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預混料是一種‘令豬上癮’的食物,有助于顯著縮短生豬的生長周期,從12至24個月(不使用預混料)可以縮短至5.5個月。”美國投資機構艾格菲公司對股東說。 艾格菲在國內大興養豬,對美國股東宣稱在中國養豬利潤高企,這是不爭的事實。對于業界關于其利潤是否高達90%的質疑聲,艾格菲中國區副總裁周峰昨日回應稱,這些數據有些偏頗,屬于理解上的差異。 外資養豬為何能賺更多的錢?“中國養豬戶的財務表現得極不穩定,因為他們無法控制生豬養殖的投入成本和應對具有高度競爭力、價格敏感的消費市場。”在記者獲悉的一份《艾格菲答股東20問》的資料中這樣評定。艾格菲稱,目前,美國已經完全實現一體化的生豬生產,擁有一體化的冰鮮肉類零售市場,這一進程,美國花了超過40年的時間。中國要形成這種一體化優勢,可能仍需要幾十年。 《艾格菲答股東20問》稱,“我們在地理上的定位,是捕捉最有利的區域。”據其報告,艾格菲的生豬養殖出售,選擇在中國最富有的地區———上海和廣東,由于當地居民和其家庭收入水平較高,并有深厚的豬肉消費文化。從歷史上看,這兩個目標市場的生豬價格高出中國生豬平均價格5.5%. 艾格菲直言其有效獲取這些養豬農場的戰略位置。“我們的養豬農場,是在我們的消費市場上海、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海南等省(區)和周邊省份,這些地理位置每年占中國生豬生產總額的67%以上。”而艾格菲“在這些地區是領導者”。 艾格菲稱,自己在中國的養豬農場,顯著節省成本,以規模化采購降低原料的采購成本,這點“得益于我們的綜合飼料+生豬養殖的生產模式”。玉米占總飼料約70%的組成部分,其成本在中國今年已較平緩。艾格菲預期整個2008年將有較平穩的玉米價格。 “我們增加了規模性地對原料的采購,節約4.8%的成本”,這種優勢抵銷了某些原材料價格的逐漸上漲。因此,在第三季,上漲了的非玉米相關的原材料價格,每頭豬(按110公斤的重量計)增加我們的養豬生產成本不到4元,并沒有實質影響我們的收入利潤率。 艾格菲并不預期原材料成本的波動,會影響2008年的財務業績預期。 艾格菲向股東們不無得意地描繪兩個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業務,預混料和生豬養殖。據悉,艾格菲的預混料原材料目前已在中國農業部領取相關牌照。目前在國內擁有800家零售連鎖店及批發渠道分銷其飼料產品。 “我們已深入研究應用在生豬生產上的飼料效率,提高飲料對肉類的轉化率,因為我們的老本行,是一個以領先的農業知識為基礎的預混料公司。”據艾格菲稱,預混料顯著縮短生豬的自然增長,將生豬的生長由12至24個月(不使用預混料),縮短至5.5個月。 從賣預混料上,艾格菲初嘗甜頭,除了加速生豬養殖外,另外和養豬農場也形成收購默契。艾格菲稱,“我們逐步擴大飼料市場,從而與許多新的養豬農場接觸,將這些養殖農場,轉化為潛在的收購目標。這里有很大的協同作用,而不是沖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