安全優質生產供應基地。鼓勵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提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實行品牌戰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中國著名羊肉品牌。建設現代化的畜牧業物流體系,大力推進各種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物流形式,逐步構建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重點建設內容: 加強活羊交易市場和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根據運輸半徑合理布點,在優勢產區建立肉羊交易市場,便于活羊流通和交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國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優勢區域肉羊產業的投入力度,加強品種引進改良,加強飼草基地、舍飼設施、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優勢區農業部門也要加強項目整合力度,形成合力,著力解決好制約肉羊發展的 “ 瓶頸 ” 問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拓展融資渠道,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肉羊產業。 (二)加強政策支持 支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利用現有的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加強對養羊大戶和小區引進肉羊良種、草地改良、棚圈和青貯窖建設等方面的鼓勵引導。爭取肉羊養殖大戶、養殖小區和大型養殖場用地、用水和用電的優惠政策。在信貸、稅收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三)加快新技術推廣 加強優勢區域基層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大良種繁育、雜交利用、人工授精、飼料營養、飼養管理等技術推廣。采取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下基層開展技術推廣活動。積極開展對基層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大力提高從業人員的科學知識與技術水平。充分利用媒體開展優質羊肉產品推介會,擴展消費群,培育穩健的羊肉市場。 (四)強化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指導作用,打破條塊分割,整合資源,形成高效的肉羊優勢區建設機制。引導企業和養殖者組建肉羊行業聯合會、生產協會等組織,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加快我國肉羊產業化進程。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