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綿狀腦病(BSE,俗稱“瘋牛病”)是牛的一種神經性、漸進性、致死性疾病。其臨床和組織病理學特征是精神失常、共濟失調、觸聽視三覺過敏和死后大腦呈海綿狀空泡變性。OIE將其列為B類疫病。
1.病原學
BSE的病原是一種無核酸的蛋白性侵染顆粒(簡稱朊病毒或朊粒),是由宿主神經細胞表面正常的一種糖蛋白(PrPc)在翻譯后發生某些修飾而形成的異常蛋白(PrPBSE),與原糖蛋白相比,該異常蛋白對蛋白酶具有較強抵抗力。
朊病毒可低溫或冷凍保存。134~138℃高壓蒸汽18分鐘,可使大部分病原滅活,360℃干熱條件下,可存活1小時,焚燒是最可靠的殺滅辦法。在pH 2.1~10.5范圍內穩定。用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鈉及2N的氫氧化鈉,在20℃下作用1小時以上用于表面消毒,用于設備消毒則需作用一夜;但在干燥和有機物保護之下,或經福爾馬林固定的組織中的病原,不能被上述消毒劑滅活。動物組織中的病原,經過油脂提煉后仍有部分存活。病原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紫外線、放射線不能滅活。乙醇、福爾馬林、雙氧水、酚等均不能滅活。氯仿和甲醇能使其感染性稍微降低。
2.流行病學
BSE于1986年最早發現于英國,隨后由于英國BSE感染牛或肉骨粉的出口,將該病傳給其他國家。至2001年1月,已有英國、愛爾蘭、葡萄牙、瑞士、法國、比利時、丹麥、德國、盧森堡、荷蘭、西班牙、列支敦士登、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15個國家發生過BSE。阿曼、福克蘭群島等國家僅在進口牛中發生過BSE。
易感動物為牛科動物,包括家牛、非洲林羚、大羚羊以及瞪羚、白羚、金牛羚、彎月角羚和美歐野牛等。易感性與品種、性別、遺傳等因素無關。發病以4~6歲牛多見,2歲以下的病牛罕見,6歲以上牛發病率明顯減少。奶牛因飼養時間比肉牛長,且肉骨粉用量大而發病率高。家貓、虎、豹、獅等貓科動物也易感。
飼喂含染疫反芻動物肉骨粉的飼料可引發BSE。BSE發生流行需以下兩個要素:①本國存在大量綿羊且有癢病流行或從國外進口了被TSEs(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污染的動物產品;②用反芻動物肉骨粉喂牛。
3.臨床癥狀
BSE平均潛伏期為4~5年。
病牛臨床表現為精神異常、運動障礙和感覺障礙。
精神異常。主要表現為不安、恐懼、狂暴等,當有人靠近或追逼時往往出現攻擊性行為。
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共濟失調、顫抖或倒下。病牛步態呈“鵝步”狀,四肢伸展過度,有時倒地難以站立。
感覺障礙。最常見的是對觸摸、聲音和光過度敏感,這是 BSE病牛很重要的臨床診斷特征。用手觸摸或用鈍器觸壓牛的頸部肋部,病牛會異常緊張顫抖,用掃帚輕碰后蹄,也會出現緊張的踢腿反應;病牛聽到敲擊金屬器械的聲音,會出現震驚和顫抖反應;病牛在黑暗環境中,對突然打開的燈光,出現驚嚇和顫抖反應。
4.病理變化
無大體解剖病變,大多數病例以腦組織呈海綿狀空泡變性為特征。
5.診斷
5.1 根據臨床癥狀只能做出疑似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病原檢查:目前尚無BSE病原的分離方法。生物學方法(即用感染牛或其他動物的腦組織通過非胃腸道途徑接種小鼠,是目前檢測感染性的惟一方法。但因潛伏期至少在300天以上,而使該方法無實際診斷意義)。
腦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病牛腦干核的神經元空泡化和海綿狀變化的出現為檢查依據。在組織切片效果較好時,確診率可達90%。本法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但需在牛死后才能確診,且檢查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神經病理學觀察經驗。
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查腦部的迷走神經核群及周圍灰質區的特異性PrP的蓄積,本法特異性高,成本低。
電鏡檢查:檢測癢病相關纖維蛋白類似物(SAF)。
免疫轉印技術:檢測新鮮或冷凍腦組織(未經固定)抽提物中特異性PrP異構體,本法特異性高,時間短,但成本較高。
樣品采集:組織病理學檢查,在病畜死后立即取整個大腦以及腦干或延腦,經10%福爾馬林鹽水固定后送檢。5.3鑒別診斷
應與以下疾病做鑒別:
有機磷農藥中毒(有明顯的中毒史,發病突然,病情短);
低鎂血癥、神經性酮病(可通過血液生化檢查和治療性診斷確診);
李氏桿菌感染引起的腦病(病程短,有季節性,冬春多發,腦組織大量單核細胞浸潤);
狂犬病(有狂犬咬傷史,病程短、腦組織有內基氏小體);
偽狂犬病(通過抗體檢查即可確診);
腦灰質軟化或腦皮質壞死、腦內腫瘤、腦內寄生蟲病等(通過腦部大體解剖即可區別)。
6.防治
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應采取以下措施,減少TSEs病原在動物中的傳播。
(1)根據OIE《陸生動物衛生法典》的建議,建立BSE的持續監測和強制報告制度。
(2)禁止用反芻動物源性飼料飼喂反芻動物。
(3)禁止從BSE發病國或高風險國進口活牛、牛胚胎和精液、脂肪、MBM(肉骨粉)或含MBM的飼料、牛肉、牛內臟及有關制品。
(4)一旦發現可疑病牛,立即隔離并報告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力爭盡早確診。確診后撲殺所有病牛和可疑病牛,甚至整個牛群,并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進一步采取措施。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