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病原因
本病發生在以糟粕為主的養牛區,長期舍飼,缺乏適當的運動,或蛋白飼料過多,精料搭配不當,習慣于以料水飼喂,造成奶牛的真胃消化紊亂。使真胃弛緩,這樣弛緩的真胃就容易從網胃和瘤胃前的下部間隙,或瘤胃的底部鉆入左側造成變位。
2 癥狀與診斷
真胃移位多發生在奶牛分娩后至三周內出現病狀,病牛精神沉郁,食欲時好時壞或突然食欲費絕,反芻減少或停止。左側最后脅骨部隆起,糞便減少呈黑灰色,用手推動腹側常有落水音。在真胃嵌留的部位叩診時,可聽到鋼管音,穿刺試驗時,內容物酸嗅,pH值在2~4。當右側變位(扭轉)時,食欲和反芻停止,糞便減少,推動右腹側部可聽到落水音,叩診扭轉區可聽到鋼管音。
3 治療方法
真胃變位最好早期進行手術或藥物治療。我們現將早期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3.1 腹腔注射法
經確診為真胃變位后,根據牛體重大小,是否妊娠后期,心臟健康狀況,在右側肷窩處注入0.9%氯化鈉或15%糖500~2 000毫升也可在注液中加入適量的抗菌素。注完后及時推動右側腹部,然后牽走牛走動,使變動或扭轉部位,進入水份,使真位自然復位。
3.2 中藥療法
我們采用榔片,黑丑、大黃、牙皂、五靈胎,番附等中藥配成散劑,用來消食、消水、消氣,消滯,服藥后達到真胃體積縮小,再依靠網胃的拉動,使真胃回到原來的位置。
中成藥四消丸,120~180克(20~30袋每袋6克)一次內服,連用3~4天,每天服一次。也可間服中成藥開胸順氣丸,劑量和用方同上。也可應用江西獸藥廠出產的檳榔四消散,每日服一次,一次100克,連用3~5天。以上種藥劑可任選其中一劑。
3.3 翻轉法
就是使牛呈仰臥狀態,稍停留幾分鐘,然后左右反復搖動,使瘤胃內容物向下沉,從而減輕變位部的壓力。真胃內的氣體上升到腹底空隙處,使真胃向本側復位。
病情好轉后,不需再喂糟粕飼料,同時在半月內不要控制高蛋白飼料喂量,飲水也要適當的減少,但飼草要任其采食。
真胃復位后,不宜增加運動,以免再度變位。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