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創術
Debridement
清創術是外科的基本技術之一,指用外科技術對創傷處進行擴創、清除異物和壞死組織,止血和固定等以促進創傷愈合的一系列過程。清創應在傷后盡早進行。通常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傷后0.8h可能出現感染。如開放性傷口,6~8h內行清創縫合;8~12h以內的傷口如傷口較清潔,經徹底清創后也可縫合。
操作方法
1.麻醉
四肢遠端和體表小創口的清創可在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常用2%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注射液。四肢較重的創傷應選用區域阻滯麻醉或硬膜外麻醉。顱腦、胸腹部創傷最好用全身麻醉。
2.創面清洗消毒
選用無菌敷料覆蓋創面,剃除創傷周圍的被毛,清洗創面周圍皮膚,油垢可用汽油清除,再用肥皂水清洗,最后用蒸餾水清洗。周圍皮膚清洗完后再清洗創部。先用等滲鹽水簡單沖洗,再用1%雙氧水沖洗,再用等滲鹽水大量反復沖洗。沖洗可加壓進行,有商品創面沖洗器可造成脈沖或壓力沖洗,無條件的則可用無菌的塑料瓶作簡單的沖洗器使用。創面沖洗后用碘伏消毒液進行皮膚消毒,消毒后按常規鋪無菌紗布。
3.擴創與暴露
清創應在充分暴露后進行,仔細清除創面內異物及血凝塊。為了處理傷口深部,必要時可擴大創口和切開筋膜。清理創面直至比較清潔和顯露血液循環較好的組織,四肢創口可沿肢體長軸切開,關節處創口可作S形或Z形或弧形切開。
4.失活組織和異物清除
創面內壞死失活的組織應及時切除,操作必須按照組織的解剖層次由淺及深逐層進行。有時判定組織是否失活有一定困難,可根據組織的形態、顏色來判斷,切開后有出血的組織可判為存活組織。壞死組織清除后創面應徹底止血,以免形成新的血腫。創面內的異物應盡量取出。
5.引流
較深的創口應放置引流,引流物可選用橡皮片、橡皮管、紗布條等,片狀引流物可將創腔內液體(如血液、滲出液等)引出至敷料上,管狀引流物外接引流袋,有時加用負壓或沖洗以便使引流更充分。
6.縫合
清創后立即縫合創口稱一期縫合。適用于污染程度輕,供血豐富的創傷,如頭面部傷。胸腹腔、關節腔也應一期縫合關閉。神經肌腱血管組織應以皮膚覆蓋。污染重的傷口、已發生感染的傷口一般不予一期縫合,而應待感染控制后作二期縫合,或者只縫合深層組織,延期(1~4天后)縫合皮膚和皮下組織。
7.術后處理
()合理應用抗生素(有條件時在做藥敏試驗后有選擇地應用抗生素)。
()關節傷口處理時要考慮有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
()術后3天換藥,如有明顯感染征象,可拆除部分縫線利于膿汁的排出。
()對較深的傷口,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注意事項
1.切除傷口前,應考慮傷口周圍的組織形態和功能的恢復,盡可能保留和修復重要的血管、神經和肌腱。較大的骨折片,即使已與骨膜分離,應盡可能地復位保留。
2.清洗和消毒必須干凈、徹底。
3.傷口內止血應徹底,以免再形成血腫。
4.縫合時不能殘留死腔,皮膚缺損時應及時植皮以保護組織(特別是神經、血管、骨關節)。
5.傷口內是否使用抗生素,應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但局部應用抗生素不能代替清創處理。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