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密螺旋體病又稱兔霉毒病,是由兔密螺旋體引起的成年家兔和野兔的一種慢性的傳染病,以外生殖器、肛門和顏面(口腔周圍和鼻端)等部的皮膚和粘膜發生炎癥、出現水腫、結節和潰瘍及局部的淋巴發炎為特征。
流行特點:本病只發生于家兔和野兔,病兔和痊愈帶菌兔是主要傳染源。交配是主要的傳染途徑,發病的絕大多數是成年兔,幼兔少見。但育齡母兔發病率高于公兔,放養兔和群養兔比籠養兔要高。本病一般是良性經過,一般不會死亡,但病程很長,病灶可持續數月不消失,潰瘍治愈后形成星狀瘢痕。
癥狀和病變:本病潛伏期15-70天。病初可見外生殖器(陰莖包皮、陰囊皮膚及陰戶邊緣和肛門周圍)紅腫,繼而形成粟粒大的小結節和潰瘍,表面流出粘液性、膿性滲出物,并逐漸形成棕色痂皮。剝去痂皮,可露出潰瘍面,創面濕潤,稍凹下,邊緣不整齊,易出血,周圍組織水腫,腹股溝淋巴結腫脹。由于損害部位的痛癢,病兔抓咬使感染蔓延至鼻、眼瞼、唇等部位,造成皮毛脫落,但愈合后很快長出。慢性感染部位多呈干燥磷片狀,稍有突起。本病進程緩慢可持續數月,病兔一般無異常癥狀,即精神、食欲、糞尿、體溫等均正常,間或可見到病原侵入脊髓引發的麻痹現象。公兔患病時性欲影響不大,但患病母兔失去配種能力,受胎率下降或不孕,其所生仔兔生活力受到影響。
防治措施:最佳的預防措施是加強衛生防疫,采取自繁自養。對引進的種兔應嚴格隔離飼養,觀察一段時間后經詳細檢查確認無病方可入群飼養。配種前應詳細檢查公、母兔的外生殖器,健康者方能配種,發現病兔或疑似病兔,應停止配種,隔離飼養,治療觀察,對重病兔應淘汰。徹底清除污物,用1-2%燒堿或2-3%來蘇兒消毒兔籠及周圍環境。
治療措施:患病兔可用新申凡納明藥物,按公斤體重40-60毫克,以滅菌蒸餾水或5%葡萄糖生理鹽水配成5%溶液進行耳靜脈注射,隔兩周后重復注射一次,同時配合青霉素每天10-20萬單位分2次肌肉注射,連續5天,效果更佳。患兔局部可先用2%硼酸溶液、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后,涂擦磺甘油或青霉素軟膏,據試驗,經清洗后對潰瘍涂擦25%甘汞軟膏可加速愈合。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