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又稱牛肺疫)是由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滲出性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為特征。OIE將其列為A類疫病。
1.病原學
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屬支原體科支原體屬成員。
病原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甚弱,暴露在空氣中,特別是直射陽光下,幾小時即失去毒力。干燥、高溫迅速死亡,55℃15分鐘、60℃5分鐘滅活;酸性或堿性pH下可滅活。被乙醚、0.01%升汞、生石灰、1%石炭酸3分鐘、0.5%福爾馬林30秒滅活。可在冷凍的組織中存活很久,-20℃以下能存活數月。
2.流行病學
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廣泛流行于非洲,歐洲南部、中東及亞洲部分地區也有本病發生。
牛、水牛、瘤牛易感。野牛和駱駝可抵抗,其他動物和人不感染。
本病主要由于健康牛與病牛直接接觸傳染,病菌經咳嗽、唾液、尿液排出(飛沫),通過空氣經呼吸道傳播。適宜的環境氣候下,病菌可傳播到幾千米以外。也可經胎盤傳染。
傳染源為病牛、康復牛及隱性帶菌者。隱性帶菌者是主要傳染來源。
3.臨床癥狀
潛伏期,自然感染一般為2~4周,最短7天,最長可達8個月。《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6個月。
急性:病初體溫升高達40~42℃,呈稽留熱型。鼻翼開放,呼吸追促而淺,呈腹式呼吸和痛性短咳。因胸部疼痛而不愿行走或臥下,肋間下陷,呼氣長吸氣短。叩診胸部患側發濁音,并有痛感。聽診肺部有濕性啰音,肺泡音減弱或消失,代之以支氣管呼吸音,無病變部呼吸音增強。有胸膜炎發生時,可聽到摩擦音。病的后期心臟衰弱,有時因胸腔積液,只能聽到微弱心音甚至聽不到。重癥可見前胸下部及肉垂水腫,尿量少而比重增加,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病畜體況衰弱,眼球下陷、呼吸極度困難,體溫下降,最后窒息死亡。急性病例病程為15~30天死亡。
慢性:多由急性轉來,也有開始即取慢性經過的。除體況瘦弱外,多數癥狀不明顯,偶發干性咳嗽,聽診胸部可能有不大的濁音區。此種患畜在良好飼養管理條件下,癥狀緩解逐漸恢復正常。少數病例因病變區域較大,飼養管理條件改變或勞役過度等因素,易引起惡化,預后不良。
4.病理變化
肺和胸腔呈特征性病變。
胸腔積液,呈無色或淡黃色,內含絮狀纖維素物。肺臟炎癥,初期以小葉性支氣管肺炎為特征,病灶充血、水腫,呈鮮紅色或紫紅色。中期,呈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肺實質有紅、黃、灰等不同時期的肝樣病變區,被腫大呈白色的肺間質分隔,形成大理石樣外觀。末期肺部病灶被結締組織包圍,有的因壞死、液化而形成膿腔、空洞;有的被增生的結締組織取代,形成瘢痕,有的鈣化或形成肉樣變。
5.診斷
5.1 依據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補體結合試驗。替代診斷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病原鑒定:代謝與生長抑制試驗、MF-dot、聚合酶鏈反應(PCR)
血清學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只適合群體檢測)、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被動血凝試驗(可做篩選試驗)
樣品采集:肺病灶、胸腔液、淋巴結、肺組織滲出液,冰凍保存待檢;急性和康復期動物血清。
5.3 鑒別診斷
急性型應與東海岸熱、急性牛出敗區別。慢性型應與包蟲病、結核病區別。
6.防治
6.1 預防
對疫區和受威脅區6月齡以上的牛只,均必須每年接種1次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不從疫區引進牛只。
6.2 處理
發現病畜或可疑病畜,要盡快確診,上報疫情,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對疫區實行封鎖,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緊急、強制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撲殺患病牛只;對同群牛隔離觀察,進行預防性治療。徹底消毒欄舍,場地和飼養工具、用具;嚴格無害化處理污水、污物、糞尿等。嚴格執行封鎖疫區的各項規定。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