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的微生態學防治
在抗生素普遍應用,微生態失調,耐藥性的產生日益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的嚴峻形式下,要想有效地防治感染,必須要從感染發生、發展的多個環節上尋找預防、治療感染的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微生態理論可為預防、控制感染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治療手段。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應用抗生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延緩耐藥菌,尤其是多重耐藥菌的形成。除此之外,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又給合理應用抗生素賦予了新的要求:保護原籍菌群,保持正常微生物群形成的生物屏障,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防止定植抗力的下降,防止腸道耐藥菌的形成與過度生長,減少由腸道細菌易位引起的內源性感染。
(二)微生態制劑的應用
微生態制劑主要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
1. 益生菌:目前已經明確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為人體有益生理菌。補充醫學益生菌的目的在于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修復腸道菌膜屏障,提高腸道定植抗力,抑制潛在致病菌過度生長,促進腸上皮細胞分泌黏蛋白及潘氏細胞分泌SIgA,調節全身免疫功能等。早在1994 年,WHO 就認識到耐藥細菌所產生的危害,建議用微生物干預治療(MIT)或聯合非病原菌輔助治療來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量。目前益生菌在體外、動物以及人體防治感染實 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益生菌拮抗病原菌的體外和動物實驗:Gibson 等實驗表明,各種雙歧桿菌能產生對沙門菌、李斯特菌、彎曲菌、志賀菌和霍亂弧菌等有抑制作用的物質。Jeffrey Howard 和Gregor Reid 兩人第一次在實驗外科傷口中用植物乳桿菌活菌來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在他們的一系列實驗中證實了植物乳桿菌至少部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黏附于聚苯乙烯表面,而這種起到作用的物質為它的外分泌膠原結合蛋白,但是目前尚未得知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否會對這種抗菌蛋白質產生耐藥。這也說明了通過微生物干預有著光明的前景,但正式應用臨床還有待更多的實驗。益生菌還可以減少大鼠器官移植前后細菌的易位,最近德國的一項動物研究顯示:在同基因骨髓移植前預先服用益生菌不僅改善了動物的存活率和減少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而且減少了腸道細菌易位至腸系膜淋巴結的數量。(2)人體實驗:益生菌在防治腸道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歐洲多中心臨床試驗表明:用乳桿菌(L.GG)治療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后,其病程及住院時間均縮短,此外該株細菌還可預防營養不良特別是配方喂養兒的腹瀉。雙歧桿菌(B.breve)能通過促進sIgA 的產生,對輪狀病毒感染也起治療作用。
另外益生菌防治幽門螺桿菌(Hp)胃炎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智利的一項隨機對照雙盲臨床實驗表明:252名無癥狀但經13C尿素呼氣實驗證實為Hp感染的 兒童,連續服用Lactobacillus johnsonni La14周后發現其DOB 值呈明顯下降,認為其治療Hp 感染有一定的療效。
除了防治胃腸道疾病以外,早在1987年,Reid 等第1次報道了通過口服益生菌LactobacillusGR1和RC-14治療泌尿生殖道感染(復發性真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和泌尿道感染),10 天治療后10 例患者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目前認為其作用是通過增強黏膜免疫有關。最近實驗還發現先用非致病性大腸埃希菌83972定植泌尿道可以預防一部分革蘭陽 性、陰性和真菌的感染。
2.益生元:益生元包括乳果糖、乳梨醇、果寡糖、菊糖等制劑,是一種能選擇性的促進一種或幾種有益菌生長,從而促進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低聚糖。它能通過選擇性的促進有益菌的生長以提高定植抗力,并籍此抑制潛在致病菌生長及其有害代謝物的產生,以減少內毒素的產生,如服用果寡 糖后能減少豬腸道傷寒沙門菌屬的排泄。
(三)抗生素與微生態調節劑的聯合應用問題
由于在臨床上,大部分伴感染的危重患者必須使用抗生素,而廣譜抗生素必然對微生態活菌制劑產生影響,并不可避免的造成人體微生態系統平衡的紊亂,這似乎制約了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從目前的研究資料結果看,抗生素與活菌制劑合用對某些感染的治療效果優于單用抗生素的治療效果。Wullt等在治療腸道難辨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時發現甲硝唑聯用植物乳桿菌治療方案的效果優于單用甲硝唑,且沒有發現副作用。Hamilton- miller 在統計分析了7 個已經發表的協同使用益生菌和抗生素的體內實驗后發現有兩組實驗Hp 感染的治愈率較對照組明顯增加,另有4 組實驗顯示副作用明顯下降。目前關于其確切機制有待于進一步闡明,我們推測可能是由于益生菌的代謝產物和抗生素對病原菌有著一定的協同拮抗作用有關。
四、問題和展望
利用活菌制劑進行微生物干預的方法來治療感染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是目前研究顯示僅有少數菌株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所以如何選擇益生菌以及保證有足夠數量的活菌進入腸道并起到相應作用是需要進一步探索,而且這些菌株在腸道中怎樣殺滅和抑制病原菌、如何阻斷病原菌致病過程和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的機制尚 需進一步闡明。
目前研究表明,感染與腸道微生態有密切的關系。腸道微生態失衡對感染的發生、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且用微生態調節劑防治感染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并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同時,也有眾多機理尚需進行深入研究。最近Science 和Nature等雜志連續撰文肯定了腸道菌群在維護人體健康中的重要性,認為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是人體三的一個重要"器官",參與了人體的生理、病理和藥理等過程,實際上形成了人體復雜代謝網絡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由于技術方法的局限性,很難深入研究人體微生態對健康和感染的影響。隨著系統生物學,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元基因組計劃的開展,腸道微生態有望得到深入、系統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將各種先進技術引入到微生態學研究中,這樣不僅可以從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各種角度研究腸道微生態對各種感染性疾病包括肝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的影響,還可以將微生態制劑對人體的作用機制和療效進行充分的展示和"挖掘"。摘自 李蘭娟 感染微生態學的研究進展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