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胡編發起的“價值采購”的討論帖子,可謂高手云集,看來大家不是對采購之事莫大的關切!
正如標題所說,也來評評六大得不償失:
一、為了價值采購,屯積長期(含半年以上)的原料。1、資金占押對本來就缺現金周轉的整個行業“國情”來說,無疑上了一道鉫鎖;2、庫存損失:原料盤重損失含水分損耗及鼠害、原料營養價值損耗等;3、原料變質甚或危及防火安全的風險;4、行情變化風險;
二、當價值采購變成一種悲哀時那就成了價格采購。1、原料的穩定性難保,眾所周知,飼料質量在終端的好壞評價最關鍵的是產品的穩定性,試想,采購的原料不穩定,縱然有技術配方的跟進,但難保外觀、適口性等的變化,養殖戶會聽你幾次解釋?2、更為可悲者,使采購標準變得模糊,什么多一個水分讓多少元、少一個蛋白讓多少元等等,這都是投機行為,影響質量不說,企業信譽也損,這樣的企業是最好“欺負”的,你還指望他不再就犯,不可能!價值采購改叫專業采購更好!
三、有美其名曰“價值采購”,實為“關系”著想者。“老關系,放心就是!”“老朋友啦,會考慮最低價的!”“老熟人啦,信譽額可以再提、款期也可以長一點。。。”不要忘了,背后是什么,是商業機密和利益!
四、就認了價值采購,進而迷信采購。采購特權、采購特批等,有多少明吃暗黑的操作高手腕,“采購最紅”的導火索就是迷信采購!
五、價值采購導致的影子成本。1、遠距離采購->物流成本;2、偏執于認定的“價值”->忽視相關替代原料或品牌;3、受限于所謂的“價值”->放棄就地取材、靈活應用,等等影子機會。
六、以價值采購轉移注意力,不賺錢因為采購,反映不好因為采購,勢圖減少生產品控銷售等環節的壓力,技術不硬怪原料、銷售價格高怪原料,都說采購不行,都是采購的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