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http://www.kqfeed.com/newsz2.asp?id=931
2006年是我國養豬業極不平常的一年。豬價長時間低迷,虧本之聲不絕于耳,疫病肆虐,養豬人欲哭無淚,此可謂大悲;酷暑逝去,疫病漸少,雖然入冬后在北方仍有局部發生,但豬價回升很快,養豬人又見春風,此可謂大喜。
此大悲猶喜在我國養豬業快速發展的歷程中只是一朵翻滾的浪花,是一朵人們司空見慣的浪花,在記憶的長河中將被后浪淹沒淡忘,即或在茶余飯后提及,也用“市場規律”一語蔽之。人們習慣了養豬業的大起大落,也習慣地稱之為螺旋式發展。事實果真如此嗎?
2006年夏秋季,作者對湖北省九個縣市的五個規模化豬場、十一個專業戶豬場隨機接診調查,以為此次生豬疫病的流行給我們留下太多的反思與啟示,在“習慣”的禁錮中突圍或許更有助于我國養豬業的持續和諧發展。
豬對病原微生物的承載力已成超負荷態勢
病原微生物是嚴格的寄生性微生物,賴以生存的主體是豬,豬是病原微生物的環境,因此豬對病原微生物存在承載力的問題。豬體質的普遍下降削弱了對病原微生物的承載力,病原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使豬的承載變得更脆弱,愈來愈多的新病種增加了承載力的負荷量。
生豬體質下降
1.四個豬場發生以呼吸系統癥狀為初始癥的疫病,通過剖檢發病初期的豬,可見巴氏桿菌性肺炎病變,即在肺臟腹面的心葉、中間葉、膈葉出現融合性小葉性肺炎。斯特勞主編的第八版《豬病學》指出,健康豬的肺對此菌清除非常高效,攻毒30分鐘后,很難再分離出攻毒菌,并指明多殺性巴氏桿菌一般不是造成肺炎的原發病原。但事實上多殺巴氏桿菌在此次疫病流行中扮演了部分病例的原發病原,其直接原因就是豬體質下降。
2.附紅細胞體的活躍也證明了豬體質下降。在此次疫病流行中雖只見到一個豬場發生本病(原發),但附紅細胞體作為繼發感染的病原幾乎存在所有的豬場。許多豬場在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豬體溫恢復正常后,豬只仍是食欲廢絕,精神不振。臨床經驗得知,必然有繼發病起作用,隨著病豬臨床上出現皮膚蒼白乃至黃染,排出醬色尿的病例出現,終于明白是繼發了附紅細胞體病。這種現象以往在臨床上未見到。作為共生性的血支原體,在發病學中起到如此廣泛的作用值得深思。
3.在一個規模化豬場,驅趕妊娠后期母豬上產床,驅趕(基本自由驅趕)距離約50米,當時正值三伏天上午8點,結果母豬氣喘噓噓,眼眶全由淡紅很快變成藍色。對死于其他原因的母豬進行尸檢,經常可見全心擴散,尤其是右心室與右心房,心肌松軟。這些現象決非個別,無不說明限位欄母豬心肺功能的不全,體質的下降,母豬難以承受任何疫病的攻擊。
4.WHclose主編的《母豬與公豬的營養》一書指出:“現代基因型母豬食欲的減少,這一點在泌乳動物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此現象在哺乳母豬最為突出,付出增多,攝入減少,勢必影響母豬體質,進而影響后代體質。
5.工廠化的生產流程,尤其是種豬的限位措施直接影響心肺功能;斷奶后的并窩以及高密度飼養等不良環境有悖豬的生物多樣性,其應激削弱了豬的體質。
6.免疫抑制因素的廣泛存在削弱了豬的體質。在這次疫病流行中,規模化豬場都應用了霉菌毒素處理劑,其中一個豬場因劑量偏小,發生了幾頭母豬霉菌毒素性流產,一個場因PRRS疫苗免疫誘發PRRS流產外,其余均為商品豬發生疫病。而發病的十一個專業戶豬場均未使用霉菌毒素處理劑。同樣,在某市兩個發病豬場附近有三個專業戶豬場應用了霉菌毒素處理劑,結果一直未發病。可見霉菌毒素對豬體免疫抑制在此次疫病流行中的重要的始動作用。外觀正常的玉米其胚乳幾乎均有霉變痕跡,不安全玉米是導致豬體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之一。
7.病種的增多加大了豬對病原微生物承載力的負荷,而病原微生物的協同致病作用使得抵抗力下降的生豬極易發病。此次流行的疫病病種復雜,不能用一種病概之,至少在作者接診的豬場是如此,有Pmc肺炎、SS、附紅細胞體病、APP和藍耳病等,如果剖檢病死豬或病后期豬,還可見到HC、HPS、PCVD、沙門氏菌病等等。病程稍長,這些病原會形成極復雜的病原譜組合,這種組合無疑起到了協同致病的作用。值得關注的是附紅細胞體參與了幾乎所有病豬康復期的繼發致病。
此次疫病的流行是自然減負的必然結果
我國的國土空間以及資源(水、糧食等)到底能承載多少生豬?這或許是沒有人去思考的問題。正是這一被人們忽視的問題給養豬人帶來了麻煩。
穩定的可再生資源能夠無限度開發利用嗎?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同任何物種過度繁衍一樣,必會招來天敵(病原微生物是天敵之一)對其制約。在人類保護下,豬只過度繁衍自然沒有豺狼虎豹等天敵的制約,病原微生物此時充當殺手應是自然規律的必然。如果人類學會吝惜不可再生的資源是為了人類的后代,那么人類再次學會吝惜可再生的資源恐怕也是為了當今的人類自己。在人類保護下物種過度繁衍所致的后果,遠比原生態環境下物種過度繁衍所致的后果嚴重得多。只有可再生資源的適度開發與利用才能讓各種風險最小化,包括危及人類的疫病風險、環境風險等等,養豬業才能得到持續和諧的發展。
現有的生豬存欄量適宜了嗎?此次疫病流行前生豬存欄約5億頭。有識的經濟學家斷言:中國的豬業發展已成剛性。事實上今年上半年,豬價直線下跌,全業虧損的事實直指存欄過剩。2005年出欄超過6億頭,若能做到160%的出欄率,全社會只需存欄3.5億頭生豬足矣。中國不能老走數量型發展之路,應該走質量型發展之路,避免自然減負帶來的巨大損失、資源的浪費以及危及人類自身。
豬場僅有周邊的防疫安全空間是不夠的
近些年,由于疫病的猖獗,國內外人士都提倡豬場周邊的防疫安全空間,一個年出欄1萬頭~2萬頭的豬場,應建在半徑5公里~1.5公里無人煙的地方。此等看法為不少養豬人認可,不少新建豬場都照此辦理。在此次疫情調查的十一專業戶豬場中,五個豬場有極好的防疫安全空間,遠離縣鄉公路,有山丘、水庫或大片樹林為天然屏障,但是他們并未逃脫這次疫病的光臨。究其原因,均是豬場內部環境惡劣、欄舍結構不合理、衛生條件差、工藝流程不合理、缺乏場內防疫安全空間所致。事實證明,豬場僅有周邊防疫安全空間是遠遠不夠的,它只能為防止疫病從外部傳入創造一個外部條件,并不能阻止豬場內現有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致病。要防止場內疫病(一般稱地方流行性疫病)的發生,必須要有符合豬生物學習性的福利性生產環境、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健康個體的培育。
綜上所述,2006年夏秋季生豬疫病的地方性流行雖隨時光的流逝漸漸遠離養豬人,但是它留給養豬人太多的反思與啟示,并且是刻骨銘心的。養豬人應該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是,何時將我們得意的養豬大國向值得驕傲的養豬強國邁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