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瑞燕 王海艷 來源:南方都市報】
三聚氰胺事件,讓國內乳業面臨全面洗牌。繼三鹿尋找接盤者,伊利被傳成為光明集團(俗稱“大光明”)盯上的對象。
雖然記者采訪相關各方人士,均以“沒有”、“不知道”、“不清楚”來回應,然而據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在伊利公司內部,也有著大光明收購伊利股份的傳聞,不過因為有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干預,其結果尚難以預料。和蒙牛實際控制權早已掌握在外資手中不同,伊利的第一大股東仍是內蒙古國資委,因此,若大光明覬覦伊利股權,必須首先考慮與內蒙古地方政府的談判和關系協調。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伊利這種涉及奶農切身利益的利稅大戶,政府闖關的難度不小。
不過仍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國內乳企資金鏈緊張的情況下,任何的并購行為都有可能產生。更何況,伊利股份的股權極為分散,大股東控股比例只有10.5%,在流通股占總股份超過90%的情況下,大光明將伊利整合進其乳業板塊,從技術操作來講,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盯上伊利,大光明整合產業鏈?
雖然在伊利公布年報的當天,有媒體避重就輕地提及伊利2008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達到191.1億元,已與去年全年基本持平,表現出穩健的增長趨勢,然而不可避免的事實是,伊利三季度凈虧損2.26億元,同比增虧2.13億元。來自伊利報告的解釋是,虧損主要是三聚氰胺事件對其不利影響的體現。有分析師計算,若按存貨減值和銷售費用增加來看,伊利損失達10億元。
這不得不讓伊利的資金鏈陷入緊張狀態。三季報顯示,伊利應付賬款34億,然而其現在手中的現金只有25億,目前的短期借款為11億元。同時,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伊利的成本急劇上漲。三季度銷售費用同比去年增加了84.59%達到了9億元,原因是本期廣告、營銷費用投入增加所致,此外,資產減值損失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億元,主要是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對部分存貨計提了跌價準備。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表示,伊利的凈利潤虧損并不僅僅是今年第三季度,翻查其2007年年報可見,其凈利潤虧損2059萬元,“今年的虧損在所難免。有可能被交易所ST處理,如果真如此,對公司品牌價值更是雪上加霜。”
而大光明旗下擁有4家上市公司:上海第一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梅林正廣和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大光明表示,光明食品集團致力于打造一、二、三產業為一體的完整食品產業鏈,形成覆蓋上游原料資源、中間生產加工、下游流通渠道的大格局。由此可見,資金尚且雄厚的大光明,盯上伊利進行整合,也符合其打造完整食品產業鏈的思路。
不過,記者昨日致電光明乳業,相關人士對傳聞中大光明將收購伊利一事極力予以否認。而伊利方面也表示“不清楚”。
伊利早已成為獵物
據記者了解到,大光明盯上伊利,將伊利整合進其乳業板塊,從技術操作來講,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最有說服力的理由就是,伊利的股權太分散了!
來自伊利的財報顯示,呼和浩特投資有限公司是伊利的大股東,但持股比例只占10.5%,持股總數為8391萬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中報顯示,其中有2760萬元處于質押或凍結的股份數量。其他排名前十位的股東大多是各類基金等投資機構,最大的持股比例也只占1.3%,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總和為19.49%.
而在9月22日左右,伊利股份兩度急劇放大的成交量現象詭異,業界就傳言不排除會有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收集籌碼。“伊利股份大股東控股比例只有10.5%,在流通股占總股份超過90%的情況下,兩度急劇放大的成交量不排除會有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收集籌碼,進而對公司提出并購要求。”信達證券資深分析師康敬東對記者表示。另外有未經核實的消息稱,國際某投行機構委托機構在二級市場收購伊利股份。王丁棉指出,大股東控股比例低,加之虧損現狀、二級市場此前的異象,伊利成為被并購對象也不足為奇。
政府層面態度加大收購難度
然而問題就在于政府層面。伊利實際控股股東雖然是呼和浩特投資有限公司,然而該投資公司的最終股東是呼和浩特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也就是說,大光明要整合伊利,還要通過“政府關”。
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伊利蒙牛的股價狂跌,由于回款困難資金鏈壓力驟增,內蒙古自治區多方面支持伊利,可見當地對其的重視。據悉,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從自治區主席預備費中拿出1億元作為無息借款,給蒙牛、伊利兩家使用。同時對2008年9月20日至10月10日期間,蒙牛、伊利兩家企業為保證原奶收購而造成的損失,各級政府酌情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請,免征蒙牛集團、伊利集團未來四個月的增值稅。
截至2008年,伊利集團累計納稅70余億元,同時,伊利還為養奶牛戶累計發放奶款320多億元,以滾動的方式累計向農戶發放購牛款近20億元,帶動500萬奶農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如此的利稅大戶,政府是不會不管的。”業界人士分析。
有欲參與三鹿并購的企業表示,雖然和三鹿的情況不同,但是涉及到并購事宜,乳企所在地政府的態度至關重要。“三鹿的硬件很好,但是其中夾雜了政府行為,直接收購的難度大,不如從收購到三鹿企業的手里二次收購。”“伊利也是如此,大光明即使有心收購,地方政府的態度也會加大收購難度。”
傳聞:福建親親相中太子奶
三聚氰胺事件后,乳業的市場空間被讓渡出來,不少企業希望趁機進入,如在三鹿并購重組中表現積極的娃哈哈。而如今福建親親中意乳品的傳聞也在業內流傳。
有業內人士稱,福建親親早就打算進軍乳業,但苦于一直沒有機會。三聚氰胺事件后,其認為市場空間已經讓渡出來,故此念頭再起,并把目光盯向了太子奶。昨日,記者致電福建親親股份有限公司,但至截稿時間未獲得進一步信息。
該公司網站資料顯示,福建親親股份有限公司屬中外合資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生產經營果凍、膨化食品、調料、海苔、糖果等休閑食品。不過,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表示,目前可能仍“不是進來的時候”。
解除與大摩抵押股權無助改變牛根生被動搏命小股東地位
牛根生說,蒙牛有一個“飛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長,就是在高速中毀滅。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那么只能掉下來;只有超越環繞速度,企業才能永續發展。
而三聚氰胺事件,成為蒙牛高速運作中一顆致命隕石。———“股價暴跌,導致我們抵押給摩根斯丹利的蒙牛股份在價值上大為縮水,這引得境外一些資本大鱷蠢蠢欲動……能不能及時補足保證金,關系到企業話語權的存亡。作為民族乳制品企業的蒙牛,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牛根生在“中國乳業的罪罰治救———致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及長江商學院同學的一封信”中,向其在長江商學院的同學緊急求助。
牛根生在信中稱,長江商學院同學中,“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連夜召開董事會,48小時之內就將2億元錢打到了‘老牛投資’的賬戶上;俞敏洪聞訊,火速送來5000萬元。傅成玉先生打來電話說,中海油備了2.5億元。……田溯寧、江南春、馬云、郭廣昌、虞峰、王玉鎖等人都打來電話,表示隨時隨地可以伸手援助。”
“為救公司,牛根生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他同時打了三張牌:同情牌、民族品牌牌和同學情誼牌。中國企業家,總有唇亡齒寒的心理,而牛在長江商學院的同學,可以調動上百億資金。找他們借錢,是最合適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證券分析師如是稱。
老牛基金會合伙人翁向偉稱,企業家支援的資金將打入“老牛投資”賬戶,牛根生仍然將會用股權進行抵押,這樣可以保證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就是股權落到自家兄弟手上,而不是為摩根斯丹利所利用。
知情人士透露,“田溯寧、江南春、馬云和牛根生私交都很不錯。如果要公司出手,必須考慮投資回報,需要董事會批準。”而蒙牛方面強調,部分知名企業和企業家的資金往來,均發生在這些企業和企業家與“老牛投資”之間。蒙牛作為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公眾公司,所有的行為均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和聯交所的管理規范進行。
長江商學院的援手,起到了暫時止痛的作用。蒙牛昨日表示,老牛基金會曾將牛根生董事長所捐獻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權(此部分股權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蒙牛股價下挫后,為避免股票價值波動可能引起被抵押的股票被動出售,老牛基金會已經通過從聯想控股等機構得到類似抵押貸款的方式,解除了與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股權。
但殘酷的商業現實是,蒙牛實際控制人早已是大摩,牛根生只不過是被動搏命的小股東,根本控制不了蒙牛,他的話語權基本無法奪回了。面對現在按兵不動、真正控制蒙牛的大摩,即便贖回4.5%的抵押股權,也根本無礙于大摩可隨時擁有蒙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