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殖器彎曲菌病,是由胎兒彎曲菌引起牛不育與流產為特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羊、犬等動物和人也可感染。0IE將其列為B類疫病。
1 病原學
胎兒彎曲菌為彎曲菌屬成員。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孢和莢膜,一端或兩端有鞭毛,能運動。在感染組織中呈弧形、撇形或 s形,偶爾呈長螺旋狀。幼齡培養物中菌體大小為0.2~0.5微米×1.5~2.0微米,老齡時8微米以上。
本菌在外界環境中的存活期短,對干燥、直射日光和一般消毒藥敏感,經紫外線照射5分鐘可被滅活。對酸和熱敏感,pH2~3溶液中5分鐘、或58℃5分鐘可被殺死。本菌對紅霉素、四環素等敏感。
2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患病母牛和帶菌的公牛以及康復后的母牛。病菌主要存在于公牛的精液、包皮黏膜,母牛生殖道、胎盤或流產胎兒組織中。公牛感染后可帶菌數月,有的可達6年甚至終身。
自然交配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也可通過人工授精或消化道傳播。
感染動物為牛,各種年齡的公母牛均易感,尤以成母牛最易感。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羊、犬及人等也可感染。
3 臨床癥狀
母牛表現流產(多發生妊娠后的第5~6個月)、不孕、不育、死胎。公牛一般無明顯癥狀。
4 病理變化
胎兒彎桿菌主要感染生殖道黏膜,引起子宮內膜炎、子宮頸炎和輸卵管炎。流產的胎兒皮下組織膠樣浸潤,胸水、腹水增量。流產后胎盤嚴重淤血、出血、水腫。
公牛生殖器官無異常病變。
5 診斷
5.1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5.2 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指定診斷方法為病原鑒定,無規定診斷方法。
病原檢查:取流產胎膜直接涂片染色鏡檢、細菌分離培養(病料接種于血液瓊脂,37℃微氧環境下培養)、免疫熒光試驗。
血清學檢查:陰道黏液凝集試驗(為普查最佳方法,但不適合個體感染動物確診)、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靈敏度高,但只適于畜群普查而不適合于個體確診)。
病料采集:公牛應采集精液或包皮垢,母牛則應吸取、灌洗或用棉拭子吸取陰道黏液。當發生流產時,應采集胎兒、胎盤、胎兒胃內容物、肝、肺。
6 防治
淘汰陽性公牛,選用健康公牛配種或人工授精,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隔離病牛,用抗生素治療;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