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性微生態制劑根據用途可分為養殖環境調節劑、控制病原的微生態控制劑以及提高動物抵抗力增進健康的飼料添加劑等三類。因此,實際生產中應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制劑,預防動物常見疾病主要選用乳酸菌、片球菌、雙歧桿菌等產乳酸類的細菌效果會更好;促進動物快速生長、提高飼料效率則可選用以芽胞桿菌、乳酸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制成的微生態制劑;如果以改善養殖環境為主要目的,應從以光合細菌、硝化細菌以及芽胞桿菌為主的微生態制劑中去選擇。總之,在動物微生態理論指導下有針對性地使用,才能以最經濟的代價達到理想效果。
使用劑量微生態制劑的益生作用是通過有益微生物在動物體內一系列生理活動來實現的,其最終效果同施加的益生菌的數量密切相關,數量不夠,在體內不能形成菌群優勢,難以起到益生作用。根據試驗,如果一種細菌在盲腸內容物的濃度低于107個/克,該菌產生的酶及代謝產物不足以影響宿主;數量過多,超出占據腸內附著點和形成優勢菌群所需的菌量,非但功效不會增加,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微生態制劑用于特定養殖動物所需的菌群數量尚無統一的規定,德國學者認為,仔豬飼料中加入微生態制劑其含菌量應達到(0.2~0.5)×107個/克飼料,育肥豬飼料中加入每克含106個芽胞桿菌,糞中大腸桿菌減少35%,每天0.5克~0.6克方可起到治療效果,而乳酸桿菌因制劑不同而有差異,其數量不少于107個/克,每日施加0.1克~3克,一般添加量為0.02%~0.2%。
使用時間微生態制劑在動物的整個生長過程都可以使用,但不同的生長時期其作用效果不盡相同。一般在動物幼體,此時體內微生態平衡尚未完全建立,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弱,此時引入益生菌,可較快地進入體內,占據附著點,效果最佳。另外在斷奶、運輸、飼料轉變、天氣突變和飼養環境惡劣等應激條件下,動物體內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使用微生態制劑對形成優勢種群極為有利,因此,把握益生菌的應用時機,盡早并長期飼喂,使其益生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與抗生素合用抗生素由于其殺菌效果、重復性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多少年來一直被作為養殖動物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在防治常見疾病、促進動物健康成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考慮到微生態制劑在治療突發性疾病方面的缺陷,在動物發病期,可先選用針對性較強的抗生素殺滅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控制疾病的蔓延。但抗生素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動物體內的正常菌群也遭到破壞,此時應及時引入微生態制劑,通過其獨特的益生作用,使紊亂的腸道菌群平衡得到恢復,此所謂微生態制劑與抗生素的協同作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