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衛生”曾經是一個為公眾所熟悉的術語,現在,它似乎正在被“食品安全”所替代。《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去年完成的一項有關食品安全的調查顯示,近期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82%的受訪者表示,這些事件“肯定會”引發自己對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
在這次調查中,對于具體的食品安全問題,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達不到國家衛生標準的食品”最令他們感到擔心。其次是“假冒知名品牌的食品”,選擇這一項的人達到了21%。另外,還有16%的人最擔心“過了保質期還在銷售的食品”。
我們的動物源食品比起10年或者20年前著實豐富多了,特別是在超市里,不但可以買到各類你所需的豐富畜禽產品,還可以買到歡快游動的海鮮。那個憑票供應動物源食品的年代,仿佛已是很久遠。
然而,很多人卻在懷念過去那個時代,那個擁有安全、色香味俱全動物源食品的年代。也許只是個輪回,從質量到數量再到質量。然而輪回之前,面對琳瑯滿目的看上去正常,實則不知正常與否的動物源食品,怎么辦?
樹立新動物源食品安全觀
“不干不凈,吃了沒病”,今天看來大大有違食品衛生。然而,當多數人都為裹腹之食而四處奔波的時候,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不可能過高。用專家的話講,這時食品的安全標準就是“吃了不倒”——只要吃下去當時不會病倒就算是合格的食品。不會考慮藥物殘留、疫病、高氮、高微量元素等對人體的潛在危害。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國人正從溫飽走向全面小康,這意味著中國人正在結束“粗茶淡飯時代”,不僅要吃得飽,而且還要吃得精,吃得好。因此傳統的以“吃不倒”為標準的動物源食品安全觀已經嚴重不適應人民群眾生活的需要,它要求消費者必須樹立起新的食品安全觀,不僅要關注食品的“現時”危害,而且要關注食品的“長效”、“潛在”危害。
那么,什么樣的標準才算“潛在”的危害無害?以豬肉為例,在國內,如果符合《無公害食品 豬肉》標準,就可以認為沒有“潛在”的危害。但我們要知道,這僅僅是個基本的要求。因為在美歐日等國家的眼里,僅僅符合《無公害食品 豬肉》標準,還是有“長效”、“潛在”的危害。
也就是說,消費者要想免受動物源食品的“長效”、“潛在”危害,至少要以無公害食品系列標準為新的食品安全標準。
要樹立新的動物源食品消費觀念
一般認為,生活習慣問題、健康知識普及問題,以及收入的不同限制了消費者對動物源食品的選擇。上面《中國青年報》的調查,“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被近9成半的消費者認為是選購食品時通常會關注的問題,關注“相關檢驗合格證明”的不足半數,而關注“食品的色澤和包裝等外觀因素”的,則略高于半數,為52%。由這項內容的調查可以看出,多數消費者的消費觀亟待調整。
怎么調整?
有責任感
要認識到自己不只是消費者,還是市場的選擇者。你的購買行為,將成為影響企業決策的因素。企業不會生產賣不出去的產品,所以,從根本上說,是消費者決定了企業生產什么樣的動物源食品。
“認證”消費
消費時,要優先選擇通過QS、HACCP、ISO 9001認證的企業進行消費,整體而言,這些企業產品的安全性大大高于沒有獲得認證的企業。
品牌消費
盡量不消費無品牌或雜品牌的產品,選擇知名的品牌消費,比如雙匯、正大、唐人神、草原興發等。
要會算帳
有的消費者可能會說,我收入低,進行品牌消費要多開銷會吃不消。可是如果會算帳,你會發現,還是劃算。試想,如果消費沒有安全保障的動物源食品,對身體健康造成了影響,那損失可就不是多開銷的那點錢所能彌補的。有錢難買健康。
科學消費
肉和肉是不一樣的,20年前是有的肉吃就不錯,不存在吃哪一種肉的問題,因為沒的選擇。但在今天,能不能選擇已不是問題,怎么選擇才是問題。
動物源食品主要分為:豬肉類、禽肉類、禽蛋類、反芻肉類、牛奶類、水產品類等。
由于生活習慣的原因,豬肉一直是我國消費者的主要消費肉類,然而豬肉含有高含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并不適合大量食用。
從營養學的角度看,消費者在消費動物源食品時,應該要多吃水產品、牛奶、反芻動物等,少吃豬肉和禽蛋。
韓國的“餃子”啟示 要較真兒
去年的韓國“餃子”事件中,一家被證實制作劣質餃子的“景象食品公司”總經理,從漢城一座大橋上投江自殺,并寫下遺書向國民謝罪。另據報道,韓國一些民眾團體在食品醫藥安全廳門前舉行了大規模的踩劣質餃子活動。
用我們的眼光來看,韓國人的行為有些“過激”。不就是一些企業的餃子陷有點問題嗎,竟然鬧到集體到政府門前“滋事”,也太會“小題大做”了吧?再說那名用投江自殺來謝罪的總經理,不就是生產的餃子所用的“餡料”不太衛生嗎?又沒有吃死人,也沒見吃出“大頭娃娃”之類的事。
然而,韓國人偏偏就這么較真兒就這么迂腐。這種容不得造假容不得欺詐的維權意識,實在令國內商家和消費者汗顏。如果國內的消費者也像韓國人一樣較真,商家會肆無忌憚的生產、銷售不安全的動物源食品嗎?顯然不會。從這個角度說,我國消費者維權意識低下的形為事實上縱容了商家生產、銷售有安全問題的動物源食品。
《中國青年報》調查中對于“您認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一多選問題,大多數人選擇了“不法食品生產企業和個人利欲熏心”,該選項的獲選率達到87%。同時,相當多的受訪公眾認為“對失信企業和個人的懲戒力度不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有68%的人選擇了這一項。但是沒有人提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應該負有什么責任,從這項調查內容的結果,結合韓國“餃子”事件,可以看出,我國消費者維權意識低也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