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了一幅田園牧歌的優美景象。但在現代化畜牧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散養模式受到沖擊,并且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傳統散養模式經受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的畜牧業一直是以農戶家庭散養為主的小規模、大群體的養殖模式。一家一戶小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設備簡陋,不利于疫病防治。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國內各大城市相繼實行畜禽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這種散養模式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模式是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開展動物防疫、保障畜禽產品安全的最佳途徑。
散養模式具有規模小、生產分散、效率不高、防疫與用藥不規范等局限性。在傳統的散養模式下,農戶不可能嚴格按照國際市場標準的要求去生產,因為他們沒有技術優勢和透析市場的眼光。散養戶無序的生產方式無法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連接起來,所以他們幾乎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由于養殖分散、生產標準不統一、技術管理水平落后、衛生防疫難以保障等問題,生產出的畜禽產品很難經得起市場越來越嚴格的檢驗。畜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高,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就有限。即使在本地消化,也存在許多問題。
養殖水平落后,不利疫病防治
在人群密集的村屯,農民在房前屋后的庭院進行小規模散養,農舍與畜舍相連,往往是人畜混居,畜舍簡陋,養殖環境較差,缺乏基本的防疫條件。畜禽養殖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專業知識和疫病防治的臨床經驗,導致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散養模式的弊端還表現在:畜禽日齡參差不齊,不能做到“全進全出”;養殖密度較大,畜禽舍內缺少必要的排污設施,相互污染嚴重,一旦發生傳染病,群體難以逃脫被感染的危險;大多數養殖戶不能做到定期防疫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防疫消毒計劃;還有的農戶將病死畜禽隨意丟棄或食用,很容易造成疫病傳染。
另外,散養模式無法建立區域生物安全體系,往往過分依賴藥物,輕視防疫。頻繁用藥、不合理用藥導致某些細菌的耐藥性增強,一些畜禽疫病時有發生,畜禽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
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提升畜禽產品質量
養殖業是農民增收的一個主要途徑,從目前的情況看,傳統的散養模式還將在一定時間內長期存在。但從長遠來看,要提高畜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改變落后的散養模式,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重點在提高畜禽產品質量上下工夫。
一是畜牧主管部門要實施獸藥、飼料全程監管,加大動物疫病防治的工作力度,進一步推行動物免疫標識制度,促進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落實到位。二是要圍繞畜禽加工企業,由畜牧主管部門牽頭,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發展畜牧合作社,使散養戶在生產方式上有效地組織起來,更好地實行標準化養殖,進而促進畜牧業的產業化經營。三是要大力發展現代化農場或一定規模的養殖基地,將分散生產的養殖戶變成農場的養殖管理人員,通過建立安全生產體系來推行畜禽的標準化生產。
建設養殖小區,加強衛生防疫
為解決散養管理水平落后、效益低等問題,許多地方辦起了標準化的“托牛所”,將一家一戶的牛集中起來喂養。還有許多地方建立了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小區,養殖設施齊全,環境清潔衛生,并由專業技術人員統一進行技術指導,定期進行防疫,保證了畜禽的健康生長。還有的畜禽產地通過鄉、村服務體系,對散養戶進行登記造冊、建檔立卡,建立常規防疫及防疫保險制度,確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災。
規模化養殖在疫情預報、疾病防疫等方面可以統一行動,既有利于提高養殖水平,也有利于大范圍內的疾病控制,能有效促進畜牧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