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盤吸蟲病是由前后盤科之前后盤屬的多種前后盤吸蟲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主要發生于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胃和小腸里。成蟲致病力不強,但當幼蟲寄生在真胃、小腸、膽管及膽囊等部位時,致病性強,嚴重者會有大批宿主死亡。
(一)病原
前后盤吸蟲的外形呈圓錐狀,腹吸盤發達,位于體后端,所LK又稱后吸盤。最常見者是鹿前后盤吸蟲,該蟲呈梨狀,長5—13毫米,寬2—5毫米,后吸盤特別發達。前后盤吸蟲的中間宿主是淡水螺。牛吃草或飲水時吞入囊蚴,囊蚴經移行附著在瘤胃和網胃壁上發育為成蟲,成蟲所產之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并孵化出毛蚴,毛蚴鉆入水中之淡水螺體內發育繁殖成大量的尾蚴,尾蚴離開螺體后形成囊蚴,囊蚴被牛吞人體內。
(二)癥狀
前后吸蟲之成蟲致病力弱,大量幼蟲的移行和寄生常可導致病牛頑固性拉稀、糞便呈粥樣或水樣,常有腥味。病牛迅速消瘦,頜下水腫,嚴重時水腫可發展到整個頭部以至全身。隨病程的延長,病牛高度貧血,黏膜蒼白、血樣稀薄。后期極度消瘦衰竭死亡。
(三)診斷
成蟲寄生時難以診斷,幼蟲寄生時可結合臨床癥狀并分析流行特點初步診斷。確診尚需進行病牛糞便的蟲卵檢查或剖檢見到蟲體。
(四)防治
其預防可參閱片形吸蟲病的預防措施。治療可用:
①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體重40—70毫克,一次口服
②氯硝柳胺,每千克體重毫克一次口服;
③硝氯酚,每千克體重6毫克,一次口服。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