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腫疽俗稱黑腿病或鳴疽,是一種由氣腫疽梭菌引起的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征是局部骨胳肌的出血壞死性炎、皮下和肌間結締組織鰓液出血牲炎,并在其中產生氣體,壓之有捻發者,嚴堂者常伴有駐行。
一、病原
氣腫疽梭菌為兩端鈍圓的粗大桿菌,長2—8微米,寬o.5—0.6微米。能運動、無莢膜,在體內外均可形成芽胞,能產生不耐熱的外毒素。芽胞抵抗力強,可在泥土中保持5年以上,在腐敗尸體中可存活3個月。在液體或組織內的芽胞經煮沸20分鐘、o.2%升汞10分鐘或3%福爾馬林15分鐘方能殺死。
二、流行特點
自然感染一般多發于黃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較小。發病年齡為0,5—5歲,尤以1—2歲多發,死亡居多。羊、豬、駱駝亦可感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處理不當的尸體,污染的飼料、水源及士壤會成為持久性傳染來源。
該病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創傷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節性,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熱干旱時)容易發生,這與蛇、蠅、蚊活動有關。
三、癥狀
潛伏期3—5天。往往突然發病,體溫達41—42度,輕度跛行,食欲和反芻停止。不久會在肩、股、頸、臂、胸、腰等肌肉豐滿處發生炎性腫脹,初熱而痛,后變冷,觸診時腫脹部分有捻發音。睜脹部分皮膚千硬而呈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紅色液體流出,內含氣泡,有特殊臭氣,肉質黑紅而松勝,周圍組織水腫;局部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呼吸增速,脈細弱面快。病程1—2天。
四、病理變化
尸體迅速腐敗和臌脹,天然孔常有帶泡沫血樣的液體流出,患部肌肉黑紅色,肌間充滿氣體,呈疏松多孔之梅綿狀,有酸敗氣味。局部淋巴結充血、出血或水腫。肝、腎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腫大,還可見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壞死灶;切面有帶氣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綿狀。其他器官常呈敗血癥的一般變化。
五、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典型癥狀及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其病理診斷要點為:
?、儇S厚肌肉的氣性壞疽和水腫,有捻發音;
②豐厚肌肉切面呈海綿狀,且有暗紅色壞死灶;
?、圬S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紅色液體流出,井散發酸臭味。炭疽、巴氏桿菌病及惡性水腫也有皮下結締組織的水腫變化,應與氣腫疽相區別。炭疽、巴氏桿菌病與氣腫疽之區別參見本節炭疽病之診斷。氣腫疽與惡性水腫的區別:惡性水腫的發生與皮膚損傷病史有關;惡性水腫主要發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惡性水腫無發病年齡與品種區別。
六、防治
在流行的地區及其周圍,每年春秋兩季進行氣腫疽甲醛菌苗或明礬菌苗預防接種。若已發病,則要實施隔離、消毒等衛生措施。死牛不可剝皮肉食,宜深埋或燒毀。早期之全身治療可用抗氣腫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癥患者8—12小時后再重復一次。實踐證明,氣腫顱期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萬一200萬國際單位,每日2—3次;或四環素靜脈注射,每次2—3克,溶于5%葡萄糖2 000毫升,每日1—2次;會收到良好的作用。早期之腫脹部位的局部治療可用0.25%一0.5%昔魯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萬一120萬國際單位在周圍分點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