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舍飼養羊的必要性
1.1養羊業總體生產水平低,優質羊肉產量不高
目前,盡管養羊業的形勢很好,需求很旺,但由于目前養羊業的生產方式落后,農區主要為家庭副業式飼養,牧區仍以靠天養畜為主。長期以來,“靠天養羊”、“頭數養羊業”等傳統觀念影響深遠,沿襲至今。
我國肉羊胴體重只有世界水平的79%,高檔羊肉的比重不足5%.在羊肉生產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對發展肉羊生產不夠重視,至今尚為培育出專門化的肉羊品種,更沒有規模化的肉羊繁育體系和肉羊的產業化生產,致使我國肉羊產肉性能差,羊肉質量不高。2005年進口羊肉4.1萬t,比2004年增加24.2%。總之我國養羊業的飼養水平總體來說還很低。規模化飼養程度不高,肉羊育肥才剛剛起步,飼養標準制定滯后,疾病也制約著養羊業的發展。
現代畜牧業的發展要求是養殖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舍飼以其固有的特點與傳統畜牧業相比,更有利于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利于生產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資金的集中投入使用。同時,由于禁牧舍飼又可以使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的步伐。
1.2有利于生態恢復和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從生態現狀看,實施禁牧舍飼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首要前提。草原資源既是構成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至今遭到破壞最嚴重的生態要素。實施禁牧舍飼,從根本上消除了超載過牧這一造成草原“三化”的人為因素,使草原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植被得以再生和恢復,從而加快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進程。從牧業生產方式看,實施禁牧舍飼是改變傳統飼養方式的客觀要求。過去多年來,由于單純注重畜牧業數量型增長,致使我國的牲畜總量超常發展,放牧強度遠遠超出了草原的適宜載畜能力。超載過牧必然導致草畜矛盾激化,嚴重阻礙畜牧業發展。因此,面對新形勢下大力發展精品畜牧業、生態畜牧業、現代畜牧業的客觀趨勢,放牧這一原始而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管理落后、質次低效和對生態的破壞作用,必然要被先進的舍飼養畜方式所取代。
1.3有利于防災抗災
實施禁牧舍飼是提高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根本措施。我國牧區多屬大陸性半干旱地區,以旱災為主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特別是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災害的發生率明顯增加。但是實行舍飼養畜的地區和農牧戶,基本都經受住了災害的考驗,而以放牧為主的地區和農牧戶,牲畜尤其是羔羊死亡率很高,給當地畜牧業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從吸取這一深刻教訓出發,實行禁牧舍飼是必然選擇。
2我國舍飼養羊業的現狀
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以及人們對羊肉產品的需求增長,舍飼養羊生產日益得到重視。飼養方式逐步由放牧轉變為舍飼和半舍飼,使草地得到休養生息。一些草地生態脆弱的地區,環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分散飼養正向相對集中飼養方式轉變,生產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小區和適度規模養殖場蓬勃發展。2005年出欄30頭肉羊的規模場戶187萬個,出欄量占總數的41.4%。目前,隨著我國畜牧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生產布局不斷優化,肉羊業生產區域正在由傳統牧區向農區轉移,中原和西南等省的農區已成為我國羊肉的主要產區。2005年,肉羊產業帶14省(區、市)肉羊產量占全國的80.5%。肉羊的舍飼育肥發展迅猛,使肉羊業作為畜牧業生產的新型產業正在逐步形成。
近幾年國家非常重視養羊業的科學研究工作與科技投入,進行了多項科技攻關,為養羊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技術貯備,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規模化舍飼養羊業的發展。在新品種培育方面,“十五”期間,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開展了肉用綿羊品種育種工作,培育形成包括肥羔系和多胎系兩個新品系,但還沒有適應舍飼環境專門化的肉羊新品種。在飼養管理方面,對舍飼肉羊的營養需要量進行了研究,調整畜禽結構,增加母羊的比例,改變飼養管理方式和推行配合飼料的加工利用,積極實行羔羊育肥技術,在北方地區積極推廣暖棚養羊。在繁殖技術上采用經濟雜交、同期發情和全年均衡配種、產羔的綜合技術,可以成批地、均衡地生產育肥用的羔羊。在疾病防治方面,加強了在舍飼條件下羊病的預防和防治的研究。在綜合生產技術上,對如何提高舍飼養羊的規模化經濟效益,肉羊研究、生產、加工體系進行了系統地探討研究。內蒙古畜牧所在20世紀90年代曾進行了“百萬只肉羊生產和技術開發”的研究和應用,新疆石河子大學和新疆兵團畜牧局在飼草種植、飼料加工、品種改良、羔羊育肥等方面進行了舍飼養羊的生產實踐,內蒙古國家科技園區中的種羊場在舍內地面的處理、運動場的設計及促進羊的運動等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
3舍飼養羊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3.1缺乏優良的舍飼肉用羊品種
發展舍飼肉羊產業是今后我國養羊業的主流,但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培育成一個專門化的肉用品種。國內一些產肉性能較好的品種仍與國外的肉用品種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生長發育速度、早熟性、肉的品質和繁殖性能等方面。目前國內引進的肉羊品種,雖對我國的肉羊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僅是小范圍的飼養和利用其雜交改良,未形成規模化的雜交肉羊生產體系。
3.2基礎設施薄弱
由于長期放牧影響,絕大多數農牧民養畜基礎設施十分落后,棚舍簡陋,缺少飼料機械,飼喂設施也不配套等等,現有的基礎設施還不能完全適應舍飼畜牧業的發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舍飼的發展。
3.3飼料供應不足且種類單一,不能滿足羊只對各種營養的需求
在舍飼肉羊生產過程中,不僅要保證飼料種類的豐富和儲量的充足,而且應根據羊的營養需要和飼料的營養成分配制全價日糧。在目前的養羊生產中,飼料供應無法保障,飼料利用率低,而且飼料種類過于單一、飼草品質差、日糧配合不科學等現象,嚴重地制約了我國舍飼肉羊產業的發展。
3.4經營管理粗放
禁牧舍飼后部分農牧民仍然沿用傳統粗放的飼喂方式,牲畜飼養粗放簡單,飼草料加工技術不足,營養搭配也不盡合理,還不能做到精養精喂,發病率提高。在舍飼經營成本相對提高的情況下,養殖經濟效益較低,影響了農牧民發展舍飼畜牧業的積極性。
4舍飼肉羊產業的發展對策
大量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已經證明,要加快我國舍飼肉羊產業化發展,需要在品種結構、基礎設施建設、飼草飼料利用模式、疾病綜合防治以及規模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和創新。因此,抓住機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依靠科技創新和龍頭帶動,加快舍飼肉羊產業化進程,已勢在必行。
4.1進一步提高肉羊品種良種化水平及強化高效、高頻繁殖與管理技術研究與應用
在注重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的同時,加強新品種(品系)的培育,從引進為主轉向引進和培育并重,逐步形成以自我開發為主的育種體系。積極探索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相結合的育種新機制,扶持肉羊良種企業集團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結合常規技術的應用,加快新品種培育。重點加強地方品種資源的保護,在保種的同時加強新品種培育和開發,逐步形成以保護促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良性循環機制。
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建立優質種羊擴繁與推廣體系;利用雜交優勢,推廣商品肉羊雜交化;運用同期發情和人工授精技術,實現批量繁育與規模化養殖;利用營養調控技術,發展肥羔生產。
4.2研究和開發舍飼養羊工藝模式、配套設施與設備
舍飼養羊在我國剛剛興起,對工廠化舍飼養羊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很成熟的工藝模式及工程設施配套技術。今后,可通過借鑒和參考工廠化養豬、養雞、養牛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結合羊的生物學特點和行為學特性,積極開展舍飼養羊工藝模式、配套設施設備研究,解決舍飼養羊中出現的一些關鍵問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養羊業生產水平。
4.3建立飼草、飼料高產栽培、加工與高效利用的生產供應新體系
飼料、飼草是發展舍飼養羊業的基礎。采用非蛋白氮的利用,飼料組合效應、飼草青貯與秸稈微貯,提高飼草的利用率。目前我國的農作物秸稈被家畜利用的可食部分不足20%,開發潛力很大,若將可食部分的利用率提高到50%,尚有2億t以上的作物秸稈可被利用。要對天然草地進行人工改良,或者種植人工牧草,在耕作制度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實行三元結構,從而保證羊群飼草、飼料的全年均衡供應。
4.4采用綜合防治技術,提高對疾病的控防能力
舍飼由于飼養密度較高、容易造成應激。開展肉用種羊、雜交羊和育肥羊常見疾病的研究,探索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措施。是保證舍飼養羊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從環境調控入手,按照羊的生理要求,研究開發舍飼條件下的常規防疫技術,在特殊氣候、環境情況下的應激防范技術。隨著種羊引進的同時,也引進了多種新病病源,要及早防治。在牧區和農區,要普及綜合防治技術,以確保產品質量、生態環境、人類健康條件的安全和全面改善。
4.5大力發展加工業,積極開拓畜產品市場。
要積極扶持肉羊業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增強舍飼肉羊產業的發展后勁,帶動舍飼肉羊業的發展。完善相關的標準體系,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監控,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重視對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支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積勵發展肉羊產品的精深加工。結合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培育一批畜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和跨國經營的示范龍頭加工企業,促進畜產品出口。
5結語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畜牧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傳統的養羊模式已不適應養羊業現代化生產的要求,禁牧舍飼、保護生態、實現生產生態雙贏已是大勢所趨。加強舍飼肉羊新品種培育,研究繁殖高、效益高等管理技術,飼養工藝模式;同時增加規模化養羊的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質量;努力提升我國的養羊業整體水平,使羊肉產品能及早走向國際市場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