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改變不合理的羊群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的羊群結構一直處于不合理狀態,特別是在牧區的表現較為突出。特點是羊群大,多為800—1000只一群,羊群中有母羊,有羯羊,有公羊,有幼齡羊。母羊中,繁殖母羊比例低,一役在50%左右。所以,羊群增殖慢,羊質量不高,經濟效益低。必須建立合理的羊群結構。
羊群結構應以繁殖母羊為基礎,按照適當比例配置性別、年齡和用途的羊,以利于組織再生產,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產量和經濟效益。
各種生產用途的羊群結構要求不同,按年底(或年初)存欄統計,產肉為主的粗毛羊,每群繁殖母羊應占70%;毛肉兼用羊應為60%—70%;毛用羊應為50%—60%。以產肉為主的羊群,若繁殖母羊比例在60%以下時則難盈利。我們知道新西蘭是養羊生產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其繁殖母羊占總數的70%。
(二) 利用多胎力高的品種
歐洲,美洲及大洋洲養羊業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半細毛羊養羊業中,羊毛和羊肉的生產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羊的繁殖率和羔羊的成活率。在正常的飼養條件下,每生產1千古羊肉,產雙羔的母羊比產單羔的母羊飼料消耗少35%—50%。用多胎力高的品種進行羔羊肉生產,既可提高母羊的生產比重,又可減少飼養母羊的數量。若把羊群中母羊的比例由60%提高到80%,每100只母羊的產肉量可嗇28%,半細毛產量可提高13%以上,而每100只帶羔母羊的飼料消耗僅增加16%—18%。
正是因為具有繁殖力高的的綿羊品種能產生上述的經濟效益。所以許多國家才引用多胎力高的綿羊品種同本國繁 殖力低的呂種雜交,提高產羔率,生產羊毛和羊肉。據報道(1979年),世界各國已有40多個綿羊品種與芬蘭的蘭德瑞斯羊和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羊。我國綿羊呂種中的小尾寒羊、湖羊及大尾寒羊,具有繁殖率在200%—250%以上的性能,在山羊中具有高繁 殖力的呂種就更多了。這是我們發展羊肉生產的最寶貴的遺傳資源,應重視利用。
(三) 當年羔當年出欄
當年羔羊當年出欄,特別是在牧區更應提倡,要改變舊有的養“長壽羊”的觀念。在牧區習慣宰殺大羯羊,一般養到3—4歲才宰殺,從經濟上說這同當年生羔羊當年屠宰比較就很不合算了。據牧區的調查,生長發育正常的當年生羯羊,到冬季時,體重可長到35—40千古,如不宰,經過一個冬春季節,由于采食質差的枯黃草,加上低溫寒冷氣候的影響,體重下降10—12千古。要合體重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需經過1年的飼養,這樣飼養時間拖長,體重增加較少,國大了飼養成本。國外也有這方面的經驗,據前蘇聯布伊洛夫的試驗,肉用羯羊在8個月齡時屠宰,平均體重35.5千古,產毛量1.5千古,收入23.3個盧布,純收入5個占布。而18個月齡時屠宰,平均體重44.4千古,剪毛量3.2千古,收入33個盧布,但志損1.6個盧布。說明肉用羊18個月齡屠宰,產肉成本比8個月齡屠 宰高50%。
羊的生長增重規律是前期快,后斯慢,到1.5—2歲時達到體成熟,逐漸停止生長。生后前3個月骨骼生長最慢,4—6月齡肌肉和體重增長最快,以后脂肪常駐積速度增快,到1歲時,肌肉和脂肪的增長速度幾乎相等,而飼料報酬隨日齡增長夏秋季牧草營養豐富、氣候好的優勢,對用于生產羔肉的羯羊在夏秋季青草期放牧育肥,入冬后適時屠宰,是節省飼料、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
(四) 采用雜交方式
國外進行羊肉生產中,主要是采用雜交方式。同內已在這方面開展了試驗。積極推行雜交和利用雜種優勢,是取得養羊優質高產高效益的生要途徑。試驗結果表明,二品種雜交,子代產肉量比父母品平均值提高12%;三品種雜交,更能顯著地提高產肉量和飼料報酬。但是不能忽視,推廣良種和利用雜種優勢必須與改善飼養管理結合起來,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雜種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父本優勢,可用純種公羊,也可用雜一代公羊配種,用雜一代公羊配種所生產的肥羔,與用純種公羊配種所生產的肥羔的差異,就是父的雜種優勢。
二是母本優勢,其影響因素較多,通過比較純種母羊和雜一代母羊的生產性能即可得到。
三是個體雜種優勢,如羔羊的斷奶重就是個體雜種優勢。把這3種優勢巧妙地結合起來,就有可肥達到我們希望的目的。
個體雜種優勢在雜一代時表現突出,當兩個不同的純種進行雜交時,可以得到最大的雜交優勢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