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即在低濃度下,對特異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生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微生物代謝產物或化學合成或半合成的相同或相似的物質。飼用抗生素的發展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1950—1960為開始階段,多為人用且多為治療目的;1960-1995為全面使用抗生素階段,提出畜禽飼料專用抗生素,并在飼料中廣泛使用;1995至今為試圖全面禁用抗生素的階段,現在人們已經廣泛的認識到抗生素的抗藥性、藥物殘留性以及對環境和人的健康的綜合影響,生態畜牧業面臨全面禁用抗生素的嚴峻挑戰。
大量的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抗生素對促進動物生長、提高動物生長性能,改進飼料利用率和保證動物健康、降低幼齡畜禽死亡率,提高經濟效益有明顯效果;特別是在衛生條件差、日糧營養水平不平衡的條件下效果更加明顯。
(一)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機制
1、抗生素對有害微生物生長的抑制和殺滅。在正常情況下,動物腸道中仍存在在相當數量的有害微生物,這些有害微生物可以:1)與動物競爭利用營養素;2)分泌有害物質刺激動物機體的免疫體系,使動物產生亞臨床癥狀或特異性病變;3)使營養素重新分配,降低動物生產的營養素的量;4)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從而抑制某些維生素的合成。
2、抗生素的抑菌效應。1)通過破壞細菌的能量代謝途徑,抗生素能夠切斷細菌呼吸鏈的電子傳遞途徑,從而阻斷能量來源;2)影響細菌的基因表達和遺傳信息的傳遞,許多抗生素能夠抑制或阻斷細菌基因的轉錄或翻譯或干擾遺傳信息在轉錄或翻譯后的修飾,抑制或阻斷細菌蛋白質的合成;3)抑制或干擾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有些抗生素能夠破壞細菌細胞壁粘多糖的合成;4)破壞細菌細胞的結構,離子載體藥物能破壞細胞內外的離子濃度差,使細菌細胞結構遭到破壞。
3、抗生素的營養效應。經過大量實驗證明,動物飼用抗生素具有節約營養物質的效應,早期研究證明,抗生素的使用可以節約B族維生素和VA的消耗、節省動物對蛋白質和鈣的需要、節省Met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可以使動物腸壁變薄,從而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
4、抗生素的免役修飾效應。飼用抗生素的共同規律是對幼齡動物具有明顯的促生長效應,而對成年動物效果不明顯,其作用機理在于抗生素有促進幼齡動物免疫力的產生。
(二)飼用抗生素的主要使用效果
1、促生長劑。大量資料表明,每噸豬雞飼料中添加10-50g抗生素,可提高增重10%,節省飼料約5%。抗生素初有促生長的作用外,還可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尤其對初產母豬;對禽可提高產蛋率和蛋孵化率等。一般在畜禽病情嚴重、衛生條件差、管理水平低、養分供應不足或養分不平衡的條件下,添加抗生素的效果明顯。
2、保健劑。隨著飼料規模的擴大,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成了牧場防治傳染性、群發性疾病、提高畜禽成活率,防治生產性能下降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對病院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抗生素常以飼料添加劑的形式用于預防、控制禽的慢性呼吸道病、霍亂、白痢;豬的流行性肺炎、萎縮性鼻炎、腹瀉以及多種原因引起的豬和其他動物腸炎和其他胃腸道疾病。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