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年人视频_国产一区欧美二区_色悠久久久久综合先锋影音下载_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查看: 2722|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下象棋說開去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16:2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align=center][color=red]從下象棋說開去[/color][/align]
    下象棋的時候,棋匣子一翻過來,紅黑兩種棋子,掉滿在棋盤上。這時候下棋的人伸出手去,是拿紅色的棋子,還是黑色的?

    如果下棋的人一伸手就拿紅的,大家看了有什么感覺,會不會認為這位仁兄太自大了,還是根本是外行?根據不成文的規定,應該先拿黑色的才正確。

    雙方都要拿黑色的棋子,若是按照兩方“競爭”的心態,一定被看成是“爭”著拿黑棋。但中華民族的心態,卻是“禮讓”為先。我們手上的動作有“爭”的樣子,心里所想的,卻是“讓”紅棋給對方,以表示尊重,完全是謙虛的美德。

    “你的象棋下得比我好,我不敢拿紅的,誠心誠意把紅棋讓給你。希望你手下留情,不要讓我輸得太難看。”這是禮讓的心情,并非嘴上說得好聽,而是在實際行動中,表明自己的心意。

    “你的輩份比我高,至少年齡比我大,雖然從來沒有交過手,但我還是表示謙虛的好意。先禮后兵,才是中華民族的良好修養。”這是另一種用意。

    “雖然我的棋藝比你高,但是驕兵必敗,狂妄自大只會讓人心生不滿。為了不使大家看不起我,當然還是要禮讓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的盛情難卻,就應該客氣地把紅棋接過來。

    讓來讓去,讓給比較適合拿紅棋的人;而不是爭來爭去,看誰搶得到黑棋。可見心里想的,才是實情,口頭上說的,并不可靠。我們不太相信別人說的話,通常會從實際行為上加以印證,便是這個道理。

    堅持要黑棋,有時變成故意令對方難堪,太過份了;完全不禮讓,伸手便拿紅棋,無論如何總是不及的表現。我們常說“太固執,會敗事;不固執,會礙事”,可見過與不及,都不是好事情,合理最好。

    雙方見面,先禮讓一番。在禮讓的過程中,尋思由誰拿紅棋比較合理。有了答案之后,雙方取得默契,各拿各的,很快就楚河漢界,涇渭分明了。

    接下來,依據“占紅不占先”的規矩,拿紅棋的人不得先出手,冷靜地坐在那里,讓持黑棋的人走出第一步。如果雙方都不動,持紅棋的人可以作出“讓”的手勢,持黑棋的人,便義不容辭,動手了。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16:23:51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社會,各種規矩都有。但是,只是口耳相傳,并不硬性地做出明文的規定。為什么這樣,理由有三:

    一、凡事硬性規定,等于戒律。既對人不夠尊重,又有違以人為本的精神,好像不得不如此這般,心里的感覺,完全得不到重視。不明文規定,則一切出于自己的意愿,誠心誠意,內心自然愉悅。拿黑棋,固然愉快,拿紅棋,也十分喜歡。看的人也覺得雙方都內行,倍加敬重。

    二、不硬性規定,更加具有彈性。和長輩或上司下棋,先要把他的紅棋安排妥當,自己再迅速地整理好黑棋。這種方式和拍馬屁、討好無關,不過是營造一種氛圍,讓他享有備受敬重的感覺,增進雙方的感情,在歡愉中知所進退地廝殺一番,是和諧社會的良好表現。

    三、硬性規定,則變成一種形式。大家都知道,內心的感覺無從考驗。無硬性規定,一出手便知道內行或外行,成為第一道考驗關卡。連這種禮貌都不清楚,可見不關心也不常打聽。用這種人當干部,自己一定加倍操心;和這種人做朋友,也應該特別小心,免受牽累。

    身為中華民族,必須養成習慣,隨時打聽相關的信息,以便入鄉隨俗。經得起種種考驗,才能出人頭地。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16:24:38 | 只看該作者
實際上,現代企業所重視的企業文化,便是一些不成文的規定。隱隱約約存在,卻永遠道不清晰。因為一旦明確化,說得清楚明白,便成為戒律,失去了藝術氣息。

    一般人覺得,黑的不如紅的亮麗,很容易憑自己的喜好伸手便拿紅棋。我們用禮讓紅棋來考驗下棋人的修養,十分合乎人性。用人的第一原則,就是把“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的人淘汰掉。

    拿紅棋的人,率先走出第一步,我們便知道他原來是個外行人,只是運氣不錯,懵懂地過了第一關。現在來到第二個關卡,馬上被辨識出來。象棋設計占紅不占先的原則,用意即在優待禮讓紅棋、持有黑棋的人。否則禮讓的人吃了虧,爭強好勝的人反而到處占便宜,有什么人還肯心甘情愿地持續下去呢?

    如果有人在下棋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都使盡心力,絲毫不顧及對方的感覺,我們心中有數,這是個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自我主義者。在工作中,和同仁的配合度必然很差,不容易和別人合作。領導也不放心把大項目委任給他負責。

    同時,下棋時的態度如何也是考驗下棋人的關卡。吃掉對方一個棋子就欣喜若狂,被人吃掉一個棋子便如喪考妣,這種人還能用嗎?小心為上。

    有了輸贏的結局,也是考驗的重大關卡。通常由取勝的一方開口:“承讓,承讓”。接著由落敗的一方說:“果然棋藝高明”。前者給敗方面子,后者則順著臺階走下來,贊美對方高明,表示自己并不弱。

    輸的人如果不服氣,可以說“再討教一盤”,最好不要說“今天很奇怪,好像有一點中邪”。贏的人還想下,可以說“這一盤不算數,是我的運氣好,下一盤我可沒有勝算”,千萬不要說“怎么,服不服氣,不服氣再來一盤?”接受挑戰時,可以說“難得有機會向你請教,樂于奉陪”;不愿意時,應當說“實在不好意思,我還有一點急事,下次一定奉陪”。再熟悉的朋友,在輸棋的時候,也不該刻意刺激。因為心情不好時,很不容易穩定情緒,稍微不留意,便會惱羞成怒,翻臉不認人,說出更加難聽的話,鬧成僵局。
地毯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16:25:07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式管理,在控制方面,可以說全面而無形。我們為了達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互相信任,必須經由較長時期的彼此考驗,所以不成文的關卡特別多。

    人與人之間,若是不能夠相互信任,稍微一些變數,都很有可能造成彼此的矛盾,甚至產生沖突。不但無法精誠合作,而且很可能互相干擾,遭受傷害。但是,我們也知道,不信任會破壞團結的力量,過于信任卻會促成更為可怕的欺騙。又是過與不及的“度”,實在難以掌握。因此采取“由小信任到大信任”的考驗過程,也就是經由不斷的考驗,逐步增加信任度。

    新進人員,不應該憑空要求獲得同仁或上司的信任。最好心里存有這樣的準備:“自己好好表現,以提升信任度”。同時,把“信用”當作第二生命,知道“信用只能夠增加,不允許降低”。因為一旦降低,要恢復別人對自己的信心,難度更大。

    愛惜自己的信用,有機會便籍著具體的行動來增強大家的信心,成為組織內每一成員共同努力的目標。

    我們明白,人們不會相信文字上的簽署或者口頭上的承諾。大家所重視的,是實踐的成果。所以“少說給人家聽,多做給人家看”,才是確保自己信任度的最佳途徑。少在這方面開玩笑,因為“狼來了”喊過三次之后,就再也沒有人會相信。最大的損失,即自己的信用破產。

    人與人不能不彼此信任,又不能夠隨便加以信任。在這種“兩難”的處境下,我們應發揮“兼顧”的精神,把信任和不信任合起來想,走出一條不會不信任,也不完全信任的道路。對每一個人,都相信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各有各的信任度,彼此并不相同。我們既不應該“一視同仁”地信任所有同仁,也沒有理由要求同仁毫不設防地相信我們。

    隨時有考驗他人的打算,也有接受他人考驗的準備,這是中國式管理的特有機制,表現出全面而無形的控制能力。有人說這樣一來,會不會覺得太累?我們則認為人是習慣的動物,習慣就好,怎么會覺得累呢?

    人是善變的。值得信任的人,也可能會變成不能相信的。世間變數最大的,便是人心。唯一的辦法,即是多方考驗,證明值得信任后才給予合理的信任。
5
 樓主| 發表于 2007-11-19 16:25:32 | 只看該作者
西方人主張通過制度面的制衡來加以控制,看起來規避了人性的陷阱,既科學又方便,卻無法使人盡心盡力。充其量只激發出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力量,也就是同工同酬的“平均人”所釋放的能量,僅此而已!

    中華民族,具有一種“不食嗟來食”的特性,對于不受尊重的飲食,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這一種骨氣,使得我們不能夠普遍運用有形的制衡機制。一般人而言,不怎么敏感,實際也缺乏能夠計較的資格。明說要考驗他,也不得不接受。這種“為三斗米折腰”的凡夫俗子,怎么樣都無所謂。但是,對于少數具有很大潛力,可以“以一當十”的奇才,若是不能設法激發他的潛在能量,讓他備受制度的束縛,恐怕最大的受害者是企業的領導者。好比劉備,千方百計要制衡孔明,對孔明來說,不過是不必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對劉備而言,卻永遠不能做大做強,豈不是十分可惜!

    中國式管理,以“一視同仁”為基礎,經由不斷地考驗,帶出“差別待遇”的核心團隊。對一般人員,用制度來約束,對特殊人員,則享以無形的殊榮,對其倍加尊重,使其潛力盡量發揮,合乎中國人的愿望。只要立公心,凡事站在公的立場,就十分值得鼓勵。
6
發表于 2007-11-19 21:53:01 | 只看該作者
太陽黑子厲害呀!單是象棋的執棋就能想到那么多,佩服+學習中!
7
發表于 2007-11-23 16:55:20 | 只看該作者
樓主厲害!佩服!從娛樂看管理,管理中又有娛樂,已經到到寓教寓樂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7-15 12:09,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