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與中國奶源的現狀
1.1 、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牛奶生產基本上處于一個平穩發展階段,年際間變化不大,產奶量一般維持在 5 億噸左右。
1.2 、奶業發達國家總的趨勢是奶牛數量、農場數量和奶農數量都在減少,牛奶產量保持穩步發展,單產水平不斷提高。奶業發達國家成年母牛年單產 7500 千克左右,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6000 千克的單產量。美國 1984---1994 年的 10 年間,美國奶牛總數減少了 13.80%, 單產卻提高了 28.60%, 牛奶總產量仍然提高了 10.8% 。有配套數量的飼草飼料地及放牧地,重視疫病防治,品種改良,科學飼養奶牛,服務體系健全;采取機器擠奶,牛奶直接進入冷卻罐立即冷卻,保證生鮮牛奶的質量。平均飼養奶牛規模 50---100 頭 / 戶。歐洲 50 頭 / 戶左右,美國 100 頭 / 戶左右,澳大利亞、新西蘭 200---300 頭 / 戶。澳大利亞、新西蘭其優勢主要體現在高效的放牧飼養體系。
1.3 、中國的奶業近 10 年以來年平均遞增率 20% 持續快速發展,奶牛總數及總產奶已躍居世界前三,潛力巨大。中國奶牛品種良種荷斯坦奶牛 30%, 改良荷斯坦奶牛 30%, 其他新疆褐牛、草原紅牛、三河牛、西門塔爾等。改革開放前, 80% 的奶牛在城郊國營農場飼養,現在是 80% 以上的奶牛由農民飼養。飼養規模小。 2005 年全國有奶牛養殖戶(場) 200 萬家,平均每戶飼養 5 頭,飼養 100 頭以上奶牛的奶農數 123 萬頭 , 僅占 11.2%, 成年母牛年單產水平 3645 千克,機械化擠奶程度約 30% 。
2 、規模化奶牛場的優勢
2.1 、擴大規模可以體現規模效益,提高飼養奶牛的經濟效益;
2.2 、有利于專業化的管理,重視品種改良、疾病防治、科學飼養,技術應用等;
2.3 、穩定性強,投入更多的精力專心經營奶牛產業,有利于長遠發展;
2.4 、由于專業化的管理,奶牛單產比小奶農要高,鮮奶質量明顯好于分
散的小奶農;
2.5 、具有科學飼養管理奶牛的示范效果,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的形象;
3 、規模化奶牛場的弱勢
3.1 、投入資金及生產成本較高,造成鮮奶的價格高于小奶農;
3.2 、大量的糞尿處理增加了環境保護的難度;
3.3 、增加防疫及疾病的控制難度;
3.4 、增加了管理的難度,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和管理;
3.5 、如果經營管理粗放不細致,奶牛場更容易虧損難以維持。目前一些奶牛場經營者缺乏科學管理奶牛場的知識及經驗,把飼養 100 頭奶牛等同于飼養 1 頭奶牛;
4 、中國奶牛場與發達國家奶牛場的比較
項目 中國 發達國家
奶牛品種 基本是荷斯坦 以荷斯坦為主兼顧其他品種
規模(頭) 小( 100---1000 ) 大( 1000---10000 )
牛舍建設 不標準 / 差別大 標準 / 舒適度高 / 利于機械操作
飼料、飼草 不標準 / 粗飼料質量差 配方標準 / 粗飼料質量高
機械化程度 部分 大部分(擠奶 / 飼喂 / 清糞 / 牧草收割)
電腦數據化 少數使用 / 數據統計分析粗 多數使用 / 數據統計分析細
防疫檢疫 力度不夠 / 補貼少 嚴格凈化 / 補貼
疾病 多(飼養管理差) 少(飼養管理好)
奶牛科研 不細 / 科研推廣差 較細 / 科研推廣好
奶牛場業主 文化低 / 接受新技術慢 文化高 / 主動接受新技術
環境衛生 起步階段 / 不衛生 注重環保 / 衛生 / 牛糞牧草循環
飼草地 / 放牧地 少 多
成本 低 高
鮮奶質量 一般 較好
奶牛場管理 不專業 專業
5 、奶牛場的經濟效益
奶牛場的經營管理是技術性強、管理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將奶牛科學理論及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應用于奶牛場的生產實踐,合理地將奶牛和人等資源有效結合起來,獲得利潤。如果奶牛場沒有合理的經濟效益,無論設備多么先進、奶牛多么高產,環境如何生態都將等于零,沒有存在的價值。
5.1 、奶牛場的成本:固定資產(土地 / 牛舍等建筑物 / 擠奶機等設備 / 奶牛等);貸款利息;飼料費用(精料 / 粗料 / 添加劑等);勞動力費用(工資 / 社保等);維修保養費(房屋 / 設備 / 道路等);水費電費環保費等;防疫檢疫費;配種疾病治療費;檔案記錄及檢測化驗費;運輸費(飼料 / 牛奶等);管理費(辦公 / 招待 / 培訓 / 車輛 / 待攤費等);稅;其他費用。
5.2 、奶牛場的收入:出售鮮奶款,出售犢公牛,淘汰奶牛,出售牛糞,出售育成牛 / 青年牛 / 成年牛(個別)等。
5.3 、奶牛場的效益;奶牛場的收入 — 奶牛場的成本。
4.4 、影響奶牛場效益的因素:成本項目、收入項目、管理水平等。
6 、 奶牛場經營管理要點
6.1 、品種:高產奶量,優質鮮奶;荷斯坦為主,其他娟姍牛、西門達爾等;注重育種(奶牛檔案、系譜資料完整,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
6.2 、牛群結構:一般成年母牛 60-65% ;育成后備牛 25-30% ;犢母 5-10% 。
6.3 、牛群規模:發達國家 1000---10000 頭(機械化程度高 / 管理水平好);適合中國的奶牛場規模是大型 2000---5000 頭,中型 500---2000 頭 , 小型 100---500 頭;規模太大不利于環境保護,管理難度大。
6.4 、配種懷孕:及時配種懷孕是首要任務,產后 60-90 天,產犢間隔 12-14 月,全年受胎率 >85% ;育成牛 15-16-18 月,體重 350-400 千克開始配種。
6.5 、飼料: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 60-65% ,相對集中固定采購,精飼料保證一個月庫存,粗飼料保證一年(干草 / 青貯等);定期對精飼料和粗飼料檢測營養成分,保證飼料的質量;配制全價的飼料,特別使用優質的粗飼料(苜蓿 / 全株玉米青貯等)。
6.6 、奶料比(奶價 / 精飼料價格):一般 1.5 以上較好 , 最好 2:1 ,世界平均 1.3, 中國 2003 年統計在 1.2:1 ,顯示中國精料玉米豆粕用量多價格高。
6.7 、單產:除了品種改良外,加強科學的飼養管理提高單產,這是獲得降低奶牛場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指標,年單產應該高于 7000 千克。
6.8 、奶價:合理的奶價是奶牛場開源的主要指標。
6.9 、防疫檢疫:定期打疫苗檢疫,如口蹄疫、結核、布病;買健康奶牛,奶牛場進出嚴格消毒等制度,凈化奶牛群。
6.10 、奶牛疾病:預防乳房炎、子宮炎、蹄病、代謝病等,減少死亡率 1-5% 。
6.11 、淘汰奶牛:年淘汰率 15-30% ,及時淘汰低產牛、發育不良等無飼養價值的奶牛。
6.12 、牛舍建設:現在許多奶牛場牛舍結構不科學,如牛床、排水糞溝、飼料庫、運動場、環保設施等,增加許多運行成本。特別要處理好環境保護的問題,奶牛糞尿的無害化處理。
6.13 、數據統計:充分使用電腦管理軟件,建立數據庫,分析數據便于管理。認真開展奶牛性能檢測( DHI ),對提高奶牛的單產、鮮奶質量、健康改善及品種改良等具有重要作用。
6.14 、提前做好各種生產計劃:人員計劃 / 牛群周轉計劃 / 飼料計劃 / 產奶計劃 / 配種產犢計劃 / 防疫檢疫計劃 / 等。
6.15 、犢牛飼養( 1-6 月):預防疾病,合理控制日增重 700 -720 克 。
6.16 、育成牛飼養:合理控制日增重, 7-12 月: 105 千克; 13-17 月: 90 千克; 17-18 月體重 375 千克。
6.17 奶牛生產經營責任制:細化各個方面的責權利,與產奶量 / 鮮奶質量 / 消耗等指標掛鉤;這是相當重要的,執行力是否到位?高技術沒有好的管理也等于零!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