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牛業與日本奶牛業之比較分析
一、中國奶牛業發展速度比較
(一)中國奶牛數量快速增長,日本奶牛數量逐漸減少
到2002年底中國奶牛數量為687.3萬頭,比日本的奶牛數量多517.6萬頭。同期,日本的奶牛頭數由1980年的209.1萬頭,減少到2001年的172.6萬頭。
(二)中國牛奶產量高速增加,日本牛奶產量保持相對穩定
中國的牛奶產量由1980年的114.1萬t增加為2001年的1 025.5萬t,比日本的牛奶產量多194.4萬t。日本的牛奶產量90年代以來一直保持在820萬-840萬t之間。
二、中日奶牛生產水平比較
(一)中國奶牛個體產奶量比日本低60%左右
2001年中國存欄奶牛頭均產奶量為1811kg/頭,僅是日本的37.62%。榨乳奶牛單產中國也僅為3300kg/頭,日本為7500kg/頭,每頭榨乳奶牛單產比日本少生產4200kg牛奶。即中國2.5頭奶牛的產奶量等于日本1頭奶牛的產奶量。
(二)中國農戶奶牛飼養規模小
中國奶牛飼養以小規模生產、分散的農戶飼養為主,戶均飼養規模為3-5頭,飼養奶牛數量在20頭以上的規模經營比重不到1/4。而日本農戶飼養奶牛的平均規模為53.6頭,73.4%的農戶飼養規模在20頭以上。
三、中日奶牛生產技術水平比較
(一)中國奶牛良種比例低,日本都是高產奶牛品種
日本奶牛品種約99%是黑白花奶牛,還有1%是其它4個品種。
在中國的奶牛品種中,飼養的主要品種是荷斯坦奶牛及其雜交改良牛,在566.2萬頭存欄奶牛中,良種奶牛只有150萬頭左右,僅占26.49%。
(二)中國的擠奶方式大部分還采用手工擠奶
(三)生產技術
在奶類生產的技術方面,日本領先中國若干年,有的農戶能夠自己進行胚胎移植。
中國奶牛的人工授精技術已得到全面普及。
在原料奶生產的組織上,仍以松散的龍頭收購、農戶飼養方式為主,有些地方采用了契約合同方式,連接產加雙方。
(四)最新進展——日本利用奶牛生產和牛F1
近年來,日本人工授精(AI)法得到和牛F1(和牛×Holstein),即和牛精液輸到奶牛受胎而得到售價昂貴的犢牛F1。和牛F1犢牛價比荷斯坦犢牛價格高,其主要在于與荷斯坦牛相比,和牛肉質好、產肉量多、好吃味香、出欄日齡減少,并且高級部位(均產A級肉)的產肉率高,其肉市場價昂貴。因此,被用作抵制進口牛肉的競爭措施來生產和牛F1,來滿足日本市場需求。
四、中日奶牛生產成本與收益比較
(一)成本收益率
日本1頭榨乳牛1年的生產費用平均為63.68萬日元(折人民幣45217元),粗收益70.33萬日元(折人民幣49933元),純收益23.17萬日元(折人民幣16452元),成本的收益率在35.44%。
中國奶牛的成本收益計算與日本基本相似,但是沒有不同飼養規模的數據。2000年1頭榨乳牛1年的生產費用平均為7981.96元(人民幣,下同),純收益2325.64元,成本的純收益率為26.34%,比日本的成本收益率低9.1個百分點。
(二)勞動力成本
對于1頭榨乳牛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日本平均為116.83h,規模越大所花費的勞動時間越少,由10頭的259.02h逐步減少到80頭以上的75.82h。中國勞動時間71.5個工作日(折572h),比日本的要多花費455.17h,是日本的3.9倍。
日本勞動力成本為19.30萬日元,占全部生產成本的29.33%。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為715元,占生產成本的8.96%。
(三)物質費用成本
日本奶牛的生產成本中物質費用為45.00萬日元,占全部生產成本的70.67%。物質費用中飼料成本為26.68萬日元,占物質成本的59.27%。
中國奶牛的生產成本中物質費用為7266.96元,占生產成本的91.04%,比日本的高20.37個百分點。在物質費用中飼料成本占70%左右,比日本高10個百分點。
五、中日乳品加工比較
2001年,在日本841.68萬t牛奶中,有59%的原奶被制成液態奶出售,其余的41%的牛奶被加工成乳制品,如奶酪、黃油、脫脂奶、冰淇淋和酸奶等。日本有840家奶類加工企業,其中生產能力小于62t的有400家,生產能力62-310t的有105家,生產能力310-620t的有56家,生產能力620-1240t的有67家,生產能力大于1240t的有138家。
中國加工乳制品的品種主要有液態奶和固態乳制品兩大類。液態奶包括飲用鮮奶、酸奶和其它花色奶,固態乳制品主要是全脂和脫脂奶粉,而黃油、干酪和煉乳等由于加工技術和國內消費量的制約,產量很少。2000年全國液體奶和奶粉等固態奶制品產量分別達到1082萬t和82.9萬t,比1999年增長34%和14%,其中液態奶產量比5年前增長近2倍。
目前中國乳品企業大大小小約有1 500家左右,但其中95%均屬于中小企業。2000年在中國乳品加工企業1500余家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有359家,上億元的12家。銷售額排名前10位的企業,其液體奶的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總產量的62%,奶粉銷量約占全國奶粉總產量的33%。
六、中日政府扶持政策比較
(一)日本政府扶持政策
日本奶牛業政策由3個基本綱要組成,即用于生產奶制品的鮮奶價格補貼、按等分級定價和通過縣牛奶銷售部門實現的稅收(收益)和進口限額。另外,由生產合作社完成的強制性奶供應管理方案用于控制牛奶的供應。
1.用于生產奶制品的維持價格。1961年日本采取了一個間接與美國價格維持方案相似的維持系統。政府建立與美國的信貸公司購買價格相似的指導價。日本家畜業促進委員會在市場價格低于90%的指導價時,購買計劃內奶制品。1979年以后,因財政緊張,該委員會不再購買,而是提供財政幫助來防止過剩的產品流入市場。相反,當市場價格提高到104%指導價以上時,該委員會就將貯存的產品返銷給市場。日本依據市場的需求、奶供應情況為基礎,先計算奶制品穩定指導價,再推導出穩定的標準價。在這個方案建立不久,穩定的標準價就被認為對農民太低了,沒有反映出奶牛場的生產成本。生產廠家付給農民的穩定的標準價和農民奶牛場成本之間存在巨大的缺口。這樣,日本政府不得不補償這種差別以鼓勵日本奶牛業的發展。1966年穩定的標準價被劃成兩種價格:生產廠家付給農民的標準購買價和農民得到的保護價。為了管理牛奶供應和奶業成本,日本實行銷售定額系統,政府付給定額之內的保護價和標準購買價之間的缺口。從1966年以來,虧額補助法一直在實施。
2.牛奶銷售機購和分級價格。日本牛奶銷售有3個典型的特征:(1)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強制壟斷的價格差別;(2)液體奶和加工的奶制品兩個市場充分分開;(3)農民得到的是一個混合價格。政府指定一個合作社從事牛奶的供應,即縣內銷售委員會參與。這個委員會有實質性的專營權力。日本液體奶的價格,由每一個銷售委員會與生產廠家談判而定。日本大約40%的奶產于北海道,全部加工奶品款項定額的80%以上撥給北海道。
3.輸入限額。日本為保持市場穩定,虧額補貼法律保證家畜促進委員會對進口幾種奶產品成為專營權力機構。在農林水產省的同意下,當市場價高于穩定指導價時,法律允許進口指定的奶產品。但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以投標的價格售出。進口價與投標價差,由該委員會掌握。
4.供給管理項目。20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出現了牛奶長期過剩的問題。政府從1979年采用了限額來減少虧損補貼花費。生產合作社自己制定定額方案,超量受罰。農場主都將超出量自行轉化成奶制品來避免受罰。這樣就沒有受罰情況出現。此外,必要時,日本實施奶牛收買政策,給補助等措施。
(二)中國政府的扶持政策
由于奶牛業在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政府在管理方面,過去沒有專門針對奶牛業的政策。從2002年開始重視奶牛業的發展,在農業部發布《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中專門制定了“牛奶優勢區域發展規劃”,確定了京津滬牛奶優勢區、東北牛奶優勢區、華北牛奶優勢區等3個優勢區。為配合該規劃的實施,同年農業部又發布了“牛奶質量安全推進計劃(2003-2007年)”,提出到2007年質量安全目標應達到以下幾點:(1)無公害牛奶達100%;(2)良種奶牛頭數提高到占總奶牛頭數的60%;(3)牛奶標準化綜合示范區(基地)達85個;(4)牛奶市場抽查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5%以上。
七、啟示與建議
(一)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奶牛單產水平
1.應用國內外的先進實用技術。
2.要向奶農普及高產奶牛的飼養技術,提高奶農的飼養管理水平。目前中國農戶養殖奶牛存在兩個主要的技術缺陷:(1)防疫消毒衛生意識淡薄。不少養奶牛戶認為牛抗病力強,不注意加強防疫、消毒,結果往往導致奶牛發病死亡,造成損失。(2)初配年齡體重不達標準。奶牛初配年齡應為18-20個月,體重350-400kg,以便使奶牛達到體成熟和性成熟。但有些養殖戶在犢牛出生未足18月齡就開始配種,還有的養殖戶不注重育成期飼養管理,18月齡時體重只有250-300kg。
3.改良奶牛品種,不斷提高優質奶牛的比重。
(二)政府加強宏觀調控
中國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調節市場奶價,保證奶業的正常發展;其次,控制進口,不讓進口沖擊了國內的奶業;第三,改進統計和信息服務。政府應及時有效地為農戶、企業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提供各自需要的數據,及時提供市場信息和進出口數量與國際市場行情,以利于各方面有計劃地安排牛奶的生產。
農業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