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暴發性死亡的原因和對策 | | 魚類暴發性死亡的原因和對策
俗話說“養魚不瘟,富得發昏”,老百姓所說的“魚瘟”即魚類因病害等原因而發生暴發性大規模死亡的現象。魚類一旦出現暴發性死亡,塘魚會在短時間內所剩無幾,甚至全軍覆沒,給養殖生產帶來極大的損失,對養殖業者心理和精神上打擊很大,難怪他們談“瘟”色變了。其實,除了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能引起魚類暴發性死亡外,水質環境、營養代謝、有毒物質等因素也會引起魚類暴發性死亡。在本文中,筆者就魚類發生暴發性死亡的原因以及相應的對策一一加以分析。
一、 魚類發生暴發性死亡的原因
1. 病毒性病害
主要由病毒感染而發生暴發性死亡。其中危害最大的要數草魚出血病,是由草魚呼腸孤病毒感染引起,主要危害2.5~15cm大小的草魚種,死亡率極高,可達80%以上,造成大批草魚種死亡。一般發病水溫在20~33℃,最適流行水溫27~30℃,流行季節在6月下旬至9月底,8月份為發病高峰期。其它的病毒性病害有:鱉鰓腺炎、虹彩病毒病、彈狀病毒病及鰻魚狂游癥等。有些病毒性疾病并不會直接引起魚類的大規模死亡,但由于感染病毒后,魚類的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也會導致魚類暴發性死亡。
2. 細菌性病害
主要由細菌感染而發生暴發性死亡。危害最大的當數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和魯克氏耶爾森氏菌引起的魚類暴發性出血病,該病從2月底至11月、水溫在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溫持續在28℃以上的高溫季節為嚴重。魚齡從2月齡至成魚均可發生此病,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在95%以上,是造成魚類養殖損失最大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它的細菌性病害有: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等。
3. 寄生蟲性病害
主要由寄生蟲寄生而發生暴發性死亡。有車輪蟲病、斜管蟲病、指環蟲病、三代蟲病、小瓜蟲病、孢子蟲病、錨頭鳋病、中華鳋病等,一般只在魚類苗種階段可發生大規模死亡,而在成魚則不會,但是當寄生蟲寄生后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時,則成魚也有可能發生大量死亡。
4. 營養代謝影響
現在的魚類養殖模式,基本上是投喂顆粒飼料,或只喂顆粒飼料,很少投喂天然飼料了。如果一味投喂顆粒,營養就不太全面,長期投喂,會造成魚體內脂肪積累過多,肝臟受到損傷,發生脂肪變性,魚的免疫能力大大下降,易發生病原性疾病而導致大量死亡。如今年在湖北和蘇北一帶流行甚廣、危害甚大的草魚肝膽綜合癥就最為典型。
5. 水質環境因素
主要是因為水質環境中的某些指標嚴重超標,當超過魚類的忍受范圍時,魚類就會發生大量死亡。在養殖池塘中,由于魚類排泄物及殘餌的的累積,而排泄物及殘餌都屬蛋白質,在水體微生物的作用下經生化反應脫氨,在水體中氨態氮、亞硝酸鹽累積多了就會超出魚類正常忍受的范圍,如果此時水體中的酸堿度偏高,氨及亞硝酸鹽的毒性就會大大增強,使魚發生毒性反應而發生大量死亡。
6. 毒性物質作用
有農藥中毒、消毒劑或殺蟲劑應用不當中毒、藥物使用過量中毒、攝食有毒物質中毒等。一般來講,中毒均有明顯的毒物接觸史,有些毒物可引起魚類急性中毒,病勢發展迅速,可造成魚類的大量死亡。另外,魚類攝食了霉爛變質的顆粒飼料或浸出菜餅后,這些物質有較強的毒性,會使魚類發生食物中毒而大批死亡。
二、 魚類發生暴發性死亡的對策
1. 病毒性病害對策 對于魚類的病毒性病害,關鍵在于預防。如危害較大的草魚出血病,就可在放養魚種前進行“草魚出血病疫苗”的注射,一般保護率可達到80%以上。所以養殖業者不能怕麻煩,要盡可能地做好這項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養殖過程中做好水質的管理和飼料投喂工作,每10天投喂兩天“肝膽康”保肝護肝,每天拌料投喂一次“水產專用Vc”,增強魚體的抗病力,就可以大大減小病毒病發生的機率了。
2. 細菌性及寄生蟲性病害對策 對于細菌性病害,主要是控制魚塘水體中致病細菌的繁殖,將其數量抑制在發病數量級以內。這就要求平時定期消毒,每7~10天用“魚菌凈”、“魚菌凈2號”、“菌敵”或“強氯精”、“桂花爛鰓靈”消毒一次,阻止致病細菌的過度繁殖。發生細菌性病害后,要用消毒劑連續消毒2次,同時用“出血平”、“精博暴血平”、“魚病康”、“漁夫寶”、“潰瘍平”或“健魚樂”等藥物拌飼料內服,連續內服3~5天為一個療程,可有效防止魚類細菌性疾病的蔓延,促進魚體的康復。對于寄生蟲性疾病,在寄生蟲病高發季節,可定期使用“滅蟲精”或“滅蟲精2號”等藥物來預防,發生了寄生蟲性病害后,用顯微鏡確診是何種寄生蟲引起的,再用合適的殺蟲藥來殺蟲,同時再潑灑一次消毒劑來消毒水體,以防細菌繼發感染。
3. 營養代謝影響的對策 對于長期投喂顆粒配合飼料的魚塘,有條件時適當配合投喂一些天然飼料,如水草等青飼料,停喂一段時間顆粒飼料。同時定期拌料投喂保肝護肝、強肝利膽的藥物,如“肝膽康”、“健肝寶”、“肝胃樂”等,配合“水產專用Vc”一起使用效果更佳,這樣能有效預防脂肪肝、肝膽綜合癥的發生。
4. 水質環境因素影響的對策 主要是由于氨態氮及亞硝酸鹽的含量超標引起的引起魚類死亡的。當養殖40~50天后,水體中這兩個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標,而酸堿度又偏高時,極易引起魚類的氨和亞硝酸鹽中毒而發生大量急性死亡的現象。在養殖過程中,要每15天定期使用一次“活化利生素”、“亞硝鹽速降”或“益菌多”、EM菌制劑等微生物制劑,池塘底質惡化嚴重時可結合使用“雙效底凈”、“多氧底改王”、“底改專家”等底質改良劑,能大大消除水體中氨態氮、亞硝酸鹽的含量,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杜絕魚類因氨態氮及亞硝酸鹽含量超標而發生的大量死亡事件。
5. 毒物中毒的對策 一旦發生魚類中毒,要及時果斷地處理,迅速排除毒物,同時采取措施對癥治療。發生消毒劑、殺蟲劑或農藥中毒時,應立即大量換水,引進清潔水源,使魚脫離中毒環境,并應用適當的解毒藥物進行中和、沉淀處理,消除殘留的有毒物質,阻止毒物的進一步吸收。同時用葡萄糖、小蘇打、“解毒救星”等藥物紓解魚類因中毒所致的各種機能障礙,緩解中毒癥狀、恢復生理機能。對魚類已吸收的毒物,要選擇合適的藥物設法降低血液中的毒物濃度,阻斷毒物的作用,如魚類發生有機磷中毒時,可用阿托品來排除魚類體內的毒物。對于魚類攝食有毒物質而發生死亡的現象,主要是由于攝食霉變的顆粒飼料和浸出菜餅引起的,這種現象重在預防,只要保證飼料的新鮮,不投喂霉變的飼料和浸出菜餅,就不會發生食物中毒的現象了。
筆者注意到,由于管理的不慎,魚類暴發性死亡的現象在養殖過程中時有發生,令養殖業者絕收的事件一再上演,十分令人痛心。其實,魚類暴發性死亡現象重在預防,出現不好的苗頭應及時處理。只要把預防工作做好了,管理工作做到位了,應該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小魚類暴發性死亡發生的機會。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