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國杰 李玫
記者:作為溝通中美飼料業間信息的渠道之一,美國谷物協會對最近的3~5年美國飼料業發生的變化,有哪些認識?
閆之春:這幾年, 隨著美國畜牧業的集約化發生了徹底的結構性變化, 畜產品基本實現了從農場到餐桌的集約化生產,這些大型的公司往往將自己稱作食品生產商。在這種垂直一體化的的生產方式使原來獨立于養殖業的商品飼料制造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美國商品飼料生產現在基本成了畜產品/食品生產公司的一部分,大多數飼料加廠從利潤中心轉化為縱向一體化企業的一個成本環節;第二,美國單獨做商品飼料生產的企業,通常與養殖企業進行合同生產,成為只做幾種飼料的專門化飼料廠或者專為特定小市場生產;第三,主要是因為燃料酒精業的興起,帶可溶物的玉米酒糟(DDGS)迅速成為飼料主原料,燃料酒精的發展使整個飼料主原料發生了很大改變。
記者:您說美國飼料業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所謂結構性的變化怎么理解?
閆之春:我所說的結構性變化是指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的變化。原來的某個商品飼料廠可能已經被賣給了某個養殖公司,這是根本性的。銷售的目標客戶已經不同,現在基本是公司內部自用。
記者:飼料業的變化和畜牧業生產的發展息息相關,最近3~5年美國畜牧飼料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閆之春:根據消費習慣和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美國肉類消費的特點和中國完全不同,要認清美國飼料加工業和中國的區別,一定要認識美國肉類消費的特點。
在過去的大約10年間,美國的肉蛋奶人均總消費在數量上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就造成其內部結構不斷調整,一些畜產品生產企業的生產方式甚至銷售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最大的特點就是養殖規模的擴大,最近3~5年可能是美國各個畜牧行業生產規模集約化最快的。雖然美國肉類總消費沒有大的變化,但是不同的畜牧產品特別是雞蛋、肉雞、豬肉都有不小程度的增長,這主要是由出口帶動的,美國的豬肉出口到日本、韓國甚至是中國。
因為美國畜禽產品人均總消費量沒有變化,所以飼料的產量也沒有真正的變化,這10年間的年產量就介于大約1.15億~1.23億噸之間。(但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美國某個飼料公司或者是美國總的飼料產量,這些數據大部分是推算得來的,推算依據一個是畜產品的量,另外一個就是根據在建飼料廠和原有飼料廠的生產能力,所以這個數據有一定局限性,但因為他們計劃得比較好,特別是新建的飼料廠基本上能達到設計的產量,數據應該是比較可靠的。)在幾個美國主要的生產區,這些年所占美國飼料總產量的比例也沒有真正出現變化。
記者:美國飼料業的現狀是什么樣的呢?
閆之春:2007年美國最大的10家飼料生產企業(表1),和中國所謂的最大飼料生產企業是完全不同的,以排第2位的美國嘉吉公司為例,它生產的飼料相當一部分被本公司其他部門利用了,這和中國大部分的商品飼料廠的產品基本外銷正相反,美國排前10名的飼料公司的大部分飼料產品都是被內部關聯的飼養場消耗的。在美國外銷的商品飼料不再起主要作用,這些大的飼料廠已經成為畜牧飼料綜合生產體系的一部分。
表1 2007年美國最大的10家飼料生產企業:其生產能力與年生產量基本相符
公司 |
年產量/百萬t |
1. Land O’Lakes-Purina LLC
2. Cargill Animal Nutrition
3. ADM Alliance Nutrition
4. J.D. Heiskell & Co.
5. Westway Feed Products
6. Kent feeds1
7. Southern States Co-op
8. Ridley Inc.2
9. Quality Liquid Feeds
10. Pennfield Corp. |
12.8
9.5
3.2
2.8
2.0
2.0
1.7
1.6
0.8
0.7 |
出處-Feedstuff雜志
1包括Blue Seal Feeds and Evergreen Mills
2 包括Canadian feed tonnage
記者:美國畜牧業集約化演進的變化和影響是什么樣的?
閆之春:以美國的養豬企業為例,不到10年前,200頭母豬以下規模的企業其出欄量占美國出欄總量約50%,到最近的3~5年,這個數據已低于20%了。由于總消費量沒有變化,大部分企業就想方設法提高效率,而集約化和合同生產可能是效率的有效途徑,集中利用資源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原來美國的養豬場,母豬、保育豬、仔豬等各類型的豬都養,現在美國每年出欄1.1億頭豬大部分都集中到多點生產:母豬生產由大公司來做,后期小豬的保育肥育在農戶家里。這種模式還可以讓大公司把養殖規模特別是繁殖豬群建得很大,又有利于環保和肥料利用。
最近5年美國養豬企業的并購、購買和兼并、合并是歷史上最快的。2007年時排名前10位的養豬公司的出欄量估計已經占到全國出欄量的50%以上,屠宰量所占的比率更高。像排第1名的美國第一大養豬公司一年的出欄量是1 200萬頭,它的活豬屠宰量占了美國總量的30%。因為養豬占用的土地量比較大,而且需要的飼料量也比較大,所以有相當部分出欄的肉豬是靠合同生產,即種豬、母豬是大公司的,而豬的肥育期基本在美國中西部糧產區的農戶家里,肥育期間豬的飼料基本是這些大公司指定的飼料廠或者是由這些大公司自己的飼料廠所生產。從這個角度看,美國養豬業前10家養豬公司所用的飼料占了美國豬料的一半。
記者:那么養禽業的情況呢?
閆之春:集約化方面起步最早、發展最完善的就是養禽業。過去的5~10年,美國養禽的總產量沒有真正的變化。肉雞每年有88億只左右,即4 800萬~5 000萬t的生產能力。在2006年,排前10名的美國最大的肉雞企業,出欄量占到美國肉雞總出欄量的大約76.6%,更重要的是前3名就占總出欄量的大約53.1%,像這些大公司所有的飼料都會自己生產,換句話說,美國超過80%的肉雞飼料是由肉雞公司自己生產的,和商品飼料廠沒有關系。前10名的這些肉雞企業,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品牌、屠宰、銷售,都有自己的飼料,自己的種雞,絕大部分的產品都直接進到了超市。
蛋雞的集約化程度可能比肉雞還要高,截至到2007年6月1日,美國蛋雞的飼養量大概是2.8億只,但是其中60家的養殖公司的存欄量超過了100萬只,這60家當中的28家,超過了300萬只,12家超過了500萬只。美國255家蛋雞企業占了美國95%的蛋雞生產量,所以蛋雞已完全集中在有限的幾家公司手里。這些蛋雞公司也是孵化、種雞、育雛、育成、蛋雞直到超市都有自己的品牌,這些企業也不可能買商品飼料,都是自己生產自己的飼料。
記者:肉牛業和奶牛業的情況又是什么樣的呢?
閆之春:牛肉是美國很重要的消費肉類品種,美國的肉牛業也非常集約化了。全世界最大的肉牛加工企業,排前3名的都是美國企業,前5名里有4個是美國企業。這些年美國的肉牛飼養規模在逐年擴大,而且擴大的速度很快,一個有預見意義的就是新建的肉牛肥育場都很大,動輒幾千頭,這些肉牛企業相當一部分都屬于這些大公司,這些大公司的肉牛所用飼料精料都是自己生產的。美國前10名育肥肉牛企業出欄量占了全國的32%以上,而且這個數據還有點偏保守。
奶牛的情況有些特殊。2006年美國排前10名的奶牛企業或者說奶牛聯合體已經占了美國相當大的量了,但是這些奶牛企業里,像藍多湖奶牛場并購了許多奶牛合作社,大部分奶牛企業都是合作社似的,這是奶牛業的特點。合作社進行聯合育種、聯合做奶品加工等(表2)。他們已經占了美國奶牛產業很重要的部分。
表2 2006年美國最大的10家奶牛場:奶牛業商品飼料廠家較多
合作社 |
奶產量/10億lb. |
1. Dairy Farmers of America
2. California Dairies Inc.
3. Land O’Lakes Inc.
4. Northwest Dairy Assn.
5. Dairyles Cooperative Inc.
6. Family Dairies USA
7. Associated Milk Producers Inc.
8. Foremost Farms USA
9. Manitowoc Milk Producers Cooperative
10 . Select Milk Producers Inc. |
36.70
16.10
12.28
7.50
5.50
5.16
5.10
5.05
4.20
3.81 |
資源來源:Hoard’s Dairyman
記者:我們分別看了美國養豬、肉雞、蛋雞、肉牛、奶牛業近年來的發展變化,那么畜牧業的這種生產方式的轉變對飼料業的影響到底如何呢?
閆之春:現在從肉雞、蛋雞、養豬、肉牛、奶牛的發展情況看,美國的整個畜牧業的生產集中在排名前20的大企業里,應該說畜牧業里這二三十家公司已經決定了美國的商品飼料的去向。像中國目前這樣,一個商品飼料廠將飼料賣給千家萬戶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但只做幾種飼料的專門化的飼料生產在商品飼料里還是存在的,像某些豬料企業,只做專門的一些飼料,有自己單獨的試驗場,專門給幾家中小型的養豬場做飼料,這是商品飼料生產,但是只做某一種飼料,供給固定的幾個養豬場。還有就是獨立飼料廠的合同生產,一些中小型的飼養戶聯合起來,把一家或者幾家飼料廠租過來,成立自己的合作社。我們經常在美國參觀一些這樣的合作社,合作社的飼料廠很簡單,配方都是各個豬場提供,豬場、飼料廠里基本都不用庫存商品飼料,豬場提供給飼料廠自己的飼料用量預算,合作社的飼料廠就排好計劃,每隔多長時間幫某家生產多少噸飼料。這樣的企業一般聘3~5個人,農民租過來這樣的飼料廠,農民家里有玉米可以換成飼料。另外,寵物飼料商品化程度很高,因為寵物不可能一家養很多,但是寵物飼料基本上集中在幾家飼料企業里。
記者:概括來講這對中國有哪些啟發呢?
閆之春:我個人認為應該會有三個方面:第一,現在中國肉雞、蛋雞業的飼養發展在華北地區包括山東、河北、陜西等幾個省的集約化已經非常明顯了,他們自己使用的飼料基本自己生產了。隨著規模進一步的擴大,飼料業將來也會只是畜牧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飼料加工將來不可能成為利潤中心,而是縱向一體化企業當中的一個成本中心。
第二,合同制生產可能會成為集約化畜牧業的主導方式。在畜禽的肥育階段,包括蛋雞的產蛋期和奶牛產奶階段都可以在合同生產的農戶家里進行,這些動物可能都屬于大公司所有,當然飼料也是用大公司的,組成這樣的合同式生產的聯合體。現在這種生產模式已經很明顯了,中國廣東的溫氏肉雞、肉豬的生產基本就屬于這種模式。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小型的養殖戶聯合起來組成畜牧生產合作社。飼料生產是這種聯合體的一部分,即所謂合同生產的獨立飼料廠,這也是一個方式。這樣的商品飼料廠是合作社的一部分,所有制還沒有變化,這種方式有可能在養豬業先出現。我個人認為合同生產的獨立飼料廠這種方式對中國可能有很大的啟發,隨著中國的飼養規模擴大,現有的商品飼料廠轉成這樣一種方式,是比較經濟的,因為所有制沒有變化。中國人總是想著所有權是自己的才有放心,大家聯合起來成立一個公司反倒很難搞好。
我個人認為生產方式確實需要一定的引導。單靠市場優勝劣汰地選擇需要的時間長代價高,如果政府能夠引導的話,效果會更好。市場經濟下,畜牧經濟就應該是這種生產方式,要不就是一個大公司什么都有,要不就是合同制生產,要不就是合作社制生產。
記者:燃料酒精業的興起,對美國飼料業的變化影響如何?
閆之春:最近幾年燃料酒精業的興起,對美國飼料業的變化造成很大影響,圖1中左邊所示的是美國玉米酒精的生產能力。美國燃料酒精業的興起至少影響了兩方面:第一,使玉米價格高漲,其他和玉米爭地的作物特別是大豆,價格也會同時上升;第二,在美國,這種所謂帶可溶物的干燥了的玉米酒糟(DDGS),現在已經是和玉米、豆粕一樣的飼料主原料了。美國DDGS作為燃料酒精業的加工副產品,是一種發酵產品,有促進生長的效果,而且是純玉米做的,可能很快在全球成為飼料主原料,可以說這對全球飼料的生產,是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新變化。韓國、日本、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已經在正常地進口美國的玉米酒糟了,成為了一種飼料主原料了。中國也可能很快受益于這件事。
資料來源:再生燃料協會
記者:在過去中國飼料畜牧業的發展過程中,畜牧生產環節是不賺錢的,而飼料加工業是利潤的來源,您怎么看這種現象?
閆之春:過去是這樣的,但這種現象在2006-2007年有了改變。去年存欄量少,畜產品價格高,進而導致飼料廠銷量、效益下降。中國現行的飼料廠對降低飼料生產過程當中的成本和質量的控制,要遠遠領先于畜牧場里自己做飼料的生產水平,但是有一個嚴重的缺餡,商品飼料廠不明白畜禽群例如各豬場豬群真正需要的營養水平,因為飼料廠不可能到養豬場里去做梯次營養試驗。所以我各種不同的行業協會上也講了這件事,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渠道:其一,大家聯合起來,豬場買飼料廠的股份,或者飼料廠買豬場的股份,豬場向飼料廠開放,連續做試驗,確切了解特定豬群所需要的營養水平,把飼料成本降下來,通過營養水平的合理提高把成本降下來有很多種方法,豬場的飼料生產和質量控制也提高了檔次。這種模式在中國是有可能的。
其二,畜牧企業將來肯定要自己生產飼料,生產濃縮料預混料沒有太多的技術問題,關鍵就是采購原料成本,一旦畜牧生產的企業規模擴大或聯合起來,我相信這些企業直接用到采購添加劑的成本很快會優于商品飼料這樣的中間環節,飼料生產就成為了畜牧業生產的一個中間環節。
記者:您對中國目前的畜牧飼料業是怎么看的?
閆之春:現在我們一般都說飼料工業是一個單獨的工業體系,但我個人認為飼料業作一個單獨的工業體系一直都不是很成功的。比如說山東的肉雞,大部分是那幾家大的肉雞公司生產的。河北的蛋雞也如此,農戶可以養殖蛋雞,但這些育成雞控制在大公司手里,如果看產蛋量的話,河北最大的幾家蛋雞企業已經占到總量相當大的比重,這些大的蛋雞企業是不會購買商品飼料的。我們去豬場比較多,過去我們國內經常引用一個數字,出欄豬的 80%是農戶飼養的,以1~10頭這樣的規模為主,這樣的現象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已經出現根本的轉變,而我們國內的統計在這方面有些欠缺。我們在廣東等地區看到,豬大部分是在專業戶以上規模的企業里飼養,出欄5 000頭以上的那些豬場已經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我們看看現在的商品飼料廠銷售的那些產品,無非是豬的那幾種不易做的像膨化料,小豬料、乳豬料等等,除了這幾種之外,其實整個飼料產量相當大一部分,我個人認為在中國已經可能超過50%,已經是養殖場自己在生產了。
記者:去年的預混料濃縮料銷量都有所下降,好象有些人去做全價料了,您怎么看這種現象?
閆之春:這恐怕就相當于一種合作社,你要想讓那些比如200頭母豬規模的養豬場主,自己不做飼料而去購買飼料就得有一種合同性的方式存在。當然2007年的主要原因還是整體的存欄量下降。
記者:美國飼料業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國內的飼料業有沒有類似變化的端倪?
閆之春:美國飼料業的這種變化,我想中國的一些大企業是了解的。我們看一下新希望-六和,他們從養殖入手,逐步走向飼料生產、屠宰加工一體化。肉雞的屠宰已經初具規模,據說正在建設種豬、飼料、屠宰一體化的豬肉鏈,計劃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豬的產業鏈達到1 500萬頭左右的規模,中后期的肥育將來都會放在農戶家里進行。廣東溫氏和新希望-六和這種模式就類似于美國的綜合生產體系,中間還有合同生產的部分存在。將來通過肉類食品冷鏈儲運渠道的建設完善和銷售的超市化,中國畜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生產供應也會高度集約化,我認為變化的速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