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豬業全新經營模式
2006年,農民企業家王小根成立了集飼料供應、獸藥供應、生豬調運、品種引進和改良等為一體的精彩牧業公司,意在突破制約養豬業發展的瓶頸,打造自身過硬的質量和品牌,并建立起持久的市場競爭優勢。
王小根是河南省濟源市承留鎮山坪村的一位農民。該村位于濟源西北方向,群山環抱,環境幽靜,發展養豬業的自然環節得天獨厚。王小根從1992年開始建豬場搞養殖,1995年成立了村辦養豬協會,帶領眾鄉鄰一起養豬致富,使山溝溝里的農民依靠養豬走上了致富路。2004年,王小根在鎮上成立養豬技術服務部,以賣料銷豬為主為群眾提供一系列服務。經歷過養豬、賣料、銷豬等養豬業各個環節的王小根,幾經磨難,幾經風雨,見證了該市養豬業的起起落落。
對當前農村養豬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王小根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一是小而全、一家一戶的養殖模式嚴重制約了養豬業的發展步伐;二是豬舍硬件設施落后,易引起豬病的發生;三是飼料原料采購沒有整體優勢,占用人力與資金;四是母豬血統更換沒有計劃與資金,容易造成繁殖障礙等疾病的傳播;五是沒有一個科學的豬病防治與保健程序,豬病復雜難以治療;六是單獨應對市場風險,易受欺詐,使利益受損。
同時,王小根也深刻地認識到:養豬業旺了,飼料經銷才會旺;為養殖戶服務到位了,飼料質量過硬了,養殖戶才會與企業建立持久的利益關系,才會在眾多的飼料經銷競爭中占有最大的市場,更好地實現雙贏。
經過長時間思考與探索,一種新運營模式在王小根頭腦中逐漸形成———打破狹隘的經營觀念,整合各方優勢,讓持不同經營理念、方式和有不同隸屬關系與圈子的養殖戶同行業內的經銷商、廠商等同臺共舞,合理分工,風險共擔,相互促進,相融共生。通過“公司+經銷商+基地(養殖場、區、專業村)”的模式,以公司技術人員服務為紐帶,擴大服務范圍,從單純的飼料供應和生豬外銷發展為優質品種的引進與改良、系列優質飼料的供應、建立標準的防疫保健程序、實行檔案記錄、加強技術培訓,到生豬的外調等一系列的優質服務,為養殖戶做后勤保障,為養殖戶承擔并減輕一部分負擔,加快推進養豬業向規模化、優質化、產業化進程,共同抗御各類風險。
為此,公司推出了“八統一”、“五規范”的養殖模式,著力打造優質生豬生產基地,鑄造整體優勢,塑造濟源生豬品牌。
所謂“八統一”,即統一提供有質量保證的玉子、麩皮,統一提供高蛋白、營養更加合理的分階段飼料,統一定點粉碎、加工攪拌飼料,統一進行母豬大換血統,統一由公司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生豬人工授精雜交,統一開展精品商品豬養殖技術培訓,統一由公司為養殖戶提供嚴密科學的標準化保健程序,統一開展商品豬外調。所謂“五規范”,即營養規范、保健規范、硬件設施規范、管理規范和理念規范。
為確保最好的運營效果,公司力求為養殖戶提供最優最細最好的服務。一是在當前正處于生豬市場高峰時期,為盡快補欄,讓農戶以1頭母豬的價格養3頭母豬。母豬的所有權屬公司,使用權屬養殖戶,但養殖戶必須與公司簽訂相應的協議書,確保“八統一”“五規范”的真正落實。二是以較優的價格,依托飼料經銷網點,為養殖戶開展生豬人工授精服務。三是提供資金服務。在生豬育肥后期,養殖戶資金緊張時,可以較低的利息為養殖戶賒欠玉子、麩皮以及其他精料,待生豬出欄時,再付飼料欠款及利息。四是積極開展技術培訓。組織一些飼料和獸藥生產場家的技術人員,或聘請大專院校和畜牧局的專家、教授進村入戶,真正做到專家與養殖戶面對面,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指導。
該公司下一步將主要把精力放到養殖場、養殖小區。一是結合市畜牧局開展的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加大基礎設施改造,改善生豬生長環境,逐步實行生態養殖,生產出更多的無公害、綠色生豬;二是培植更多的養殖大戶,計劃每戶發展20頭~30頭母豬,年出欄優質生豬300頭~500頭,達到公司基地母豬存欄2000頭,每月出欄優質商品豬4000頭~5000頭的目標,盡快打造優質生豬生產基地,培育濟源優質生豬品牌,不斷提高濟源生豬市場競爭力。真正把養豬業做大做強,切實把養豬場區打造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工程,把養豬業打造成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